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哲学学科的修正和补充

2012-08-15王雪松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中国化观念

王雪松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央此次提出建设具有“三中”特点的哲学科学,既是对传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又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修正和补充。

一、修正了部分传统哲学观念中“见西不见中”的错误

“见西不见中”即哲学界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及哲学史,是否只有西方才有哲学的争议。包括人们对哲学含义的理解,对哲学构成要素的规定,对判断哲学发展程度标准的确定以及对发展哲学着力点的选择等等。在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通常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推天道以明人事”之说,直到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哲学”译称介绍到中国,才渐渐通行。应该说,把中国传统哲学理解为“推天道以明人事”之说,在中国古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受制于三个因素的制约:其一,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人们难以理解各种天象及自然规律,所以渴求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它;其二,了解自然科学手段的落后,据先秦史料记载,上古中华祖先们创造了“河图洛书”,表达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但也多限于占卜之用;其三,社会政治制度的局限,统治阶级往往以“顺天承命”的观念来麻醉人民,以天道来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

长期以来,这种思想下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了解慢慢趋于落后,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思想慢慢渗入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亮眼看世界,积极汲取西方的自然及社会科学文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但部分人急于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提出了彻底推翻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完全西化,而当时西方哲学界通常也存在着地域歧视,特别是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提出东方有哲学,但给予很低评价,他把中国哲学归于东方宗教的一个分支,评价更低。直到2000年,德里达在访华时还在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甚至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视为西洋哲学,而无视其中国化的存在。

在世情、国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哲学学科建设的“三中”特点要求,正是对以往部分传统哲学观念中存在的“见西不见中”错误的修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界定和表述来看中国特色位于首位,这不仅仅从形式上凸显了中国,而且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特色的地位,把“中国”这个概念作为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和终极目标。因为中国特色说到底就是依托中国这个社会环境,促进哲学学科的民族化发展,就是党中央说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可见,中国特色凸显的是哲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重视的是指导性和纲领性。学术界也有人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根据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开拓创新,体现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方向下的哲学学科,必然是重视中国化、实际化的哲学运用。这种特色要求哲学学科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肯定中国哲学的历代传承,精华积淀,更要与当前时代特色相结合,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果。

二、弥补了部分传统哲学观念中“忽略自然”的缺陷

在我国部分传统哲学观念中,通常把“自然”理解为自然观,人类文明的存在与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然万物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就从未中断过。纵观中国哲学历史,我们对自然观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对自然的态度也几经变化,经历了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谋求生存和发展,到征服自然为人类所用,再到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统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走的是一条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在发展经济、追求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发展”、突显了“发展”而忽视了自然或湮灭了自然。这就使“自然和谐”的观念与实际社会发展产生了冲突,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过多考虑GDP的增长速度,较少考虑甚至不考虑人的自然环境及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其二,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时,过多考虑物质性力量,如GDP增长的指数、市容市貌的改变等,较少考虑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问题。然而,西方工业革命那种对自然资源穷心竭力的劫掠,加上西方文艺复兴后,哲学观念上对自然藐视的推波助澜,更使得国内一些思潮长期受到影响,贸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无限,使得近代中国一些哲学自然观没有自己的风格,禁锢在西方早期唯生产力论的圈子里,全无科学发展的眼光。

科学发展观作为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自然发展观,正视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正视了作为对象的自然界生态平衡以及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和谐的重要性,正视了人的活动对自然所产生的双刃剑效应,表明了科学发展观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了一些传统哲学观念中“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倾向。前人说过: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某一域,作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学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指引下,追逐时代的步伐,创出自己的风格,才能实现自己的当代社会价值。

三、纠正了部分传统哲学观念中“气度狭隘”的偏差

在我国部分传统哲学观念中,不仅存在着“见西不见中”,忽视“自然和谐”的缺陷,而且在“气度格局”上也有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哲学的研究模式来源于西方,造成了一些哲学研究者以西为师,推崇西化,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往往容易走到一个极端就是存在着缺乏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在学术研究中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缺乏“中国气派”,特别是中国学人主动放弃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阐释权”这种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共产党人提出了种种尝试,艾思奇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条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到今天,党中央也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努力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独具的特色,可以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我们不妄自菲薄,决不贬低自己的信仰,决不丢弃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同时,要兼收并蓄,开阔视野,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切有益成果和先进方法,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经古今中外的交流、对话、吸收与超越,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中国的思想文化才有不断更新的力量与更加辉煌的前景。

[1]张帆.论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林桂榛.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的对话[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4).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中国化观念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维生素的新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