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
2012-08-15张海英
□文/张海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与时代相适应,有更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资本。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人们更加意识到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新时代理念。作为一个有利于公众健康的体育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特殊的社会影响,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有关。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概念,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如何培养,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意义
我们社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每个大学生正面临着各种观念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新课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人文弱化感增加。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
(一)道德素质低。当前大学生有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下降,团结和协作精神,国家和集体冷漠的概念。许多学生的功利思想的蔓延,在入党、提干、交友、择业等方面见利而动,甚至不择手段。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懒散,自我为中心,自私,有很多是无组织性和纪律,违反公共道德。早恋、赌博、酗酒、打架的现象频繁发生,大学生在学校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人文意识差。大学生学习期间他们研究更多的专业知识,较少接触到的人文知识,由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很少了解文化遗产、人类两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对科技的发展,缺乏认识;在文学和艺术的文化、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大学生的理想水平,缺乏一定的内涵。
(三)心理素质低。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也是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心理素质,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然而,现在在校大学生存在自信或骄傲、焦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冲动、低能力抵御挫折、人际交往的障碍等许多心理问题。
(四)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实践。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他们的专业素质低,缺乏人文素质诚信,信誉低。
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领域的相互整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观念和想法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整合仍然是个问题。体育教育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思想、情感,而且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争取胜利的信心,对组织性、纪律性、社会荣誉感、集体责任感,爱国主义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有一定作用和影响。这些措施包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有更深远的影响。
(一)体育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体育是具有育人育体功能的体育项目之一,可以利用其人文价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学习和练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活动性需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学生很容易表露自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许多思想、态度和情感。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质以及道德品质的优劣,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观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体育教育促进智育发展。在进行体育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是一种三维立体的体育活动:聆听动作讲解、思想动作步骤、体验动作要领,是以思维活动为主,兼身体体验练习的一种教学。各种运动训练、竞赛都需要人脑的想像力,需要创造性思维,通过身体运动练习能够训练多向与单向的思维能力。在运动训练中,人脑的思维活动更积极、更主动,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经常交织在一起。实践表明,体育教学是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挖掘参与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水平。
(三)体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以其欢快的节奏、动感十足的动作为特色,在高校受到较多大学生的喜爱,为他们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情趣。大学生在参与当中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从中获得了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社交、组织、审美等素养,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育活动可产生“情绪改善”效果,愉悦性提高,精力比原来充沛。体育活动可作为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体育教学这一优势,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沉淀凝结的特色体现。她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宽泛,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参与性、外部影响性。组织一项体育活动,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学生都将参与,影响深远。体育活动可使学生释放情感,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唤起学生对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崇尚文明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会大大提高,学校未来的发展就具有了可持续性和前瞻性。
三、体育教育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发挥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功能。高校体育教师应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开展体育文化讲座,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要深入进行改革,改变并杜绝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多种形式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置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能够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使其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得到充分发展。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也能够使体育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的素质教育不只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也需要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磨炼了学生坚强的意志、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学生和团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文化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文文化。在互动、互助中传播与渗透,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开设体育欣赏等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是一种陶冶。一方面学生文史哲知识、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以及文史知识都需要掌握和提高,并加强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美学知识,对运动美、健康美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学生美学素养,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美,能用美的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将来能够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大学生的体育欣赏审美提高了,就会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从更加广阔的美学视角审视体育和人生的关系,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不仅仅是肩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所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是一切教育的先决条件。在教育观念方面,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发展,教学观念要从过去的只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转变为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心理发展的基本需求,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感情和崇高品格。在内容方面,应该教给学生的物理理论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团结和合作精神。教学方法,教师改变传统的体育类,课堂教学人性化、多元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人文素质和修养,这不仅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对体育教师所提出的迫切要求,这对下一代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结论
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加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1]孙博,田佳.浅谈中国人竞技观的变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2]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