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提高
2012-08-15曲宁
曲宁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 新疆和田 848000)
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提高
曲宁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 新疆和田 848000)
汉语口语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汉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学好汉语口语,改变“哑巴汉语”的问题。本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简单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不好汉语口语的原因。同时,本位就以上几个方面,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学习现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水平。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提升策略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而不仅仅是为了在 HSK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升学或者毕业证书。根本上来讲,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全面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达到汉语教学追求的“民汉兼通”,是为了同各族人民交流沟通,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却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学生只会背汉语词汇、记语法,甚至能听懂部分汉语,却说不出几句完整的汉语句子;有的学生说出来的也不标准,难以字正腔圆,在交际中往往词不达意,词不成句。与中国人学习英语出现的“哑巴英语”现象相似,汉语学习也出现了“哑巴汉语”的现象,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仍然是“汉语难”。[1]
一、“哑巴汉语”产生的原因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不理想,出现“哑巴汉语”现象的原因,诸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有汉语口语本身的原因,汉语自古以来就是“语”“文”分离,口语和书面与系统是分开的,就书面语而言,口语更灵活,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式等诸多方面变化都比书面语要大,更加难以把握。也有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的原因,目前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并没有呈现一个完整的汉语口语系统,学生往往接触到什么就学什么。同时,教材选材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组织方式不合理,脱离生活实际等。也有“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语法规则简单地迁移到汉语上。比如,维吾尔语在主谓宾上是 SOV的结构,而汉语是SVO的结构,[2]维吾尔族学生在说汉语的时候,习惯性地将“我读书”说成“我书读”。
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哈萨克族人眼中,“狗”是褒义词,他们对“狗眼看人低”之类的词语难以理解,实际说汉语的时候也容易说错。还有语言环境的因素,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很多时候仅限于课堂,他们在课堂上学习语法、语音、词汇,而课后跟本民族人在一起的时候更多地还是指习惯性的运用本民族语言交往,没有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也有教师的因素,在偏远地区,低年级的汉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就是本民族人,他们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不够,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无形之中就取得了“话语霸权”。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满堂灌,讲完语法讲词汇,讲完词汇讲练习,很少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对话练习,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引进对话练习,但往往也是“快餐式”式的对话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话的内容,而不是自己建构真实情景中的对话。[3]
最后还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基本的原因是学生大脑中对汉语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HSK考试不考口语,只需要学好汉语词汇、语音、语法就能够应付考试了。还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尤其是南疆),他们祖祖辈辈长在农村,认为汉语口语无足轻重,兴趣不强,因而,在学习中也不重视汉语口语的学习。另外,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有关。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口语的时候,不会说,听不懂,说出来别人听不懂,或者是教师不重视等等原因,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焦虑,倾向于选择逃避汉语口语。还有的学生采取错误的归隐策略,认为自己汉语口语不好是因为能力不够,而不是外在的条件,比如方法不对,努力不够等等,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学号汉语口语,因而选择放弃口语的学习。
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策略
综上,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不理想,甚至出现“哑巴汉语”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教育方法和教材的原因,甚至还有文化差异的原因,本文以下部分针对上述问题,详细论述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策略。
(一)学生
就学生方面而言,主要从激发学习汉语口语的动机、采取适当的归因策略、保持适当的焦虑度和提高学生的期望值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激发学习汉语口语的动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4]动机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人的行动,动机分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动机。正如上文所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口语不够重视,这就是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这就要让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到汉语口语的重要性,对汉语口语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到了汉语口语的重要性,才会有学习汉语口语的自觉意识,有动力认真学习汉语口语。动机不强,学习汉语口语的自觉意识薄弱,很难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端正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汉语口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从大的来讲,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我国民间的通用语言,国内各种信息和科学文化知识大都是以汉语呈现。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以汉语为共同语言。而且,现在汉语正在全球掀起狂潮,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文化知识必须掌握汉语。从小处出发,汉语是升学、就业、乃至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经商、旅游、在内地上学等等都需要掌握汉语。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系统不同,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区别,仅仅掌握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说汉语,这些所有的原因和条件都需要掌握汉语口语。
2.采取正确的归因策略。美国心理学家纬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因素来源、能控制性三个方面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积极的归因将行为的结果归结为外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学生没考好,如果采用积极归因策略就会归结为自身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对等因素。积极的归因有利于学生勇敢面对失败和挫折,分析原因后采取积极的策略更加努力学习。而消极的归因可能会把没考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能力不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自身认为是自己笨,会消磨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没有勇气继续学习。
在汉语口语学习中,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因为听不懂,不会说,说出来的别人听不懂,“字不正腔不圆”,甚至受到别人的嘲笑讽刺等,导致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学生认为是自身能力有问题,不能学好汉语口语。在汉语口语的学习中,应当引导少数民族的学生正确认识遭遇的失败。暂时不会说,说的不标准等等都是阶段性的情况,并且要让学生坚定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正确的方法下一定能学好汉语口语。例如:通过要求学生在掌握汉语四声声调的基础上,通过多听、多说、多对照的方法逐步纠正发音和开口说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期望值,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工作和动机》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达成目标的预期,也就是说自身能不能达成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成目标。期望值反应在学生身上就是自身的自信心。期望值高的学生在学习中自信心较强,认为自己能够学好口语,期望值低的学生表现出来就是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严重的焦虑。焦虑是源于个体对未来的预期感到无法实现或者难度过大而产生的担忧的情绪。研究发现,过高和过低的焦虑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焦虑程度过高,学生心神不宁,难以专注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效果低下。焦虑过低,学生没有足够的动机学习,认为自己一定能学好,没有任何问题,过于自信,忽视踏踏实实学习。
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学好汉语口语,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在进行口语对话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强烈的自卑感。在教学中就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多予以鼓励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根据学生自身的现状,选择适当的交际用语,注意交际话语的层次性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哪怕出错也好,出错还可以纠正,关键是要让学生说出来。例如:在鼓励民族学生在开口说时,如遇到障碍或不会的词语可以在说汉语夹杂着维吾尔语词汇的方式说,听的人则可以不时的提醒、提示这个词语的汉语说法等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这些学习汉语的学生张开口说,也能达到建立信心和兴趣逐步挺高的目的。
另外还应注意,自信心是建立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的。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目标,要清晰具体、可以实现、有阶段性、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不明确的目标,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阶段性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口语水平的高低是由阶段性的,不能让学生以来就达到“民汉兼通”。要让学生一步步踏实地根据目标进行,不可心急如焚就不顾口语学习的规律。
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汉语口语的知识,焦虑源于不确定性,对事物了解越多掌握越多,越明确,焦虑也就越少。教师应当交给学生详细的口语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汉语口语,而不会被汉语口语这个浑然不知的东西吓到。口语知识应当包括语音知识,包括声韵调、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词汇知识,这里的词汇和书面语的词汇不同,主要是指汉语口语中的词汇。语法知识,不同于汉语书面语的语法,这里的语法主要是指汉语口语的语法结构,包括重复、倒述等。还有语用的知识,主要包括语用的原则,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5]
(二)教学
就教学方面来讲,主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的方法,师生的关系以及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这几个层面。
1.教师素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新疆汉语教师由两大部分,一是 50岁左右的老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学历层次不够,现代型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比较欠缺。另一部分是现代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但是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受到传统的HSK评价体系的影响,平时教学中知注重读写的教学,关注的是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的汉语知识,忽视了听说的练习。
汉语口语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通晓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的科学方法,现代的教学理论和口语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等。具体而言,汉语口语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汉语口语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汉语口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口语,首先自身必须能说熟练的普通话。同时还要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特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甚至包括汉语的语用学知识,知道在什么样的语境下用什么样的表达。其次,汉语口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民族母语。[6]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的时候,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达不到 HSK的基本要求。汉语口语教师掌握民族语言,这有利于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也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影响产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也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比如,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解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记忆遗忘的规律等基本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掌握这些理论,能够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将这些基本理论运用到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中,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第四,汉语口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化知识和民族语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内在文化心理和潜在的集体无意识。汉语口语教师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尽量消除文化因素在汉语口语学习中的影响。最后,汉语口语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发现和总结汉语口语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规律,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
2.师生关系。传统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主动-被动”的对立关系中,教师掌握绝对话语权,在课堂上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汉语口语的一些知识,却没给学生基本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实行对话教学,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的对话,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回答对话情景中的模式,对话情景失去了真实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主动的想要在课堂上练习口语。
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的水平,在口语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的绝对话语霸权的地位,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对话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口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练习,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并且提供相关的汉语口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包括声韵调等。教师应从口语教学中的传道者变为引导者,变为学生口语练习的帮助者。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对话的话题,具体的对话内容则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旁边予以指导和帮助。例如:可以根据上课内容提出一些论点或话题由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等。
3.教学方法。汉语口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或者探讨法之类的教学方法。汉语口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法,根据学生自身的口语水平,选择跟学生生活练习紧密的情景,教师布置具体的情景,在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对话的时候想说话、有话说。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对话的内容就是现实生活中将遇到的情况,这样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汉语口语学习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练习汉语口语。汉语口语课堂也可以做到风趣幽默,轻松有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汉语的谐音、双关、俗语等语言特点,制造幽默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参与。
4.教材。教材的编制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加强与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联系,收录“部分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相关的日常生活对话,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7]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真实生活的关联。内容上应兼顾汉语口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同时应该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民族集体意识等的联系,让民族学生在熟悉的经验上学习汉语口语,让他们在内心更加容易接受汉语,而不会因为汉语口语和民族母语的大相径庭而感到退缩。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归和心理规律,选择编排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语言环境
汉语口语教学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要系统地掌握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是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汉语口语的声韵调、轻重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但是,汉语口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创造多种多样的汉语口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有效联系口语。
汉语口语教师可以组织汉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将学习的汉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演讲比赛跟一般的汉语对话不同,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更高的要求,感情风丰富,语言更简洁、表达要更流利,语调语速等等各方面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唱汉语歌曲。汉语歌曲的节奏和韵律上都很美丽,采取娱乐的形式,可以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汉语讲座、汉语电视等是更高级的学习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是综合的考验。利用类似的日常汉语活动学习汉语口语,能够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
汉语口语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目前出现的“哑巴汉语”现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素质不过关的影响,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不合理,有教学方法的不当。从学生方面来讲,主要是在汉语学习中对汉语口语不够重视,学习口语的动机不够,制定的目标不合理,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采取错误的归因策略等。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立正确合理的目标,采取正确的归因策略,应对汉语口语学习中遭遇的挫折。同时,还应创造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汉语口语。
[1]付东明.浅谈汉语口语课的组织原则[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庞云芳.“背离”与“回归”:解困新疆汉语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2012(2).
[3]郝云峰.汉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基于“预科教师课堂话语霸权现象”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2(1).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P291.
[5]金世和.汉语口语教学刍议[J].语言与翻译,1996(2).
[6]张建新.汉语口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8).
[7]侯瑞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教学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2011(3).
曲宁(1976-),男,山东牟平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助教,主要从事汉维双语教学与研究。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