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探析

2012-08-15缪学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阿特巴赫国际化

缪学超,王 健

(1.湖南师范大学 教科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410081)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探析

缪学超1,王 健2

(1.湖南师范大学 教科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410081)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阿特巴赫批判性地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及前景,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涵盖了教育财政、学术职业、入学机会和学术移民等诸多方面。探析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

阿特巴赫是美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开创人,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下对大众高等教育、私立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潘懋元先生称阿特巴赫是一位“有良心的学者”,因为他十分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高等教育关系,希望改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样是抵挡不住的世界潮流。研究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阿特巴赫认为,大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国际趋势的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一个更大的国际学术机构、学者和研究的共同体里运作[1]6。在他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发生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之下的,高等教育不可能跳出全球化的环境,因为其影响是不可避免的[1]7。他把“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作为一种应然状态,即由信息、通讯技术、国际知识网络、一体化世界经济、主要的语言工具等力量塑造的应然世界。在“全球化下的国际化”视角下,他把国际化界定为促进学生或教师交流、参加境外合作研究、用英语(或其他语言)开设教育项目,并且由政府和高等院校乃至院系承担的政策和项目[2]22。这些政策或项目通常包括:开发国际化载体资源(通常包括留学人员、外聘教授等)、开设国际教育机构、渗透国际化课程因素等。无论对国家、院校系统还是个人来说,这些举措都让他们在某种层面上获得了更高的自主性。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阿特巴赫认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是高等院校追求经济利益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发展中国家想发展知识产业但自身高等教育供给能力不足,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出于利益考虑,通过在国外建立分校、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等方式向这些国家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由此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阿特巴赫还分析了中东、亚太地区、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的国际化项目及国际化面貌,并发现各国采取的建立分校、开设独立机构、成立教学与考试中心、收购或合并办学等方式,引起了教育机构和提供者的浓厚兴趣。基于其依附理论,阿特巴赫认为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仍然是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不平等之下的国际化,由于国家关于签证及学费政策的调整、语言尤其是英语作为研究媒介的重要性、私营部门国际化程度加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高等教育的现实与未来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二、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

(一)教育财政:开源与节流

教育财政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分配活动[3]。20世纪70-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发展后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财政危机。这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高等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阿特巴赫认为,有八个主要的高等教育财政全球趋势造成了高等教育普遍的经济紧张,这八个趋势体现为:在大多数国家日益增长的知识经济;个人以及家庭为了孩子而产生的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单位成本的上升速度超过通货膨胀速度;政府财政税收跟不上高等教育成本上升的速度;日益加深的全球化;几乎所有国家对非税收收入的依赖[1]60。阿特巴赫并不赞成以往扩大班级规模、增加教学负担、推迟维修、使用便宜的兼职员工等目光短浅的削减高等教育成本方案,认为这种方案对入学率和入学机会极具伤害,因为它制约了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能力,而对被迫进入高昂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说,又得不到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阿特巴特指出这种方案是“痛苦”的,而“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这一公立大学与私人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做法值得借鉴。新公共管理赋予了大学更多的管理弹性,大学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可以投资或重新分配项目,甚至可以拥有资产和贷款。这样高等教育财政实现了政府收入与非政府收入的分流,甚至可能非政府收入占有更重要地位,这就无形中刺激了高校的教学与研究产出。阿特巴赫把开源的政策方案视为“经济生存能力的优先路线”,它最合适和潜在的有利形式可能是成本分担[1]64。为了实现更大的成本分担,可以采取免费改收学费或增加自费生、成本分担更多地转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使用费”(如公寓、餐厅等)、减少或消除奖学金或助学金、恢复学生贷款成本、鼓励私立高等教育等类似政策。事实上,为适应各国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势必需要增加教育成本,而各国政府又不太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财政需求。阿特巴赫认为,解决高等教育财政问题需要建立一个高等教育部门,这个部门应是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更应是各国的共同承诺。

(二)学术职业:坚守与挑战

阿特巴赫非常关注现代学术职业问题,认为各国学术人士都面临学术职业的难题。例如,在许多国家,全职教授数量未增而兼职教师大军突起;等级教育机构(主要分布在北方国家)处在学术职业的中心,而中国、越南、东欧国家等处在学术职业的边缘,学术体系的不平等及全职教授的减少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随着学术职业快速地扩张,为高级学位学习提供的条件和设施却没有跟上来,更何况工资待遇尚不足以鼓励和吸引那些“最好和最聪明(best and brightest)”的人加入教授行列[1]80。高校教师的自主权日益受到官僚化和公共问责及评估的侵蚀,原本纯净的学术工作渐渐扭曲。更为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则是学者们的全球流动,他们或为了工资或追求更好的工作条件抑或向往更大的学术自由,这些对处于学术职业边缘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特殊的挑战。能否坚守学术职业这块阵地,使学术职业得到回归,是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阿特巴赫对这一愿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尽管学术职业充满危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术职业图景显得悲观,但可喜的是属于精神生活的大学工作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那些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们,恪守着对学术职业的忠诚,享受着学术生涯的快乐。在他看来,长期聘用的合理保障与院校忠诚相结合,将是保证学术自由和雇佣安全的重要途径。

(三)入学机会:公平与效率

阿特巴赫认为,各个国家面临的入学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十分复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面临机会不平等和学业完成率不高两大难题。他敏锐地觉察到地理位置对入学机会的重要影响,这一影响又突出表现在国家内部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均衡分布。由于乡村地区或偏远地区缺少所需的教育资源和缺乏自我激励能力,导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越来越大。对于解决类似的入学机会不平等问题,阿特巴赫提倡“正面差别待遇”或“逆向歧视”的做法,也就是说给曾受过歧视的群体以优先机会。但是对于那些过去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因为缺少家庭成员或其他角色展现高等教育的好处,所以对他们来说这种好处并不那么明显或者容易感受到[1]42。这由此引发了另一个难题:进入大学的门槛后,能否达到高学业完成率?由于高等教育的经济困境以及高校无法应对多元学生群体的需要,各个国家并没有取得社会平等的真正进步,即所有社会群体的高学业完成率。阿特巴赫对入学机会的研究更强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他认为在提出更好的对策改善入学机会平等的同时,也增加了额外和潜在的挑战。除非入学机会公平成为一个更大、更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让所有适龄群体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只能取得有限的成功[1]43。

(四)学术移民:流失与回归

自中世纪以来,目前世界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巨大的在国外留学的学生群体,它们一度达到了150万人以上,有人估计到2020年留学生数量将达到800万人[2]28。阿特巴赫在全球化视角下探讨了学生和学者的流动问题,认为全球化影响下的学术移民遵循着复杂的路线。学术移民一般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如果接受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机会、更优厚的报酬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等,发达国家的学术人才也会流向发展中国家,不过这些发达国家通常会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措施把优秀人才留在国内。阿特巴赫把影响学术移民的因素分为“拉”(“pull”)因素和“推”(“push”)因素。“拉”因素所指向的流动通常是学术移民从南方流向北方,因为这些发达的院校系统可能有优厚的工资、优越的工作条件或使学者有机会处于世界科学和学术的中心。而把学者“推”向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则是发展中国家的学术氛围受到了侵蚀或学术自由受到了限制。阿特巴赫认为位于学术中心的“拉”力将维持影响,但“推”力是可以缓和的[2]30。此外,阿特巴赫对于人们将学术人才移民等同于人才流失的看法进行了辩护,认为学术人才出国后仍与祖国同行维持着学术方面的联系;在祖国学术条件改观后,学者很有可能回国;学术人才在互联网推动下,将会为祖国的院校授课、做报告等。正是因为学术人才与祖国的学术联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学术移民等同于人才流失。面对日益流动的多元化学生和学者,高等教育体制的版图也不断扩张和发展,随之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学位认证、质量保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学术界的国际性特征决定了学术移民不可避免,但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思索的是,如何通过学术人才改变自己在全球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三、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借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政府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中的重要部分,作为高等教育大国,中国应对国际高等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力[4]。我国大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采取了一种主动应对态度,大学的国际化意识很强。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来华留学生少,又以学习语言为主;合作交流的学校水平不高;在国外开设的学校办学层次低;招不来顶尖人才;与国外开展合作的科研项目少等。因此,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我国大学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借鉴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我国高等院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教育淘金: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如果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产业运作的一种形式,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5]11。当前我国政府给予高校的财政拨款越来越不能满足全球化市场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大打“国际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淘金策略。首先,壮大高等教育自身条件,抢占生源市场。有学生,办学者就有获得经济利益的机会,以吸引留学生为主的教育创汇正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整体水平和国际化程度。[14]外国留学生可以带来高额的学费,它相对于政府拨款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其次,宣传品牌特色教育资源,拓展境外办学空间。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利用我国的文化传统,开发汉语、中医、京剧等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吸引世界目光。我国的境外办学,无论是从地域范围还是专业领域来看,目前都有很强的局限性,因此要善于推进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合作。

(二)由边缘到中心:构建和谐学术生态

学术生活的所有要素,包括研究、知识传播、学生、学术职业,都是国际竞争市场的组成部分。[15]国家学术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学术职业,实际上决定一个国家学术系统在国际上及区域内地位的重要因素是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16]由于受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学术职业受政府控制程度依然较高;和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学术职业的工资收入仍缺乏竞争力。阿特巴赫指出,中国的学术职业正处在一个交叉路口,在新旧两种力量——传统的行政控制与新的企业文化之间。[17]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的学术职业深受社会问责和学术生活政治化的影响,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并没有真正形成。教授对于学术知识的“垄断权”及其专业性优势,决定了教授在大学中的地位及权力。[18]我国高校应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学去行政化,或借鉴西方教授治校、设立大学董事会等做法,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环境,充分实现其学术职业的权力。从内在因素来看,学术人员应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以获取高深知识的垄断力与控制力。当然学术职业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恪守学术伦理,仍然是中国学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课程变革:增加国际理解因素

“国际理解”的实质是以宽容、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协商和共同行动。[19]因为国际化的主旨是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出发、用全球观点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和风范。[20]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我国高校应该增加课程的国际性、跨国文化的内容或直接开设诸如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文化研究等国际化课程。阿特巴赫认为当课程在全球范围内趋于一致,尤其是趋向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工业国时,学生可能就会发现国际教育项目是有用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国际合作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推进教育公平的有益做法。在我国高校内部,应注重开展通识教育,倡导各学科融会贯通,使学生“知类通达”并使之养成整体之人格。此外,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外语是开启外国文化之门的钥匙。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都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要实现国际理解,必须突破语言壁垒。

(四)经济理念:做好学术移民教育贸易

对于学生或教育消费者而言,国际高等教育与资格不仅象征着地位产品,带来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还带来了全人类的发展。[21]学术移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确实造成了人才流失,但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融入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所产生的重大价值,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22]但如何在国际教育贸易中盈利,还需我国政府认真策划:首先,筑巢引凤,通过各项引才计划,吸引流散到全球的人才回归祖国。其次,政府加大经费资助国外访问学者、鼓励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增加公派留学生人数。最后,鼓励华裔学者通过远程教育、回国开设讲座、担任学术顾问等各种方式与本国院校系统和同行人员保持交流与合作,为祖国做贡献。

[1][美]菲利普.阿特巴赫,利斯.瑞斯伯格.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的轨迹[M].姜有国,喻恺.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美]菲利普.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99.

[4]陈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大学教育科学,2009,(2).

[5]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M].邓鸿风.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

[7]李志峰.学术职业与国际竞争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授职业透视[M].施晓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10.

[9]李梅.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国学生的全球流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An Analysis on Altbach's Internationalization Thought of Higher Education

MIAO Xue-chao1,WANG Jian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2.Journal Department,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tbach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meaning,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which covers the education finance,academic career,schooling opportunities and academic immigration,etc.I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nalyze Altbach’s idea abou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finding out sui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ltbach;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G640

A

1674-831X(2012)01-0089-04

2011-10-25

缪学超(1986—),女,河北唐山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学研究;王健(1975-),,女,湖北荆门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编辑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

猜你喜欢

阿特巴赫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巴赫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回归的梦想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阿特的礼物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创伤·延续的记忆·救赎——解读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