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途径
2012-08-15王璐
王璐
(洛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途径
王璐
(洛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过近十年改革之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仍不尽理想。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重点放在教学观念和目标的扭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文化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分课型的课程设置等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断扩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各项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那些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显得更具竞争力,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因此更加凸显。为此,2004年, 教育部制定出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了今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之在其工作和对外交往中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借助字典阅读英语文章和报刊杂志,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国际交流的需要。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发现很多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交际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低,学习方法死板、被动、机械,自主学习能力差。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普遍存在着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现象,尤其是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非常差。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途径,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观念的扭转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师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师生们普遍认为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理应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知识本位的特点。很长时间以来,教师们重视四六级过关率的程度都远高于学生的实际语言操作水平。他们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非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更是过分强调语法规则、课文翻译和词汇用法,忽视了大学生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同样,学生忙于应对名目繁多的英语测试,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而无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提高。
实践性强是外语教学的特点,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很多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扭转传统过时的“教师高高在上”、“教师本位”的观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作为目标,改知识讲解和应试教育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典型特征即为:教师凭一张嘴站在三尺讲台上,手持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直以来也沿袭着此传统。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远远多于学生语言的运用活动,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少,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氛围变得低沉而压抑,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习得符合语言使用规范的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引入了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以为这样就改变了原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初期,学生也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设备带来的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和教学内容展现形式的多样性而感到新奇。然而久而久之,教师们则只是将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提前做成了课件,写在了屏幕上,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照搬照念,甚至教师们原本丰富的肢体语言也被厚厚的多媒体讲桌遮挡了去。学生对这样缺乏随机灵活性的授课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厌倦情绪,他们只记住了课堂上看到的生动的视频内容以及一张接一张的幻灯片,而自己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因为多媒体的到来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
英语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技能的获得和提高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练得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机会锻炼语言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笔。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策划者,尽量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布置课堂任务,鼓励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提笔写英语,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并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语言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加自主自觉地习得各项英语语言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应用交际能力。
四、文化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交际方式,既承载着文化,又是构成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使用技巧更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忠实地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反之,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也促成和丰富了这一民族语言体系。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切相关。语言交流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语言技能水平和沟通技巧影响以外,也取决于自身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敏感性,也就是能否理解接受并将异于自身文化特点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模式等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认知模式融会贯通。显然,中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西方文化习俗、行为方式等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达到更加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文化的导入。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导入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视。在语言交际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习惯会给交际双方带来不必要的误会。爱讲究尽地主之谊、擅长委婉含蓄的中国人跟西方朋友共同进餐时绝不会主动提出让西方人共同支付费用,通常会慷慨解囊,即便有意让对方支付也只会旁敲侧击而非直接提出。而习惯独立自主的西方人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邀请朋友则通常习惯于各付各的。可见,只有了解英语母语国家人们的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学生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课堂的语言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导入还远远跟不上语言交流和运用的实际需求。虽然大学英语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和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多数情况下每个单元内容都过于繁杂以及课时有限等现实情况,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或者达到应试目的,往往采取精讲词汇和语法,弱化或忽略词汇、习语、篇章等所蕴含和传达的文化信息。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以应试为目的,将目光只锁定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上,单纯注重英语语言知识诸如词汇、语法的学习,而不去深刻透彻的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造成毕业之后仍然停留在“纯语言知识”的层面上,以致在英语实际运用过程中时常出现“文化休克”,甚至因为一些文化上的理解错误而引起冲突。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了解西方的文化观念,以便在今后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理所当然,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也义不容辞,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同时还要融入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词汇的文化内涵、语用的文化背景及西方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注重比较分析汉语文化知识和英美文化知识,使他们体会并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正确地掌握并使用英语。而且,大学英语教学是完全可以将语言习得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语义中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要重视语用中所含的文化因素,尤其是词语使用时要遵守的社会习俗的文化规约。例如:在讲到“美国黑人”的英语表达时,就需向学生指出“Black American”要比“African American”所表现出的种族和民族歧视倾向明显,不可随意使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可以帮助教师让学生更加便捷和直观地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
五、实施分课型课程设置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为综合课程,即在由一位教师在一门课程中综合讲授听、说、读、写、译等五项语言技能。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重心偏移,造成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重阅读轻写作、重翻译轻听说。中国考生雅思成绩中写作和听说成绩远低于阅读成绩也间接说明了这个问题。
分课型的课程设置是指将原本的一门综合英语课程分为阅读、写作、翻译、听说等课型,分开授课。这样一来,听说训练和写作训练就可以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弥补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哑巴英语”的尴尬处境。实施分课型课程设置模式,应尽量做到传统教学的总学时数不变,以保证教学时间合理均衡分配,不侵占学生专业课学分比例和课时安排,并且充分利用原有的师资力量。这一教学模式通常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不同课型的主讲教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听、说、读、写、译某一专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增进教学互动,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专项课程的教学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平。
在课程设置上,原来开设两学年四学期的大学英语Ⅰ、Ⅱ、Ⅲ、Ⅳ变更为: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Ⅰ、Ⅱ、Ⅲ、Ⅳ,大学英语翻译Ⅰ、Ⅱ、Ⅲ、Ⅳ和大学英语听说Ⅰ、Ⅱ、Ⅲ、Ⅳ,各课型的授课难度随学期推进而逐步提高。我国高校大学英语一般每学期平均为 72学时,按一般高校大学英语共开设4学期、每周4学时的授课时间来算,阅读与写作课程由于涉及两项重要的输入(input)(阅读)和输出(output)(写作)技能,课时安排可以稍重,每学期可安排 36节,即每周 2课时,而翻译、听说课程则按不同班级根据单双周分开,如:甲班单周开设听说课,双周开设翻译,乙班则相反,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利用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此外,不少大学都建立有外语自主学习中心,要求学生每周自主上网学习 2小时,这种分课型的课程设置十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进行督促。
阅读与写作课程中的阅读教学可以沿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文章材料阅读技能和策略、跨文化交际知识等,采取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穿插教学的方式。写作教学应当尽量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输入(阅读)和语言输出(写作)关联起来,达到输入及时转变为输出的理想目的。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求职的实际需求,必要时可结合不同的教材做成讲义进行授课。此课程可以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采取分组讨论评价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同时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在线辅导的方式答疑解惑、作文点评等。阅读和写作课程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之能够借助字典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报刊杂志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撰写论文和应用文体的文章。
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语音语调,较高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准确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分课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亮点就是突出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为广大学生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听说课可以最好利用各高校的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选择学生数量进行小班授课,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张口说英语,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师生、生生口语互动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另外,听说教学的强化可以有力带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由于口语是一种语言输出(output),需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input)才能做到随口拈来,因此,口语教学的强化势必会促进学生对英语听力及阅读的学习兴趣。
翻译课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多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小班授课,教师可以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网上布置学习任务,上传授课讲义,补充相关教学材料,答疑解惑,批改点评作业等。另外,翻译课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除了每两周 2个学时的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在课外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解释、对比、说明英汉语之间在语言、修辞、篇章结构和各种应用文体等方面的异同,并结合学习材料及相关教科书中编排的翻译技巧和策略进行训练,达到锻炼学生英语翻译技能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分课型的课程设置既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又有助于教师钻研某一技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确实不失为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良好方法之一。
六、结语
综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虽然很快,但重点应当更加突出。大学英语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本文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即彻底放弃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学观念和“知识传授”的应试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变“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实施分课型的课程设置,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走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具备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1]蔡基岗.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P306-308.
[2]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思考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P3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冬梅.大学英语分课型教学的可行性——以中国地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09(1),P62~65.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王璐(198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