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廊坊”建设研究
2012-08-15陈海燕贲红艳柳海燕
□文/陈海燕 贲红艳 柳海燕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
廊坊建市20多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建设仍显匮乏,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较为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认识,需要凝聚统一的价值体系,需要遵循历史面向未来,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启示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引导城市的未来形态。
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上,赵世洪代表四届市委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八大廊坊”的奋斗目标,即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城市人文主义在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兴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近代功利主义商业城市,以及《花园城市》的理想之后,终于在1996年拉开了社会发展与管理模式转向人文时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义生生灭灭,沉沉浮浮,在21世纪得以真正现实地复兴和再生。此类发展动态说明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如同19世纪、20世纪以工业技术革命为起点的经济时代一样,21世纪将进入以环境革命为起点的人文发展时代。“为了成为文明的策源地,城市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Richard·V·Knight,1996);“城市必须人道化,一定要与经济主义决裂,创建一种新的伦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城市伦理,而且一定要强化当地人彻底重新认识城市的能力”(Celine 1996)。“城市即人民”,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城市的人性化与人道化将使城市能自觉地运用文化以教化为先,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这种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做出的战略抉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以人为本,单靠之前的高速GDP增长来衡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来体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人文廊坊”建设会更好地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人文廊坊”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既适应世界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回归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人文廊坊”的内涵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内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台阶,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荣,凸显文化中心特点;就是要社会更加祥和安定,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廊坊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区地貌特征的龙河、凤河的“龙凤合舞”形象为外在标志,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创造性挖掘和大力发展,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内聚合力、外具魅力,内涵高尚、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三、“人文廊坊”建设的主要内容
“人文廊坊”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需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实现。“人文廊坊”内涵阐释中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完成。只有在一种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民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所以,“人文廊坊”建设要落脚于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是城市文化的建设。
(一)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教育、住房、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市民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正是“人文廊坊理念”的具体体现,廊坊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
1、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推进就业促进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军转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人们都有责任来共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倾向于就业,要在大项目上拉动就业,要在管理上调节和促进就业。而民营企业要能大力吸纳人员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要能主动转变观念,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2、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廊坊市民。着力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有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市区学校建设,新建部分小学及幼儿园,扩建改造中小学,缓解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现状。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车管理,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3、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按照国家三个1/3的标准,高质量完成1.68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改善提升市区旧住宅小区水暖、外墙、路面等硬件设施及社区环境,规范提高物业管理,提升市民居住环境质量。
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使全体市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5、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防控体系和妇幼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第三方仲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廊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整合全市卫生急救资源,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卫生院、每个村都有标准卫生室。
6、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添加剂、瘦肉精、注水肉、地沟油和奶制品、酒类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三级联保责任制,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1、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文化产业的壮大,同样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内涵与张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血脉,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主城区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性设施。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全力打造“5·18”、“热气球节”等独具廊坊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抓好吕端和龙凤文化两大文艺精品品牌创作工程,着力抓好龙凤文化的深挖、提升和宣传,打造龙凤之城特色品牌。继续打造吕端系列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吕端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精神,扩大吕端文化的影响。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化龙凤文化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
2、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人文廊坊”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承、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广大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属高校的投入,以现有的东方大学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高校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和途径,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朗诵、专家讲座让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和吸收人文精神养料;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增强城市魅力。城市的宜居环境,不仅仅是指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更是指人们社会活动的文化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文化的服务能力,扩展城市宜居环境,还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能力,构筑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化城市人文内涵。此外,人文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城市历史的手段。
文化产业的壮大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张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市域文化只有与产业有机结合,与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成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廊坊依托“5·18”经洽会、“9·26”农交会,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为节日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利用一些大型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盛宴。但必须看到,廊坊的文化产业还很不发达,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需要逐渐增强,买书、看电影、看演出、看比赛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政府一方面要适应群众这一需求,不断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抓紧扶持打造一批新兴的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而提升“人文廊坊”建设的水平。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4.
[2]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陆益龙.“人文北京”:从理念到社会建设的实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5.
[4]王萍霞.试论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中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