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思考
2012-08-15王玉琴胡金忠
王玉琴,胡金忠
(1.廊坊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下,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这一角色也要相应变革。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很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自己在信息时代教育中的角色做出准确定位。
一、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定位
无论是计算机、多媒体还是网络远程教育,都是众多教育媒体中的一部分,它们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在教学中的意义绝不是无限的。教学设备或教学媒体本身不直接或必然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如果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但依然使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人灌”变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扩大消极面。教学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功能再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也是由人制造、受人控制的。教学媒体只能扩展或部分地代替教师的作用,而且使用媒体还需要教师和设计人员精心编制相应的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即使具有人工智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科学化,而这就依赖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作用的有效发挥。即使到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进行自动化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也丝毫不能减弱,因为他们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和情感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教师将被取代”的论调是由于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的误区,认为教师的职责就像机器一样仅仅传授知识,没有认识到教师承担着多种社会任务。在学校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重要的责任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观和教学设计的思想分析学生特性、制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式、准备教学材料以完成教学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的制作者、加工者、处理者。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制作他所需要的教学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在当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他需要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用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在信息海洋中的引航员,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处在信息多元、信息爆炸的信息社会,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强化批判精神,掌握选择方法,使他们更加清醒、自主地运用信息手段,区分令人头昏目眩的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另外,教师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要教导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品格,抵制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当教师被教育信息化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他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科研。教师还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者。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为了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对现代信息化的认识,紧紧跟踪教育信息化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
二、教育信息化下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目前,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尽管有许多学校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并且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引入,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的特色。信息化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育,其支撑的基础是技术,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很多教师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从而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这个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上位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它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误区,延缓了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二)教师素养不足,信息技术教师短缺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而不是实行“机灌”甚至“机灌”加“人灌”的“人机共灌”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且其中多数教师是从其它学科转行的。有些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虽然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与教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总之,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所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等条件的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实现、普及与提高。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目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保证教师教育信息化沿着正确、连续、科学的方向前进;此外,缺少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无法激发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三、应对措施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学思想的转变。知识经济的今天,学习资料的来源已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信息化教育中,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去创设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2.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是看硬件建设方面如何,很少去关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没有很有效的方式去评价。这要求我们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应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媒体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递教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的培养
从我国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已刻不容缓,大多数基层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弱,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过程中,应注重形成先进的信息教育观念、意识和思想,注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师范院校是培养新一代教师的摇篮,应该培养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教师,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生力军。师范院校应改革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加强师范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学生毕业适应信息化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对于在职教师,同样应强化教育信息技能的培训。教育培训机构应采取各种措施,为在职教师提供不同程度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以达到培训目的。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信息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些教师由于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缺乏,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从而对教育媒体望而止步,从“不会用”到“不想用”,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和普及。所以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教师入门和激发教师学习兴趣两个方面。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各种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科学评价,才能保证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而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教育,实质上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将它有效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最终使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而获得创新,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的不断科学化,将改变现有教师“教书匠”的传统形象,重塑新世纪教师的新形象,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李龙.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至立.21世纪:信息化时代呼唤信息化教育[J].山东教育,2001,(10).
[4]刘雪锋,张虎.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挑战[J].教育信息化,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