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养老
——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初步探讨

2012-08-15路雪琪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路雪琪

(中共焉耆县委党校 新疆焉耆 841100)

中国式养老
——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初步探讨

路雪琪

(中共焉耆县委党校 新疆焉耆 841100)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养老问题。我们必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问题。

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对策

最近媒体爆出的郑州市淮河路与西环道李江沟村畅乐园的老年公寓虐老事件,以逼真的模式刺痛了人们的眼睛,扎痛了人们的心灵。几千年前,中国养老理想就提出了。《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理想,何时能够实现?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如果不能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物质再富有、经济再增长又有何用?

一、我国老年人生存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的一个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地区)的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世界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止 200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2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5%。这就意味着,中国自 2000年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从 2000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倍。预计 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1亿,占总人口的25.8%。

(三)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指出,养老主要是包括“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在这些问题当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

据调查,在生活能力方面,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城市为 63.81%,农村为 75.38%。但仍然有少数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帮助,城市为 18.57%,农村为9.6%;在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享受公费或半公费医疗的比例城市为 29.05%、农村为 4.23%;在经济保障方面,生活困难甚至相当困难的比例城市为 10.48%、农村为 13.08%。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 48.9%。这说明,我国目前城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养老问题和困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

在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对养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一方面,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老年人赡养模式,是以“孝文化”为伦理基础,多数是三代或四代同堂共同居住生活,多子女共同赡养老年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呈现流动性,子女外出求学、打工、就业的机会增多,无法做到“父母在不远游”。

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当子女成家的时候,父母已经退休,一对年轻夫妇不仅要工作,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双方的四位老人。子女对赡养父母老人已是有心无力。医学的进步,大大延长了老人的供养年限,使用于养老的各项支出增大。尤其是那些生病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更加重了年轻一代的生活压力。一些收入微薄的家庭无力承担老人重病治疗的费用,生活就陷入了困境,家庭关系容易陷入危机。

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到 2015年,中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2.16亿,约占总人口的 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 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而城乡空巢家庭已达 50%左右,部分大中城市已达到 70%,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独居户,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二)子女对养老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养老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被人们淡化。一是只顾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享受生活。有很大一部分子女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再把照顾父母当做自己的首要责任,甚至出现了拒绝赡养父母的现象。二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有的忽视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给点生活费就不闻不问,平时很少打电话问候,节假日也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使老年人长期精神孤独。三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有的老年人长期处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状态,子女要忙工作又要教育孩子还要看护老年人,时间长了难免顾此失彼,经济上的负担也难以承受。

(三)老年人的贫困问题

目前,老年人获取养老金的途径主要有儿女赡养费、退休金、养老保险等。城市老年人退休以后,退休金和养老金增加缓慢,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随之下降,生活水平明显降低。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贫困状况更加严重,“没人养”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医疗费加大、住房涨价、物价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困难。“养老”与“看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年人。一些老年人只能维持低水平的日常生活开支,有病不敢求医,有的甚至因病返贫,生活没有基本保障。

(四)社会养老制度体系不健全

从世界情况看,各类公共养老计划大概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人口。相比之下,我国还不到 15%。用于养老的社会福利、救济、低保投入明显不足。我国养老保险不健全,面临着覆盖面窄、历史包袱重等困境,还没有建立完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有较高的退休金,个人不用负担,全额由财政支付。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政策或者有关法律出台。下岗工人的退休工资是在财政保障下维持低水平的运行。养老保险政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体没有覆盖到,部分城镇居民也没有。农民工的养老金还无法实现全国统筹。所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滞后的。

(五)社会机构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随着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到社会福利机构养老。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包括养老、照料需求、精神、心理需求、看病需求、社会参与需求、学习需求等。但是我国的养老院、福利院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一是数量少。据民盟湖北省委的调研,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的床位总数只有 266.2万张,仅为老年人口数1.69亿的1.6%。也就是说,在我国1000名老人中有 16人拥有养老床位,机构收养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政府投资的公办养老机构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一床难求”;欠发达地区县级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投入不到位、功能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低。三是从业人员十分匮乏,持证上岗制度尚未建立。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从业者多是“4050”人员、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者,缺乏专业服务技能,素质参差不齐。这也是导致“虐老”事件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公众互助、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二是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三是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可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四是建立起失能、半失能及贫困老人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体系,促进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二)加快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由政府主导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广泛覆盖低收入群体,做到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等重大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标准。三是重视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保、老工伤待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四是逐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等。

(三)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比较理想而又现实的养老模式

随着“银发浪潮”的迅速到来,空巢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存在着大量的独居户,子女对赡养父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老年人把进养老院养老看作是无奈之举。我国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单靠政府的力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介于社会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新模式——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载体、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二是社区建立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强调的是“住在家里”。这种养老模式,取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所长,生活在自己家里和熟悉的社区,生活照料大部分从社区服务获得,又不缺少家庭温暖,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而又现实的养老模式。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由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出要求,加强监督,建立起失能、半失能及贫困老人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体系。而实际运作交给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由他们共同培植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在各个社区设立一些居家养老的站点和网点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一些地方鼓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例如,浙江省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建立健全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即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政府给予养老服务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当年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费用补助标准执行。杭州市紫阳街道将居家养老服务从政府“包揽”转而向社会服务机构“团购”服务,1.5万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这种模式,已经可以“足不出社区”享受到洗衣做饭、代购代缴、修理、送餐、理发等6大类50余个项目的服务。

(四)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逐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社区建设是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在已经形成的居民区,要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社区要逐步提升养老服务功能,建立起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送餐服务、文娱活动、日间托老、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康复保健、信息支援、紧急援助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方位为老人提供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问题。上海市质监局和上海市民政局下发实施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上海地方标准),内容包括提供或协助提供生活护理、助浴、助餐、助洁、助行、助医、代缴费用等方面,并分别明确了服务要求,使养老服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五)加强养老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增设养老病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养老服务不只是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还要求能进行一般的急救和康复治疗。二是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养老服务专业护士,让更多有专业护理能力的护士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三是将养老护理员设定为专门职业,实行执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化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才能上岗,逐步实现持证上岗,以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四是开辟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后,为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较弱的孤寡老人提供服务,为长期生病卧床且无子女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五是积极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等,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新风尚。总之,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利益,才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1]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2]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3]王芝兰.当前我国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2004(7).

路雪琪(1966-),女,陕西洋县人,讲师,焉耆县委党校副校长。

2012-01-11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