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交往研究综述

2012-08-15李臣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研究

李臣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网络交往研究综述

李臣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交往正是在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与传统社会交往的方式不同,它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一种比传统社会交往更为复杂的全新特征,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这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高效的人际交往方式。随着网络交往的方式、特点以及网络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等的呈现,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也开始对网络交往行为进行积极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网络交往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网络交往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来了解网络交往在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以及网络交往的研究现状。

互联网;网络交往;研究综述

一、研究“网络交往”的相关学科领域及问题

自互联网问世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应用以来,许多跟网络有关的话题和问题日益增多,引起了各学科的学者、专家们的关注和研究,心理学关注的是: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网络交往对网民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方面)、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等;哲学则运用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来探讨网络交往中的虚实二重性、理想网络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实践与传统交往实践的关系等等;教育学更关心的是网络交往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网络交往的作用,并根据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去适应网络交往;伦理学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思考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及网络交往中应该建立的伦理原则等;社会学对网络交往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网络交往的行为类型、特点、动机、网络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失范问题、理论依据及国内外有关网络交往的研究现状等,但也会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去。此外,新闻传播学、政治学、法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对网络交往进行了研究,但很多学科当中并非仅仅是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解读网络交往,而是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或方法。

二、网络交往的研究内容

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网络交往的研究内容大多建立在对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研究基础上来认识网络交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交往形式及其特点、网络交往中的信息加工过程、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伦理规范、网络交往的行为理论、网络交往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影响网络交往的因素、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同时也有学者对专门的对象进行研究,如对大学生、中学生等不同年龄阶段的网络交往的特点的研究。而在本次的综述中,笔者仅对“网络交往”进行研究的论文进行综合,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对“网络交往”等概念的界定与综述

自上个世纪的 80年代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以互联网为平台,表现出不同于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网络交往日益成为不同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在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网络交往的同时,也会对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网络交往的概念、网络交往研究现状、网络交往的方式与特点、网络交往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区别等问题进行研究。

1.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在研究网络交往的文献中几乎所有的作者都会提到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进程,如陈秋珠在《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一文中就花了单独的章节来分别介绍互联网在国外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互联网传入我国后的发展历史;杨欲晓的《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研究》与杜娅萍的《网络交往行为的伦理反思》也对网络交往的技术背景进行了阐述。即使一些没有明确设立章节对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进行专门介绍的文章也会在引言、研究背景或摘要中多多少少也会提及,如刘鹏、吴宝善、张树霞、迟新丽等在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都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和研究情况。

研究网络交往行为确实离不开对互联网的了解,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星河》也是我们对互联网发展历史全面认识的最好参考。由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到 1987年我国第一例使用互联网的案例成功,短短二三十年,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互联网正以最快速、最便捷、最广泛等特点传遍世界。

2.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在对“网络交往”这个概念进行界定时,很多学者认为国内对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像国外学者对其定义的明确,而且不同学者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大一致,但国内外研究者大都会把网络行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只是在对网络交往进行研究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研究者侧重于对广义的网络交往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对狭义的网络交往的探究。

西方研究者多使用“计算机媒介沟通”“互联网沟通”“计算机媒介互动”等概念,认为广义的网络交往就是互联网使用行为,侧重于从宏观方面研究网络使用者的外在交往行为和对互联网的应用,以及交往的信息交换特点。在此种概念下研究互联网使用的情况、互联网对现实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但同时,也有学者将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前面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整理,认为网络交往并不仅仅限于对互联网的使用上,它还包括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网络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行为,因此,他们认为狭义的网络交往就是网络人际交往,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数仍没有将其与广义的网络行为分开使用,而且将其视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个方面。

我国学者在对网络交往进行概念界定时,会将其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进行比较,并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对“交往”的界定来认识网络交往。但由于不同学者所要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角度和所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从而对网络交往的定义也不相同。从搜集到的资料看,我国研究者在使用“网络交往”这一概念时,内涵极不统一,但从网络交往的主客体、网络交往的手段、实现网络交往的载体等方面来考虑,将网络交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闫金山认为:“广义的网络交往是指一些与互联网使用行为有关的并且是以信息交换为基础的行为,而狭义的网络交往则是指网络人际交往,即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达到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闫金山,2007)韩红艳将广义的网络人际交往定义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而狭义的“网络交往就是人们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条件下,通过数字信息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韩红艳,2006)杨欲晓认为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也将其进行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在我国,绝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是其狭义层面的定义,具体使用时又把广义和狭义的网络交往混合使用,或者是把狭义层面的网络交往范围进一步缩小,甚至有人把网络交往仅局限在网上交友、网恋上。

(二)对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交往形式、网络交往特点等的研究

网络交往改变了以往的“点对点”的传统交往方式,而以一种“点对面”的交往方式出现。在网络空间里,网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参与人数、交流对象、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与在线的一个或者多个网民关于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而由于网民的年龄、知识结构等不同,网民的网络使用需求和使用行为不同,网络交往的动机也会不同,综合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的网络交往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感情;寻求信息;锻炼求知;打发时间;获得帮助;娱乐;获得社会支持;逃避现实等。当然,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还会有更加细致的分类。网络交往根据不同的群体使用网络的目的、动机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①网络聊天②网络寻呼③BBS(电子公告牌)④电子邮件⑤网络游戏⑥网上论坛⑦网上交易⑧网上投资等。

网络交往的特点也是十分多样,总的来说主要有:1.交往范围的全球性与超时空性。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使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定的物理时空范围,而是只要被互联网覆盖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网民进行交流。2.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正是由于互联网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这就使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国家的人参与到网络交往过程中。3.交往过程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这也是网络空间呈现出的特点导致的,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网名进行在线或线下发表个人观点、表达情感等,而不必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其他人知道。4.交往心态的平等性。网络交往中人们不再像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分明,而是在一个相对隐藏各自在现实中的收入、地位、职业等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更能达到平等对待交流双方。5.交往方式的快捷便利。只要可以上网的地方,有电脑或手机上网产品,就可以进行网络交往。6.交往内容的简洁多样性。人们可以使用各种网络语言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情以及与自己有相同或不同信念的人进行交流。7.交往关系的虚实转换性。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网络关系可以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而现实中的熟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三)对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有人对网络交往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其给网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时,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各种各样失范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陈历在《论网络交往实践》一文中,用很长的篇幅介绍了网络交往的负面效应:1.网络交往实践。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2.网络交往实践使网络信息污染不断加剧。3.网络交往实践使网络帝国主义得以滋生和蔓延。4.网络交往实践造成双重生活空间的冲突或失衡。5.网络交往实践一定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6.网络交往实践使人与人关系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明显。同时,陈秋珠在《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也介绍了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造成威胁;网络交往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网络交往容易造成自我角色混乱和人格异常等。这两篇文献也基本上概括了其他文献中有关网络交往中带来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给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部门给以启发和应用,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否每一条建议或对策都适合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根据当时具体的情况来看,并且,会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检验。

三、研究方法

在对网络交往的研究中,国外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Justin W. Patchin和 Sameer Hinduja在分析 2006年到 2009年青少年在线社会网络行为的变化;Kaveri Subrahmanyam和 Patricia Greenfield在研究网络交往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父母、亲密朋友以及陌生人之间现实的人际交流的,Paul S. N. Lee、Louis Leung、Venhwei Lo、Chengyu Xiong、Tingjun Wu对生活质量中的网络交往与面对面互动等研究中都运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法;而国内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虽然有增加的趋势,但数量仍不是太多,其中大多采用的是横向研究,而且多是相关方面的研究,如闫金山的《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夏俊的《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对网友的信任程度、上网时间以及对网络交往行为的认识等的调查来探讨如何制定与大学生有关的网络交往问题的教育措施等。此外,采用最多的就是文献搜集法、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的研究,吴宝善在《论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调控》、陈历的《论网络交往实践》、高磊的《论网络交往的虚实二重性》等等都运用了此类的研究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下进行的研究只是限于理论上的归纳,其代表性和实践性也值得怀疑,因此也限制了结论的推广性。

小结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对网络交往的研究与国外相比,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比较泛化,主要集中在网络交往的动机、特点、内容及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并且把网络交往从互联网使用行为中抽取出来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研究仍然比较少,即使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网络交往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是,绝大部分仅是进行理论探讨,或者是停留对小规模数据的分析上,缺乏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科学实证研究。在理论依据层面也缺少其专业学科领域内的独特见解,大多还都停留在心理学或哲学研究中有关行为动机和社会存在方式等相关理论上,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而国外的研究则更侧重于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在不同的控制变量下,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变化、网络交往中不同交往对象、交往内容表现出的不同交往特点以及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中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同表现等。当然也有运用定性研究来对特定平台中网络交往中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但一般只是局限在某一大学或某一网络社区中,其代表性还有待检验。

[1]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6.

[2]闫金山.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学学院,2007.

[3]陈历.论网络交往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类型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付丽.理想网络交往方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7.

[6]吴宝善.论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调控[D].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7.

[7]黄诗旸.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5.

[8]卜荣华.网络交往心理学研究现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9]迟新丽.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编制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0]李爱华.网络交往主体的行为失范与规范建设[D].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

[11]杨欲晓.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2]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0(4).

[13]刘鹏.网络交往及其伦理手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7.

[14]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8.

[15]杜娅平.网络交往的伦理反思[D].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

[16]Vikanda Pornsakulvanich,Paul Haridakis,Alan M.Rubin,The influence of dispositions and Internet motivation on online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

[17]Kaveri Subrahmanyam,Patricia Greenfield,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The Future of Chilren,2008(18).

[18]Sook Jung Lee,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 Social Ties:Who benefits more from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9(14).

李臣(1988-),女,河南沈丘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网络社会学。

2012-02-27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