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黍子产业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
2012-08-15傅永斌许建铭奚玉银任全军赵海洋王建文
傅永斌,许建铭,奚玉银,任全军,赵海洋,王建文
(1.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阳原县农业局,河北 阳原075800)
黍子 (Panicum miliaceum L.)属禾本科黍属 (Panicum miliaceum)的一个栽培种, “五谷” (黍、稷、麻、麦、豆)之一,为第二禾谷类作物[1,2]。黍子在中国粮食生产中虽属小宗作物,具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和生产优势,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黍子是主要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5]。位于长城沿线的冀北地区是中国黍子的主要产区[6],属北方春糜子区,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的张家口、承德两地的山区、丘陵及半丘陵地区,多为雨养农业[7-9],历年播种面积10~14万hm2,年际间变幅较大。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区有蔚县、宣化、阳原、涿鹿、万全、平泉、宽城等,尤其在蔚县、阳原、宣化,黍子历来是农民日常主食。但长期以来黍子生产普遍存在产量低、品种混杂、品质下降等问题,加之加工水平低和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当地黍子产业的发展,本文对冀北地区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旨在为该区今后黍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冀北黍子产业生产概况
地处冀北的张承两地生态类型多样化,气候条件特殊,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积温 (≥10℃)幅度在1 600~3 600℃,年降雨量在350~500 mm,且相对集中于7、8、9月份,为雨热同季,很适合黍子的生产。该区黍子品种繁多,生育期从60 d到120 d,由于受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和品种等的影响,黍子的产量幅度变化较大,公顷产量水平在1 500~5 250 kg之间。蔚县、阳原、宣化、涿鹿等县区是冀北糜黍的主要产区,播种面积常年约在5.3万hm2左右,栽培主要的品种有大紫杆、二紫杆、大白黍、二白黍、紫罗带、晋黍3号、晋黍4号、冀张黍1号、冀张黍2号、雁黍5号、雁黍8号等,产量水平在2 250~3 750 kg/Km2。在长城沿线的怀来、万全、崇礼等县主要栽培品种有紫罗带、大黄黍、内黍3号、晋黍4号、冀张黍1号、冀张黍2号等,产量水平在3 000 kg/Km2左右。坝上高寒地区生育期较短,主要栽培的品种有小红黍、小白黍、疙瘩白、笊篱头等农家品种,产量较低,约在2 250 kg/Km2左右;近年来,随着日益干旱的环境,坝上黍子面积每年增加迅速,但适于该区高产、抗旱的早熟、极早熟品种匮乏。
2 冀北地区黍子产业存在问题
2.1 优势区域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冀北一直没有进行过黍子区域布局规划,黍子生产多年来处于分散种植、盲目发展的状态。有计划地作为产业来发展几乎是空白。虽然在蔚县、阳原、宣化、赤城、万全等县区形成了多个黍子种植相对集中优势地区,但这些地区或基地内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存在着种植品种类型多而杂,而且多种植在旱薄地,投入少、管理水平低、广种薄收现象严重,造成了产量和品质的不稳定,年际间种植面积变率大,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品质没有保证,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2.2 科研滞后,新品种、新技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黍子生产劳动效率低,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现在冀北各地种植的黍子多为当地农家品种,种植多年,品种生产力低、混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新品种产量水平和抗倒伏性没有重大突破,相关的旱作栽培技术落后,投入相对少,管理粗放,当地黍子多种植在劣茬地,不施肥或少施肥,耕作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黍子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下,不能解决劳动力日益匮乏的瓶颈问题,很难提高劳动效率。
2.3 黍子生产深加工技术研究少,限制了其增值空间
冀北黍子研究单位少,研究方面仅限于黍子的品种选育及资源创新利用,对黍子抗旱栽培、加工研究不多,深加工研究更少,除了有少量的企业进行加工面粉、酿酒外,其他应用都没有形成规模,仅限于原料的粗加工水平,产业链不能有效地延长,加工增值空间受限。
2.4 黍子产区经济落后、信息不灵、市场反应迟缓
信息不畅是黍子产业化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黍子主产区多处于张家口市干旱半干旱的山区、丘陵半丘陵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小规模生产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很脆弱。没有健全的专业市场,没有专业化的产业协会,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先进加工技术的支撑,难以形成支柱性产业。资金缺乏,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备。以原粮和粗加工产品为主,市场走向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
3 冀西北黍子产业开发优势
3.1 政府重视杂粮发展为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黍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为支持杂粮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对黍子产业的初步形成和健康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十一五期间,黍子被科技部列入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年又列入农业部国家 “十二五”现代农业体系,这些必将为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
3.2 黍子在冀北旱区粮食生产中的特殊作用
3.2.1 黍子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禾谷类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
黍子的种子萌发出苗需水量很小,能适应旱地播种,其叶片上气孔少而小,生产单位重量的干物质的需水量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干旱又抗干热风;黍子还具有很强的耐瘠性,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能获得其它作物所达不到的产量,所以常用做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治理沙漠的作物。同时,它对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则增产显著。另外,黍子的生育期短、不仅是广适的秋作物,灾年还可作补救作物。
3.2.2 黍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
在无霜期短、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的冀北地区,黍子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雨季,完成生长发育,并能获得相当可观的产量。尤其在坝上地区,黍子的丰欠,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生活,也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黍子歉收,因黍草不足,常常造成牛羊等家畜存栏数量下降,或大批死亡。
3.2.3 黍子耐瘠薄,是新垦地上的先锋作物
在新开垦的荒地上或新开垦的牧草地上,种植其它作物,往往因土壤肥力低而不能正常生长,有时甚至颗粒无收,而黍子耐瘠薄土壤,第一年一般种植黍子,可以收获较高的产量,是新垦地上首选的先锋作物。
3.2.4 黍子是救灾备荒作物
在冀北地区,十年九旱,春旱是该地区最严重的灾害,每年因春旱持续时间过长,许多作物不能正常播种。补种、抢种黍子,充分利用其它作物不能够利用的有限水资源,往往可以夺取较好收成。
3.3 黍子具有独特的加工利用优势
黍子浑身都是宝,自古以来是冀北地区人民的传统主食,其籽粒营养丰富,不仅可做多种食品,还可用于制糖、酿酒;黍粒还有硬而光滑的壳,适于贮藏;黍穗脱粒后可做条帚;黍的秸秆、米糠可以用做畜禽饲料;黍草是牛羊冬季的主要饲草,黍糠是家畜家禽的主要饲料。
3.3.1 制酒业 黍子是传统的制酒原料,能够加工优质的黄酒、白酒。
3.3.2 制革业 在传统制革工艺里,黍子面是用来熟化各类动物毛皮的主要原料,现在北方地区很多地方还在沿用这种方法。通过研究、引导和开发,有可能在特殊的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
3.3.3 食品业 黍子不仅是冀北各地原住民传统的日常主食,并且各地杂粮食府、饭店以黍子为原料的小杂粮食品有相当大的市场。黍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经过水解能产生大量还原糖,可制造糖浆、麦芽糖;黍子籽粒外层皮壳有褐 (黑)红、白、黄、灰等多种颜色,经过化学处理可提取各种色素,是食品工业中天然的色素添加剂。黍子还可制作系列营养保健饮料。
3.3.4 鸟饲料 据外贸方面的消息,南方各地及东南亚地区需要红粒和白粒黍子做鸟饲料,在北方的一些大中城市鸟饲料也有一定的市场。鸟饲料的主产地在山西、内蒙古及河北北部,有多家公司主要生产鸟饲料,其主营产品为谷穗、黍子、谷子、线麻籽等,产品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包括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英国、法国、荷兰等国。
3.3.5 生物农药 黍米培养物的生物学性状类似于侵染飞虱、叶蝉、蚜虫的飞虱虫疠霉侵染致死的蚜尸,而且其产孢潜能和有效产孢时间长于天然蚜尸,可作为虫霉病传播源而作为天然虫尸的模拟场。也就是说黍子可以做生产生物农药的载体来生产完全无公害的用来防治飞虱、叶蝉、蚜虫的生物农药。
4 冀北黍子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及对策
4.1 调整育种目标,开展多元化产业育种,选育特色品种
品种是影响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水平最关键的生产资料。要在黍子育种上调整目标,在保持和继续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品质,使新品种适应市场和环境发展的需要。多元化产业育种是指专门为某种产业培育专用品种,具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专用的双重性质。冀北黍子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类型差异很大,开展多元化育种十分必要。不仅要开展坝下地区抗旱品种、专用品种的选育,也要积极开展坝上地区和备荒的早熟、及早熟品种、饲草专用品种的选育,促进冀北黍子生产的发展。
4.2 大力开发旱作农业技术
开发有效的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和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配套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旱作农区虽然农业生产水平低,但人均土地较多,光照条件好,黄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投入的边际产出高,蕴藏着较大生产潜力。只要在正确的政策指导下,增加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投入,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冀北农业区,给黍子以恰当的地位,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成果,生产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4.3 创建黍子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在黍子的营养研究方面下大力度,做大文章,实施品牌战略,研发大众化食品,加强黍子的深加工技术研究,研发高附加值的黍子功能食品、药膳食品、化妆品、甚至药品等,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增值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黍子产品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4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科研、推广体系,科研单位、行政及推广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完善的科研、推广、生产体系,大力加强黍子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使冀北黍子生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1] 柴岩.糜子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5-47.
[2] 王星,王星玉,温琪汾,等.中国黍稷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 [J].植物生理学报,2007,8(04):426-429.
[3] 王纶.糜子的育种与栽培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4] 高俊山,魏仰浩.我国糜子的抗早适应性及其在干早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J].栗类作物,1990,(02):22-25.
[5] 魏仰浩.中国黍稷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0-54.
[6] 李世,苏欣淑,陈万翔,等.河北省糜黍品种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研究 [J].河北农业科学,2000,4(01):32-37.
[7] 山东农学院.作物栽培学 (北方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20.
[8] 山西农科院.中国黍稷 (糜)品种资源目录 [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7-39.
[9] 陕西农业广播学校.作物病虫害防治 [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