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2012-08-15李思霖
□文/李思霖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河南·新郑)
产业集群,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产业群落。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河南省地处中原,连贯东西南北,并拥有全国第一的人口资源优势,加之其各种矿藏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都使河南具有发展产业集群的先天优势。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0年河南省各产业集聚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呈现良好快速发展态势。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0.83亿元,比2009年大幅增长,增速远高于全省投资增速。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8.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71.22亿元,占全省基础设施投资的33.4%,占集聚区投资完成额的20.1%。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为10,019个,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的29.4%,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1,942个,占全省亿元及以上投资施工项目的55.3%。2010年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单位)22,47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72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53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491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163家,房地产企业593家。与2009年相比,企业数量增长16.5%,新增单位3,1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12.0%,新增单位556家,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2%。
河南省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还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而高科技产业聚集程度还相对很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河南省全省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为5,172家,其中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92家,仅占总入驻企业数的5.6%。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较多地涉及到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煤炭和汽车配件等行业,近2/3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涉及到食品加工业;而如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及科技研发等行业则涉及得相对较少。目前,河南省内的食品制造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造纸、煤炭开采洗选等众多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具有一定的地方专业化优势和区域营销优势,发展潜力较大,已显示出强大的集群化趋势。
二、金融支持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金融支持有利于促进河南省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不管是发展初期的产业集聚,还是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或者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或平稳退出,都需要有健全、完善、便捷的金融支持。
首先,金融支持能够促进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解决技术更新、产能扩张及营运资金的不足,促进企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同时,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可以减少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并为产业集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其次,由于金融资本自身的逐利性,协助市场机制发挥自动调节,对投资项目可以主动进行识别及筛选,对集群内企业实施差别化支持,从而避免产品同质化及减少恶性竞争,引导产业集群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区域经济系统性风险。
最后,金融资本的进入将促进企业的繁衍和有序竞争,触发自我强化的过程,形成连锁反应,进一步促进集群的规模化。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选择。
三、金融支持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虽然在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资难的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解决,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低,另外资金实力不强。应对风险能力较差,金融意识也比较淡薄,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较低;另一方面企业借贷的信誉较差,经常拖欠贷款,甚至不归还。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受到冲击,银行贷款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据统计,河南省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达13,090家,占入驻企业总数的96.85%。
2、信息在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之间传递存在“时滞效应”。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时滞效应”的存在,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为政府或金融机构得知。产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企业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产城的融合、城乡的统筹。因此,金融机构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可能难以符合入驻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使得河南地区的金融机构难以全力推进转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金融机构没有在政府协调下促成内部信息共享,各个商业银行由于其历史贷款对象和网点覆盖的差别,所以往往会掌握着不同的企业信用状况,即使对同一企业的信用评价也存在区别。
3、金融支持存在的障碍。由于聚集区内企业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整个区域内土地相对较为紧张,大部分因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而是采用土地租赁的方式,因此企业无法采用土地和附属物抵押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近几年,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发展,企业之间担保非常谨慎,有些企业不愿意为其他企业担保,区域内大部分企业为加工型企业,其他资产较少,造成了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担保问题成为制约金融支持的主要瓶颈。
此外,虽然各地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由于担保公司本身资本数额很小,所担保的资金数额也比较小,并且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协作仍不够顺畅,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协作银行不愿将担保资金倍数过分放大,信用担保机构的力量还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集群式企业的融资需要,多数企业获得担保的难度相当大。
4、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和谐的金融生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并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各银行上级单位纷纷压缩信贷规模,控制信贷过度投放,而金融机构首先需要控制的是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的行业贷款。所以,信贷资源配置的量不会很大,因此在贷款规模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只能优中选优,尽可能按照客户的重要程度排队分类,集聚区内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难以贷款的局面短时间内也难以缓解。
金融机构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投入还与地方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及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都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投入。
四、做好河南产业集聚区全面金融服务对策
1、集群内企业自身发展壮大是获取金融支持的基本条件。集群企业对内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素质。第一,集群内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运行机构,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对外要恪守信用规则,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切实履行偿债责任,按时还本付息,通过自身良好的经营行为来赢得银行的信任;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向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增强企业资金运用能力,充分利用和配置资金资源,合理运用资金。节约成本就是增加收益,合理运用资金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第四,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自身素质和信用等级。科学规范经营,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信用观念,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另外,还要加快培植产业集群。尽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的良性循环。
2、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第一,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的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性融资措施。政府各部门要加大调控和引导力度,优化配置区域资源,使有限的资金优先保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资金需求;第二,政府应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付出成本,如降低贷款抵押的相关费用,降低土地出让金的收费标准,落实产业集群内企业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第三,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内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奖励机制,增强银行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第四,成立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中心,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一站式信息咨询等服务,促进政银企合作与共同发展。既可以因势利导,满足企业需要,又可以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3、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和谐的金融生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并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一,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大信用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大力推进地方信用体系的建设;第二,要解决集聚区内普遍存在着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必须做好集聚区内更好的金融支持,缓解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度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成立非盈利性担保机构,为集群内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多渠道、多层面地缓解融资担保难问题;第三,努力开拓创新,建立与集群内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向中小企业推介金融信贷产品,要通过票据融资加大对集群内企业的支持力度,只要企业产品有市场、能取得合格票据,银行要敞开给予贴现、再贴现;第四,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的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开辟企业授信和信贷审批“绿色通道”。继续完善集群内企业融资平台贷款模式,向企业提供结算、理财、现金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1]郭金生,亚瑞华,常虹.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以安阳市为例[J].工业论坛,2011.7.
[2]王书爽.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1.4.
[3]傅德汉,操基平,张平.金融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模式[J].中国金融,2010.7.
[4]徐静,胡莹.地方政府融资健康平台构建的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