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广播电视媒体涉台传播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2012-08-15黄明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台湾同胞两岸关系中华文化

黄明波

(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社科系,福建泉州 362000)

文化认同:广播电视媒体涉台传播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黄明波

(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社科系,福建泉州 362000)

两岸互动自1949年起大致经历了相对隔绝期、官冷民热期和全面交流期三个历史时期。当前,两岸互动轨迹呈现出新的特点:注重民众交流和强调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两岸文化群体的黏合剂。因此,广电媒体应该立足文化认同,挖掘传统文化,强化台胞祖根认同;批判式吸收台湾岛内特有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共建中华文化新认同;善用“文化红利”加强两岸影视界合作,联手创造引领世界的“华流”风潮。

两岸互动;文化认同;涉台传播;国家统一

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都把深化两岸合作与交流作为重要内容,这两项政策蓝图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三大议题之一。2011年5月7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两岸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合作追求共同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1]两岸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岸互动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的全面交流时期。根据两岸交流新时期的新特点,广播电视媒体应当立足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涉台传播,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一、两岸关系发展轨迹及涉台传播新理念

当前海峡两岸最大的分歧在于政治分歧,这个政治分歧肇始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南迁入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曾经把两岸这63年的关系史划分成三个历史阶段:(一)1949年至1987年的隔绝期。这一历史时期又可分为1949年至1978年的军事对峙与冲突期,和1979年至1987年的相对隔绝期。这两个历史时期两岸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上相对隔绝,甚至在早期还军事冲突不断。但是两岸的信息传播并没有完全隔绝,双方的前线广播电台从未停止对对方民众的宣传,两岸双方还通过飞行器、漂流瓶以“空飘”或“海漂”的方式发送传单。而且史料记载两岸政治高层也通过密使暗中进行秘密沟通[2]13,但是此时的两岸交流内容基本局限于政治谈判。(二)1987年至2005年的民间交流期。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于1987年10月开放原籍大陆的老兵回乡探亲,开启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大陆对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给予积极热情的欢迎,并制定政策鼓励台商赴大陆投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热络。此时两岸官方政治交流仍然是波折不断,但是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的“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但是3年后李登辉以“总统”身份访问美国,并于1999年抛出两国论,这一系列动作极大地伤害了两岸关系,两岸政治交流陷入僵局。2000年起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不断抛出破坏两岸关系的言论和政策,两岸关系不断倒退。但是,政治风波并没有阻碍两岸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依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数字,2002年前三季度,海峡两岸贸易额达2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16%”。[3](三)2005年至今的政经文全方位交流期。2005年至今有四个历史性事件推动着两岸关系进入全方位交流阶段:2005年4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破冰之旅”,2008年7月台湾批准大陆游客赴台旅游,2008年12月两岸“大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正式实现,2011年6月台湾批准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4]10-12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的这三个历史时期,两岸信息传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相对隔绝期,两岸信息传递依靠的是高功率喇叭广播、飞行器“空飘”和漂流瓶“海漂”传单,以及国共高层的“密使级”人际传播,此时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话语。在民间交流期,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两岸信息传播进入了面对面交谈的人际传播阶段,探亲台胞对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获得了最直观的认知,并将在大陆的所见所闻传达给台湾岛内民众,而大陆民众也从探亲台胞当中获得了对台湾社会更为准确的认识。此时大陆对台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1999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电视讲话提出八项主张,第六项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央高层明确了文化认同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价值;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第三点强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2011年7月12日胡锦涛在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时强调“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据台湾“中央社”报道,2011年1月28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表示:“两岸都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历史阶段,透过深度交流,在中华文化智慧导引下,找出解决两岸争端的方法。这不是简单工程,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5]

从江泽民“八项主张”到胡锦涛“四点意见”,再到马英九的“中华文化智慧”,我们发现,在当前新形势下,涉台传播工作者必须明确两个观念,一是面向广大台湾人民开展信息传播,而不是面向台湾政治当局;二是立足文化认同。前者要求涉台传播工作者在信息传播中减少政治诉求,增加台湾百姓感兴趣的经济内容和文化内容;后者要求涉台传播工作者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当中的积极成分,去强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强化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二、中华文化认同在涉台传播中的意义

人类学家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世界各地人民生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不同文化体系内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认同,而同一文化体系内的人们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归属意识。“由于文化是发展着的,因而文化认同是一个与人类文化发展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即随着文化的变化文化认同也会发生变化。”[6]8郑晓云先生认为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具有三项明显的文化功能,即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是文化群体的黏合剂。而文化认同不仅处于文化核心的地位,而且泛化到文化构成的方方面面之中,体现为对文化本体的认同,对家庭、家族等血缘关系的认同,对本文化各种文化要素的认同,以及对异文化的认同。[6]46-47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明清时期闽粤两地居民或因政治目的、或因经济目的大规模移入台湾。而闽粤两地居民都是隋唐以后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台湾地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风俗习惯大多沿袭自闽粤地区。台湾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也基本上都是从福建或广东传承过去。如起源于福建湄洲岛的妈祖信仰,在台湾岛内妈祖庙已经超过2000座,信徒到达了1000多万。台湾民众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两岸关系发展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文化虽不是万能的,但文化可以推动政治,甚至走在政治的前面。民族和国家的整合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在如今两岸社会处于政治地域的实际分裂状态时,通过文化的整合,促进民族和国家的整合,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着重大的意义。”[7]329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制作各种精良的信息产品,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逐步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重构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终唤醒和建构他们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三、立足文化认同,优化涉台传播

两岸都是以中华文化作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两岸人民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2008年5月12日马英九执政后,大力推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这对台湾同胞的中华认同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在野的民进党把“台湾意识”当作政治工具,不断操纵深绿选民,凡是马当局提出的有利于两岸交流的政策,他们都加以反对和抵制。根据台湾当局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凡是大陆的影视作品,都必须在播出前送审。而大陆影视作品中只要有涉及到意识形态都被民进党当作“统战宣传”加以抵制。因此,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只能通过文化的挖掘,以文化的软力量与“台独”分子争夺台湾民众。我们要通过提高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来坚定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强化其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为此当前广播电视媒体的涉台传播工作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着手:

(一)挖掘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两岸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交流,强化台胞祖根认同

当前的广播电视媒体应该着力挖掘传统文化,制作两岸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产品,积极开展节目入岛交流,或吸引台湾同行到大陆交流。

首先,应大力弘扬中原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只有建构起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坚定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此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借助中华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制作一批品质上乘、两岸人民都能够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广播电视节目。

其次,福建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传入台湾的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台湾和福建同属中华文化的闽台文化副区,闽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起源,并且至今仍非常相像。因此,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关注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充分挖掘这些台湾中华文化源头的积极成分,制作两岸同胞都喜闻乐见的各种广播电视节目。

(二)批判式吸收台湾岛内特有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共建中华文化新认同

两岸社会发展从1895年以后走上了迥异的发展轨迹,大陆虽然也有不少精英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理念,但是大陆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和开放程度都不如台湾。台湾自1895年经历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对台湾残酷压迫和剥夺之后,也留下了日本文化,台湾岛内“独派”政治人物不乏留学日本者。1949年以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大陆持敌视态度,企图在亚洲扶持国民党政权对抗大陆和社会主义阵营。美帝国主义通过经济支援和吸引台生赴美留学等形式,不断对台湾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精英加以渗透,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在台湾社会落地生根,例如现在的国民党高层政治人物大多在美国受过教育。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对于台湾社会中日本文化、美国文化中的积极元素、有益成分,两岸同胞都应加以吸收和认同。大陆广播电视媒体也应把台湾岛内这些独有的文化现象中的优秀成分认同为新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制作节目加以继承和弘扬,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的认同体系的形成,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

(三)善用“文化红利”加强两岸影视界合作,联手创造引领世界的“华流”风潮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特邀嘉宾许秋煌2011年5月8日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分组讨论中表示:“面对日韩等海外竞争者大力持续输出影视节目,文化背景相同的两岸应善用‘文化红利’的优势,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互补双赢,引领全世界的‘华流’风潮。”[8]两岸语言相通、文字相同,两岸影视界应当整合彼此题材、创意、剧本、演艺人才、营销人才以及资金、市场等资源,大力推动合拍、合制华语电影,力争占领华语市场,并向国际市场大力推广,联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华流”风潮。

四、结语

两岸关系63年的起起伏伏,政治交流充满变数,但经济与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当前两岸文化虽然具有共同的主体和渊源,但却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两岸民族的具体构成方式也存在不同。人类学家郑晓云认为,民族发展最强大的内部动力是民族认同,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内部产生新的认同。郑晓云认为:“所谓新的认同,就是在原有的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吸收异民族优良的、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也是对异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形成本民族新的认同体系。”[6]165两岸政治统一的前提是民族认同——两岸同胞都承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两岸民族认同的关键又在于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当前两岸广播电视媒体在涉台传播中,应该立足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来强化台胞的祖根认同,并且积极吸收台胞文化的优秀成分,积极与台湾影视界开展合作,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融汇进中华文化,并将中华文化推向全世界,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发展与繁荣也必将把两岸人民的心越拉越近,两岸统一必将不再遥远。

[1]任沁沁,林甦.吴伯雄:两岸合作有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两座桥梁[EB/OL].(2011-05-07)[2012-3-18]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5/07/c_121388917.htm.

[2]颜纯钧.传播地理和两岸关系[J].现代传播,2008(2).

[3]李炯.民进党执政回顾:2002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EB/OL].(2004-02-17)[2012-3-18]http://news.sina.com.cn/c/2004-02-17/10272986497.shtml.

[4]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5]中国新闻网.马英九:解决两岸争端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EB/OL].(2011-01-28)[2012-3-18]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1-28/2818744.shtml.

[6]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陈键兴,海明威.两岸与会者提出:善用“文化红利”共创“华流”风潮[EB/OL].(2011-05-08)[2012-3-20]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5/08/c_121391512.htm.

G223

A

1671-8275(2012)03-0037-03

2012-04-02

黄明波(1982-),男,福建南安人,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社科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涉台传播、方言电视。

石柏胜

猜你喜欢

台湾同胞两岸关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刘毕新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大意义
大陆领导人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