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陆游的诗歌看古代诗人骑驴

2012-08-15刘瑞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骑驴陆游诗人

刘瑞娟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从陆游的诗歌看古代诗人骑驴

刘瑞娟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中诗句“细雨骑驴入剑门”蕴涵着别有意味的信息,中国古代诗人与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孟浩然、李白、杜甫、贾岛、李贺、郑綮、孟郊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诗人骑驴有它合理而深层的原因,代表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蕴。

陆游;诗人;驴;文化

南宋孝宗干道八年(1172)冬天,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王炎被召还京,陆游当时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中担任左承议郎,参预军事机密,也因此被调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自南郑经过剑门、梓潼、绵州、罗江、广汉至成都,南郑是南宋前方抗金的军事重镇,而成都则是当时首都临安(今杭州)以外最繁华的都市。他这次调任是由战地到大都市,由前线到后方,是去劳就逸,去危就安,结束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从戎生涯,在《追忆征西幕中旧事》里的“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1](P213),说的就是这时的经历和心情,那时爱国诗人陆游常常“寝饭鞍马间”(《怀昔》)[2](P190),陆游一生中极力主张抵抗金国入侵,收复失地,不忘“为国戍轮台”[2](P181),甚至连做梦也是“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P181)。在这次南行途中,诗人路过剑门,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1](P199)。

因为是“远游”,需要长期奔走,衣上自然沾满尘土,因此有“衣上征尘”,又杂有“酒痕”,心中“无处不消魂”,他这次入王炎府中,本打算有所作为,但是建议却并没有被采纳,可以看出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沉重心情。于是,作者自己问自己:“我难道只该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2](P159)的战地生活呢!诗人不恋都市的繁华,不图个人的安逸,他只是不甘心只做个闲适安逸的“骑驴”诗人,他想做纵马驰骋,杀敌报国的战士。“细雨骑驴入剑门”中的“驴”的出现赋予了这首诗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陆游还有《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那知一旦事大缪,骑驴剑阁霜毛新。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2](P86)。《山村经行因施药》诗:“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2](P252),这是写诗人骑驴行医,无论是吟诗还是行医都不是诗人的最初愿望,诗人心中充满了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落空的沉痛、悲哀与无奈。

刘尊明先生认为,文人与驴发生联系开始在魏晋时代,盛行在唐代。魏晋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风流自适的时代,当时很流行“呜哇”“呜哇”的学驴鸣,《世说新语·伤逝》里的“魏文帝作驴鸣”:“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3](P183),这里说魏晋时代的王粲非常喜欢听驴鸣,王粲死后,魏文帝曹丕在给他送葬时,令送葬者都学驴鸣,来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悼念。魏晋时代“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们挑战权威、任情任性的风流人格的体现。

在唐代,孟浩然、李白、杜甫、贾岛、李贺、郑綮、孟郊等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孟浩然在《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诗中说:“访人留后信,策蹇赴前程”[4](P406),指的是他一大早拜访友人,和杨使君道别以后,就骑驴上路了,虽然与作诗无关,但可以看出孟浩然的清高心志,可以说驴不仅是诗人特有的坐骑,也可以说是诗人清高心志的象征。

李白赐金放还以后,骑驴游华山,途中经过华阴县衙门时,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县衙门)。宰(县令)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李)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花阴(今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李)白长笑而去”[5](P93),从李白的骑驴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那傲岸不羁、蔑视权贵的风流狂放的个性。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6](P75),《示从孙济》里的:“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6](P206),《偪侧行赠毕四曜》:“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不是爱微躯,非关足无力……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已令请急会通籍,男儿性命绝可怜”[6](P467),可以看出杜甫当时为贫穷的生活发愁,在驴背上尝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里的驴是寒士阶层的坐骑,象征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

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骑驴慢慢地走在长安的大街上,当时秋风萧瑟,满街黄叶,于是贾岛诗兴大发,吟咏道“落叶满长安”,又绞尽脑汁地想用什么来对这一句呢,脑海中突然想起“秋风吹渭水”,感觉对得真妙,心中不禁大喜,高兴得手舞足蹈,由于太投入了,一不小心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进牢房一夜,第二天弄清事情原委才被放出。回到家里贾岛继续苦思冥想,终于写出了“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7](P135-136),这首怀念老朋友的抒情诗作《忆江上吴处士》。

除贾岛之外,李贺也经常骑驴觅句,他写诗有个习惯,经常带着一个书童,骑着一条小毛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到风景优美的地方,仔细观察体会,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每当心中突然想到很好的诗句,怕回家再遗忘了,就立即把它写出来,然后投进锦囊中,晚上回家以后对着油灯,铺纸研墨,加工整理,再连缀成篇,这就是李贺的创作过程,几乎大部分是在驴背上想出来的,可以说与骑驴有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记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可以看出晚唐诗人郑綮无驴便无诗兴,他将诗人骑驴的形象进行抽象,把它升华到创作理论的高度,认为安逸的廊庙生活是无法想到妙词佳句,只有亲身经历了灞桥风雪和驴背上的艰苦岁月,才能写出感人的好诗,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苦心为诗。曾经写下千古诗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P2)的孟郊也经常骑头驴子,带着随从,到风景如画的地方,苦吟诗句,流连忘返。从贾岛、李贺、郑綮、孟郊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骑驴和诗歌创作、凝思苦吟密切相关。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驴似马,长耳;蒙,驴子也。”这是说驴长得像马,但是驴的个性却与马很不相同,据史书记载,驴最初是由西北边疆一带少数民族养殖,大约在春秋时传入内地。驴是一种步伐平稳,不易激怒,忍耐力强,能终日在磨坊里拉磨又能负重长途跋涉,一般而言,一条成年驴每天可以行走四十到五十公里,驮重二百斤。在唐代柳宗元写了一篇《黔之驴》,说黔地也就是贵州没有驴,有人运来了一头驴,大家都没见过,感觉很奇怪,连山上老虎见到驴子都很惊讶。后来随着驴子的渐渐变多,人们就不足为奇了,人们根据驴子的耐力和韧力很强,广泛使用它,不仅用来犁地、拉磨、运物、还用来驮人,可以看出驴的贡献很大。

通过阅读唐代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诗人很多都把多病和瘦弱写进诗中,比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4](P281),李白《戏赠杜甫》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8](P1403),看出杜甫很瘦,《唐才子传》说“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5](P206),说明李贺也很瘦。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马善于奔走,诗人骑马很困难,而驴的速度和人的步行速度差不多,于是诗人选择了驴作为行走工具,既可以缓解步行所带来的劳苦,又可以避免一路颠簸,而且驴行走平稳,很安全,非常适合诗人乘骑。古代诗人大多出身寒门,马匹的价格昂贵,一般买不起马,通常可以买条小毛驴,而且驴吃草料也很少,很经济实惠,适合长期饲养。从诗歌创作上来说,骑在驴背上的诗人可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激发创作灵感,仔细构思,如果骑在马背上或者坐车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和体味。

人们通常认为将军骑马,文人骑驴,其实诗人内心是不愿意骑驴的,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都可以使人生永垂不朽,但是知识分子最大愿望就是“立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李白在《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8](P512),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P74),他们认为这样才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为诗人们心中有这样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们渴望骑在马背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如曹植《白马篇》中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9](P411),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8](P180),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中写有:“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6](P18),李贺也创作了好几首《马》诗,其中有一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7](P25),陆游诗中写马的也很多,他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2](P55)的雄伟壮志,他的诗中有很多写马的,如“铁马秋风大散关”[2](P159),“铁马冰河入梦来”[2](P181)。人们通常说马上得天下,于是马成了英雄的象征,后来人们做了官,要走马上任,高中进士和状元,要跨马游街,渐渐地马成了社会地位的标志。但是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使有才华的人要么不被重用,要么屡遭排挤,仕途坎坷。看来诗人马背上的“立功”是不可能实现了,如果想永垂不朽,看来就只有选择“立言”。文王在被拘禁的境遇中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穷困时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写出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创作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在世。诗人们心有不甘,但还是追随先贤放弃了马背,放弃了做官的梦想,选择了驴背默默地进行文学创作,他们把心中的无奈和悲哀借驴背创作进行消解。正如法国动物学家法布尔所说:驴是善于忍受苦痛的象征。诗人把在现实中所遭遇的种种打击和苦痛全部寄托在驴背上,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从此,一提起骑驴,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是诗人。可以说诗人骑驴吟诗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畴,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极度悲哀和无奈,又有力地嘲讽了社会用人选拔制度的极度不合理。

在对诗人骑驴形象进行详细阐释之后,我们重新回到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以求恢复中原,这是陆游的作品中诗人骑驴形象的代表作,而“细雨骑驴入剑门”又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遗憾和不幸的遭遇,诗人心中的悲哀和无奈代表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诗中的诗人骑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蕴。

[1]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王水照,高克勤.陆游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柳士镇.世说新语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

[4]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8.

[5]辛文房撰.舒宝璋校注.唐才子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6]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冯淑然,韩成武.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I206.2

A

1003-8078(2012)04-0064-03

2012-03-18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4.24

刘瑞娟(1987-),女,河南驻马店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骑驴陆游诗人
骑驴漫游记
父子骑驴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诗人与花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