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与解剖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2-08-15杨海洋
蔡 理 张 磊 杨海洋 龙 江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昆明650032)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的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医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解剖是第一外科,在临床上外科手术与解剖不可分割,那么当我们学习时为何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呢?然而目前传统解剖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对外科学的学习。笔者就此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如下探讨。
1 目前传统解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1.1 单向知识灌输[1]
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知识灌输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的作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动手实践机会少。再加上实验标本陈旧、标本气味难闻等原因,学生对解剖学实验存在排斥心理,如此解剖学学习有如“纸上谈兵”,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1.2 课程设制不当
解剖学课程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学生负担较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独立探索的能力。并且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在本科课程设置中相差一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1.3 较新鲜的尸体标本引进太少
解剖实验室尸体标本普遍较陈旧,一些血管、神经、淋巴管变形,断裂,消失。局部结构模糊难辨。学生很难把书本与眼前“变形”的标本联系起来。已解剖好的陈旧标本方便教学,却不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
1.4 学生多,尸体少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不断扩招,解剖教学尸体标本却很难相应增长。解剖实验课一般是一位老师带几十位学生,上课时,有的学生连老师与标本都看不到,更不用说亲手去解剖尸体了。
2 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2.1 “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2]
此模式一改传统“理论—理论”的填鸭式教学法,突破简单的书本、图形、演示型模式。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传统比例,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部分外科学内容结合。让学生先看书,由老师示范解剖,将学生分成小组对照书本进行尸体解剖,解剖完后进行绘图、交流,最后由老师讲解理论。比如:在学习腋窝结构时,先系统地看书,记住腋窝境界和重要血管神经走行情况,再对照书本在尸体上进行解剖寻找组织,然后进行绘图,再对照教材巩固理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2.2 解剖学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外科手术入路、尸体解剖为主、动物解剖相辅,更具体、更确切、更真实地了解人体局部的表里层次、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外科临床应用要点,进一步熟练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动手兴趣。比如:学习腹部的局部解剖时,通过做动物或尸体阑尾手术,可以通过手术入路了解腹部的层次结构,这样既掌握了解剖知识,也真正懂得了解剖与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重要性。
2.3 “一对一”教学模式与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模式
先由学生计划尸体解剖的思路,通过具体操作,再经过读书,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课堂讨论,老师适当进行提示与答疑。通过启发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其医学实践操作技术的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协作式交互式学习,使学生的群体思维与智慧得到共享,培养学生和谐的“人与人”关系;能突破简单演示型模式,为学生提供各种操作练习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建构,真正学会和掌握医学各种操作技术。然后,定期进行考核,老师再“一对一”对每个同学进行纠正与启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同学对面神经分布缺乏认识,老师提示为 “一巴掌”,即面神经分为五支;在学习甲状腺血管神经分布时,讨论后最终得出:甲状腺切除术结扎血管要“上紧下离”,即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要紧贴腺体,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要远离腺体,才不会伤及神经。
2.4 计算机辅助教学[3]
尸体来源渐少以及人体解剖空间结构用语言、文字和图片很难描述,计算机辅助教学势在必行。各种三维计算机软件及影视专业软件的开发应用为其提供了可能。三维数字模型可将人体结构和功能信息数字化、可视化,以三维立体形式展示人体解剖结构的大小、形状、位置及相互的空间关系,为学习者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开辟了新途径。当然仿真虚拟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尸体解剖。我们先利用三维数字模型和多媒体进行模拟解剖和学习,再开展实际解剖操作,如此便能达到良好效果。
2.5 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在解剖尸体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变异,此时应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并进行发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加深对正常组织结构的认识。
2.6 临床外科见习与理论学习同时进行
趁着刚进医学院时学生的热情,提前组织学生见习,观摩皮下囊肿切除术、内翻倒睫术、拔牙术、腹股沟斜疝、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肠吻合术、骨折复位固定等常见手术过程,对外科手术和人体解剖学建立亲身体会,获得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7 农村外科见习,提升精神境界
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当代农村还存在缺衣少药的现象,许多农民的病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小病拖着,大病看不起。各医学院校应组织老师、附属医院医生下乡手术义诊,让学生参加农村见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村需要他们,从而获得神圣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对医学真理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将来做好医务工作、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综合素质。
新的时代对学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会生存的能力。解剖学课堂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就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外科与解剖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中通过尸体解剖、增加实验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手术观摩、进行动物操作、进行课堂讨论和论文撰写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外科与解剖学思维,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精神境界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1] 吴江东,赵咏梅,卢慧.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2):54-55.
[2] 侯春丽,应大君,朱星红.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实验课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52-3153.
[3] 李七渝,张绍祥,王平安.人体大脑数字化解剖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J].解剖学报,2005,36(6):63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