APP下载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新探索——评介彭南生著《半工业化》

2012-08-15向明亮

关键词:手工业工业化历史

向明亮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435003)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新探索
——评介彭南生著《半工业化》

向明亮

(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435003)

《半工业化》一书主动转换思维视角,将“历史的经济”和“经济的历史”相融合,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分类型、分时段、分区域的精细历史观来观察近代中国乡村经济转型,并从历史事实中提炼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描述中国这条独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回应了以往史学界对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的一些片面认识,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

《半工业化》;历史视野;乡村经济;工业化道路

近代乡村手工业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推出了一批颇具分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加深了我们对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与社会转型的了解。然而,已有的研究或专注于手工业的整体论述,或侧重于某一区域、某一具体行业的专论,相对忽略了对中国乡村工业长时段、多层次的探讨。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历史表明,在城市大工业兴起以后,乡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手工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应该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彭南生教授2007年推出力作《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1](以下简称《半工业化》),以厚实的研究,对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现象的兴起、发展、中断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触及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半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就是视野开阔,体现出“大历史观”的特色,此风格在彭氏另一部著作《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2]中已有鲜明体现,《半工业化》则进一步发展与提升了这个特点。“大历史观”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认为“历史的长远意义即为‘大历史’的真谛”。纵观《半工业化》一书,大历史观不仅成为一种史学观念,而且外化为具体的史学实践。

彭著超越一些人为的历史分界线,注重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把半工业化现象的产生追溯到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阶段,认为如果“没有明清时期农村手工业发展的深厚传统基础,不可能出现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半工业化”[1]442。这样,彭著把近代半工业化与原始工业化结合起来考察,突破了以1840年作为近代史的分界线。与彭慕兰、王国斌等西方学者的观点相同,彭氏也认为,江南地区传统手工业发展完全可以与西欧相媲美,可以与西方工业化之前的农村手工业一样称之为原始工业化。[1]82-86然而,原始工业化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西欧乡村工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原始工业化的寿终正寝。那么,在近代机器工业产生之后,中国乡村传统工业怎么定性?

过去经济史学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部分,即使是探讨前工业化时代的学者,似乎也在工业化与前工业化之间筑起一道樊篱,对工业化兴起之后的乡村工业的历史缺乏兴趣。彭著特意将这一部分技术进步的乡村手工业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中剥离出来,明确提出半工业化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分工明确的乡村手工业”[1]132。这样,用“半工业化”这个既区别于传统手工业、又区别于原始工业化的概念来描述近代中国技术进步的、与市场依存度高的乡村手工业,也就突出了半工业化的历史特点。

年鉴学派倡导的“大历史观”的一个长处,便是能够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揭示历史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运动,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由过去偏重短时段的研究,演进为重视长时段的研究。以往学术界在考量近代乡村手工业时,大多将视线仅仅停留在1949年以前,认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近代手工业已经衰落甚至一蹶不振。为了揭示半工业化在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延续与变迁,彭著将研究视野进一步下移,将近代乡村手工业中的半工业化现象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联系起来。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中出现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莞模式”的考察,彭南生教授认为,这些以家庭手工业为支柱、技术含量低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解放前若干农村、若干行业的半工业化现象非常相似,有些甚至是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复活”。这样,彭著将历史与现实相衔接,主张“用曲折与中断来描述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过程与结局”[1]358。这种探索,不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且还纠正了以前某些片面的认识。

《半工业化》研究视野的开阔还表现在比较史学的运用上,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历史学家发现问题,使研究更加具体且接近历史的真实。彭南生教授对半工业化的关注不仅超越了时间界限,也超越了地域界限,是在全球视域下比较和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比较史学有一个时间范围的问题,即要在大致相当的时间范围内来比较。《半工业化》一书借助经典作家的论述,比较分析了工业化来临之后西欧、俄国、日本的乡村手工业,这就为近代中国工业化时代的乡村手工业提供了一个历史坐标。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彭著更为关注的是日本经验,认为日本更能体现后发外缘型工业化国家的特点,因为中日两国都是走的二元工业化道路。在比较的基础上,彭氏认为,“中国工业化的发生同其他后发工业化国家一样,不论主动还是被迫,主要是对工业化全球扩张的一种反应,从而决定了中国必然走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手工业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存在,移植型的工业难以一下子全面代替工业生产中的手工方式。……因此,近代中国在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之外,还必须对传统手工业进行嫁接改造,走嫁接型的工业化之路。”[1]120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比较,更能折射出中国农村手工业存在的长期性、广泛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追求“整体性”与“连续性”历史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对历史独特性与过程性的精细探讨。近些年来,西方史学包含在“大历史”中的类似现代化理论、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结构主义史学等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史学范式和分析方法。如果这些理论和方法能够据之于中国实情,落实到微观区域史研究之中,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能再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构筑一幅更为深沉、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动图景。

就近代中国经济史来说,过去国际经济学界讨论乡村经济史时,往往陷于抽象的争论。在彭著看来,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果的,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不能以宏观性的研究代替区域性的探讨,也不能以长时段的趋势掩盖短时段的例外”[1]180。

例如,就小农经济的性质而言,传统观点认为,农民对市场的反应是呆滞的,而舒尔茨则认为,农民为适应市场的刺激与机会,会寻求最大的利润,为此他们会最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农民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呢?为回答这个问题,《半工业化》将视线下移到长期被经济学界忽视的农户身上,提出了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存在形态划分问题,即家庭手工业、农村作坊与工场手工业、外出或流动的工匠手工业等三种形式。在经济史研究中,过去占主流的认识是,作坊与工场手工业是较家庭手工业更高一级的生产形态,但是,历史的事实是,在近代中国,集中的工场手工业却未能显示出应有的地位与作用,甚至一些以工场面貌出现的乡村手工业,最后也不得不主动退回到家庭手工业,原因何在?以往论者常常认为商人或农民的保守性制约了手工业对先进生产形态的采用,彭著在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工场手工业虽然效率更高,但风险也更大,且管理费用较高,因此,那些通过家庭手工业生产而积累起一定资本的农村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对发展工场手工业是相当谨慎的。家庭手工业即便不是一种最佳选择,也是农民手工业者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稳妥的选择。”[1]301在对近代农家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经济单位考察的基础上,彭著驳斥了把近代农村商人、农民手工业者从事家庭手工业斥之为保守、愚昧的论点。

但是,与此同时,彭著也看到了舒尔茨理性小农理论的不足,就是忽视甚至干脆撇开环境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考虑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对资源利用的可能变化。《半工业化》在剖析近代乡村半工业化兴起原因时,既关注近代乡村半工业化兴起的共同因素(如人口压力、城市低度工业化等),也不忽视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特殊条件,认为传统解释乡村手工业的半工业化兴起的理由并不充分,一个明显的问题回答不了,就是“绝大多数地区的同一行业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基本条件,为什么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能获得显著发展,而另外一些地区的同一行业却只能保持传统面貌、甚至不可避免地衰落以至于消亡呢?”[1]138-139

为回答半工业化现象在特定地区产生的原因,彭著从近代半工业化农村中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入手,运用大量稀有的资料对高阳、宝坻、吴兴等典型地区的土壤、气温、雨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理论论证,认为农民从事何种手工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自然生态较好的地区,手工业的半工业化的可能性更大”[1](71)。但是,与彭慕兰将环境因素拔高到经济发展的单一决定因素不同,《半工业化》赞同黄宗智将环境与生态分开考虑的做法,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区别开来,指出所谓人文生态,就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习惯等文化力量”,并且认为,人文生态“有时甚至以更大的力量支配着生活在现世的人们”[1]159。

可见,一项有价值的史学研究,固然要从历史事实中提炼出一定的理论框架作支撑,参与主流史学的对话与交流,但史学归根结底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作为基础。《半工业化》充分体现了实证的特点,仅图表就有63幅,在文献上下足苦功夫,不但为理论分析提供史实的依凭,而且成为提炼“半工业化”这一宏观框架的丰富资源。

历史研究要创新,固然要求方法更新,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拓展我们的历史思维空间,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解释历史。在描述半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时,彭著就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彭氏着重从生产力这一过去长期被忽略的领域,探讨半工业化在清末民初深入发展的原因,指出技术进步是传统手工业向半工业化乃至工业化转化的重要原因。技术进步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提升这几个方面。而技术进步的结果使乡村手工业摆脱本地市场的狭小圈子,满足区域外市场的需求,促进传统商路的拓展与新商路的开辟,形成市场网络。应该说,正是由于研究视角的转换,彭著能够发现近代乡村工业史诸多新问题。比如,通过对手工业技术演进的考察,彭著指出:“近代乡村半工业化并非简单地表现为手工业生产的增长,即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而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工艺的改进等技术进步现象,甚至出现了向工业化转化的端倪。”[1]211这样,《半工业化》通过对这些具体地区的考察回应了黄宗智关于“过密化”问题的争论。黄宗智曾认为:“中国农民转向要求比粮食生产更多劳动投入的商品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以增加总产值,但同时也承受了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的递减。”[3]123

在注重对生产力研究的同时,彭著并没有忽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而是着重去研究在过去经济史学界不大看得见的地方,这也是一种视角的调整。比如,我们过去研究乡村手工业史,强调的是雇佣劳动及各种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却忽略了对乡村手工业极具意义的分工与市场网络的形成。彭著认为,恰恰是市场网络及其推动的专业分工的形成在半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斯密所揭示的英国早期工业发展模式相一致,即所谓“斯密型成长”,其特点是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4]16。《半工业化》以乡村棉纺织业为例,探讨了专业市场的出现与生产分工的关系,实际上指明了半工业化属于比较典型的斯密型成长,即市场网络及其劳动分工的形成为生产技术的变革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半工业化阶段的乡村手工业是为市场而生产的,本地市场的发达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规模的大小”[1]254,这就呼应了前述半工业化中断的原因。正是由于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视角的调整,使彭著能够提炼出半工业化的发展特征,认识到“技术与市场是近代乡村半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1]211。

《半工业化》作为一部成功的经济史学著作,除了运用包括“大历史观”等分析方法外,关键还因为作者调整了思维和视角,实现了“历史的经济”和“经济的历史”相融合,正如赵德馨教授在序言中所评价的,书中许多新结论,“不是一般性的新意迭出”,这主要与彭著自觉转换思维方式分不开。当然,《半工业化》只是代表了对乡村手工业史的探索沿着正确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例如,该著对半工业化兴起的现象尚未进一步深入到乡村社会内部去观察、理解。作为现实的个人,农民不是纯粹的经济单位,不是受利润驱使想尽一切办法挣钱的理性投资者,而是更承担着乡村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在伦理化的经济组织中,个人的经济角色往往随亲属的角色而定,其经济行为也要从理性与非理性双重向度来考量。另外,关于半工业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该著突破过去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行分门别类研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乡村手工业的半工业化现象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有何影响,半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手工业与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对外贸易有何关系等诸多问题,该著没有作进一步探讨。就对市场的反应而言,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市场介入程度是不同的。同样,半工业化兴起对农村阶级、阶层的分化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这还需要从更多层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

[1]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New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Rural Handicraft Industry——Discussion on Peng Nan-sheng's The Half Industrialization

XIANG Mingli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bookThe Half Industrializationchanges the thinking pattern voluntarily,merging"economy of history"with"economic history".It observ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modern China's rural economy with great historical perspective,combining with meticulous conception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time,and areas.It refines out the new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 to describe this unique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path in China,and responds som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rural economy on the circles of the past history,which embodies the author's strong innovative spirits and humanistic cares.

The Half Industrializ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rural economy;road toward industrialization

K256.1

A

1671-7422(2012)01-0015-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2.01.004

2011-12-19

向明亮(1976— ),男,湖北黄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

(责任编辑陈咏梅)

猜你喜欢

手工业工业化历史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