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2-08-15梁庆平黄少军奉志高周晓舟
梁庆平,黄少军,简 峰,李 梅,奉志高,周晓舟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种子生产技术》是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玉米、水稻、甘蔗、马铃薯种子(苗)生产过程中的计划制定、选地隔离、错期播种、田间肥水与病历虫管理、花期预测与调节、除杂去劣、去雄授粉、种子收获等基本理论与生产的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三农”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内容选取紧贴区域种子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并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定了7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设有7~10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按照“简单到复杂”顺序进行设计[1],对应“中级种子繁育员(技术工)—高级种子繁育员(技术员)—技术主管”学生职业成长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本课程经过两年的教改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提供平台
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自测试题以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等,学生可进行在线测试,加强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网络教学课件注重实用性和仿真性、科学性、先进性,内容生动、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网站开通后,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通过布置学生做习题、练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检测,促进学生复习总结。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和已建立的课程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中的教学课件、教辅课件、精品图库、品种资源、动画资源、视频资源等,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消化难点,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每个项目的相关习题、练习和在线测试进行自我练习和测试。
二、实行校企合作,以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工学结合”,使学生“零距离就业”
以“工学结合”理念整合课程技能实践内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学生定位为作物种子繁育员,分组并设立组长,教师充当部门经理,负责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必须按种子企业规定上下班,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要填写实训记录,由教师把关,实行层层审核负责制,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学习到生产单位的生产要求和记录、报告的可追溯性。经过训练后,学生在顶岗以及毕业后在种子企业生产部门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同和好评。为满足该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学院已与广西绿田种业公司、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广西区种子公司、广西谷源种业公司、崇左市农科所等十家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协议。
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到种子生产场或良种繁育场顶岗实习等服务形式,巩固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实践技能。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工作的氛围,了解企业工作制度、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因此,学生进入种子企业后,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有些学生实习完成后就被企业留下成为正式员工,工作受到企业好评。
三、围绕高级种子繁育员岗位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
《种子生产技术》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一门课程,缩短了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的距离,有效实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分为7个项目:种子生产基本认识、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水稻杂交制种技术、甘蔗种苗繁育技术、马铃薯种苗繁育技术、玉米自交系亲本种子生产技术、杂交水稻亲本不育系繁育技术。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以“课堂—农场”模式实施现场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强化训练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如选择种子生产基地、错期播种技术、花期预测与调节技术等。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满足项目课程的教学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学校现有作物遗传育种室、种子检验室、作物生产实训场、作物研究所、院办广西绿丰种业等实习基地,可以满足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准则,改革实验内容。项目课程的现场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产实践,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化抽象的书本知识为形象的现场实践[2-3]。比如玉米杂交制种、水稻杂交制种是项目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播种前种子处理内容的教学,在学校种子检验室进行;对于父母本特征特性、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方法、父母本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制种田去杂去劣等内容的教学就在作物生产实训场或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在老师的现场示范与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种现场教学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可更生动、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水稻、玉米制种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加深印象并易于理解。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化难为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图片、图表和动画演示,播放一些教学录像,突出形象化教学,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解难点。例如,在进行作物品种的教学时,因作物品种的内容繁多且枯燥单调,学生不易掌握,这时可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大量的作物品种、视频、图表等资料插于课件中,变抽象为具体,实现视听结合,以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为一体[4],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在多种感官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六、能力本位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种子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职业岗位对种子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各种需求为目标,密切与种子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使课程设计项目化,针对项目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模块,采用“课堂—农场”、“学农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最终达到项目目标的实现。
1.课程设计项目化
通过对种子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种子生产的发展动态,与企业共同分析种子生产的主要环节,按照任务划分为7个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区域种子生产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种子生产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项目技能模块化
与种子行业、企业共同对种子生产过程每个项目进行仔细分析,针对每个项目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模块,按照技能模块组织教学。
3.模块教学现场化
按照不同的技能模块的要求,以“课堂—农场”的方式,把教室搬到农场、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学生边学边做,让学生完全参与到种子生产过程中去,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黑板上进行种子生产的抽象、脱离实际、能力培养不到位、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能。
4.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该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建立了一套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实践考核模式。分3部分对实践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其主要措施是:(1)平时考核占25%:从实训过程、实训效果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通过实训预习、实训准备、实训记录、动手操作能力、实习报告、考勤等几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也纳入考核范畴。(2)技术理论考核占40%:从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物种子繁育员理论题库中抽题,可检验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3)技能操作考核35%:从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物种子繁育员操作技能考核题库中抽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考评员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分。这是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压力的一项任务,题库涵盖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和基本训练点,学生只有全面和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操作,才能顺利通过考试,故会针对自身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勤学苦练,真正起到了“以考促学”和“以考促训”的指挥棒作用,并为职业工种的鉴定考核奠定了基础。(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鉴定考核。
七、《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密切,实践操作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通过重点讲授,结合课件、实验实习、课堂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通过项目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了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键技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理论知识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配合相应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学以致用。通过相应的项目技能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形象化理解。采用师生互动的“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挖掘其潜力,化解并突破难点。“情境式(现场)”教学,解决实际操作难题,对实际操作技术中的难点,主要通过“情境式(现场)”的教学法,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并注意总结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找到窍门,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反复操作,并在实训报告中引导学生总结操作技巧和解决方法。通过《种子生产技术》项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进入种子生产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殷志栋.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院校教学系统化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
[2]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49-51.
[3]孙君艳,仝胜利,董丽平.《种子生产技术》课程设计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28(9):195-196.
[4]王承.多媒体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