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西方和平演变原因及启示
2012-08-15刘友田
□刘友田
西方推行的西化、分化苏联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分析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解体的作用,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平演变是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和斗争的必然产物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斗争,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两种制度、三类国家、多种力量,多种矛盾斗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在这众多的矛盾斗争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斗争,仍然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矛盾斗争。诚然,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的主潮流是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对抗又对话。然而,这一缓和的局面也仅是军事对峙的缓和,并非是当今两大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缓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世界局面的出现,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斗争的结果。现在世界上实际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斗争的均势,社会主义一下子替代不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一下子消灭不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期并存、斗争,是当今时代本质特征的一个基本又突出的表现。只看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友好互利”,而看不到两大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根本对立,就看不到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斗争和现时代的本质特征,也就认识不到国际资本主义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深厚根源。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揭开了社会主义逐渐取代资本主义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由此开始了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斗争与较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制度跃出了一国范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对其生存与发展感受到了严重威胁。资本主义国家从其阶级本能出发,凭借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策反颠覆、武装干涉,甚至发动侵略战争等种种手段,千方百计推行“遏制”、“扼杀”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前,社会主义苏联是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曾经经历了两次生死考验:击败了14国武装干涉的进攻,打破了把新生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的妄想;战胜了德国法西斯,粉碎了美英帝国主义想借希特勒之手消灭苏联的迷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和亚洲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出现,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必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制定了“遏制战略”,出台了马歇尔计划,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目的在于构建反苏屏障,阻止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他们对中国实施了战略包围,形成“新月型防线”,并接连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但是所有这一切,终究未能阻挡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未能困死和消灭社会主义。
面对“扼杀”社会主义战略的失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甘心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日益增强对社会主义的压力和渗透,除了通过与苏联实行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和对它实行经济技术封锁等,消耗它的经济实力,阻止它全面发展农业、轻重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之外,还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修正主义分子、腐化变质分子、官僚特权阶层遥相呼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拉拢、培植、支持这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有计划有预谋地实行“和平演变”战略,[1]妄图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缓慢变化,瓦解共产党,最终“软化”并“融化”掉社会主义,结束这场“历史性较量”,重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可见,和平演变是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和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西方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存在,铲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推翻共产党执掌的政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社会主义国家,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既定战略。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国家重新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受他们控制的附庸,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世界。他们一直采用武力的和和平的两手政策,有时两手并用,有时交替使用,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转换。当他们感到用军事武力已不能达到其目的时,就在继续保持其军事威慑力量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上。因此,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已成为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主要形式。苏联的演变与解体,正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重要结果。
二、西方实施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一)利用媒体舆论煽风点火,开展意识形态“攻心战”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强调要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思想战争”,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诋毁社会主义声誉、败坏共产党形象、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力求“在瓦解人心的基础上争取人心”,为和平演变开道。
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势,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大肆污蔑共产主义正在走向灭亡,企图从根本上动摇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最有代表性的是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诞生和灭亡》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等书。第二,大肆宣扬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按照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改造世界。他们攻击社会主义国家是“独裁专制制度”,“压制民主”,“违反人权”,鼓吹政治多元化、多党制、议会民主和自由选举,目的是推翻共产党的领导。第三,大肆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等经济制度。
国际资产阶级注重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方面的交流,以此作为思想渗透的手段。美国一家电影公司导演兼制片人说,好莱坞的影片“是铁盒里的大使”,“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为了兜售其反动思想,美国和西方国家特别看重广播电台的煽动作用,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德意志电波电台、NHK电台等全球性的电台广播网,向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价值观,提供“有关人权、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等西方概念,传播“国际及苏东国内发生重大事件的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和生活,促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朝着西方所希望的方向演变。尼克松曾经赞扬说,单是“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就防止了苏联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全灌输给苏联和东欧人民。据美国人自己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之音在苏联拥有3000万名听众,占苏联全国人口的10%以上。1987年12月,里根在美国之音建台纪念时亲自致贺,赞扬它是“巨大的非军事力量,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黑暗中点火的力量”。这些电台一听到社会主义国家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就把触角伸向那里,增派记者,加大播音量竭力鼓噪,推波助澜,制造动乱,以乱促变。他们为了从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打开缺口,促使苏联解体,西方电台联合发动进攻,用俄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等地方语言,大量散布民族仇恨,甚至煽动搞武装斗争,最终达到了目的。[2]
(二)利用人员往来进行渗透,腐蚀苏联干部群众思想
随着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打开了国门,变封锁为开放,东西方人员往来日益频繁。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苏联出现“解冻”之后,苏联对西方交往出现了近乎于“不设防”的局面。在此形势下,西方帝国主义利用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以接触促演变。
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指出:“对于苏联制度来讲,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社会同我们的接触。因为这种接触会布下不满的种子,而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出和平演变之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员交往投资计划,通过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援助、增加旅游人数、扩大学生和教师的交换等途径增加“人民之间的接触”,以便利用和加深“铁幕出现的任何裂缝,……培养自由的种子”,加厚东方向着自由世界演变的沃土。西方国家利用人员往来进行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及其接班人。为大量地潜移默化地培养亲美势力,美国政府大力赞助在社会主义国家各大学建立美国研究所,送来大量社会科学图书资料,制定国际访问计划,每年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机关、经济、文教、宣传部门邀请百余名对政策有影响或具有潜在影响的当权者及其后备年轻人赴美“取经”。美新署认为,这项计划对宣传美国价值观念和影响他国各界未来领导层具有重要意义。美新署署长盖尔布在1989年年初的参议院外委会听证会上称,所有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访问者在访美后“均对其本国的政府制度产生怀疑”。美新署拟利用它的电脑档案系统,加强与各国曾加“国际访问者计划”的人士联系,不致因文化处人员变动而使工作中断。[3]他们特别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熏陶”,不惜工本地做思想灌输和拉拢腐蚀的工作,努力培育“亲西方的下一代”。他们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和学术文化交流等手段,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影响青年。尤其注重“教育交流”,把接收留学生作为一项“战略投资”,一位美国议员公开说:“这里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怀有明确的外交政策目标。就是要让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民主自由原则的熏陶。”美国兰德公司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说,这些受过美国“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念和西方生活方式熏陶过的留学生回国,“其威力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过去”。他们期望这些人成为社会栋梁之后,就可以通过他们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向资本主义演变。
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人并没有白费苦心。他们通过大量吸引苏联年轻人赴美留学,在苏联年轻人中大力进行反共宣传,终于培养出一批亲美亲西方、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后来成为苏共领导集团核心成员的雅科夫列夫就属于这批人之列。据他自己说,他是在苏共二十大以后去美国的,虽然后来回来了,但“头脑里已经扎下了关于人的自由的思想”,“思想问题上已经向右转了”。从这时起,他开始了“世界观改革”,不再相信社会主义,[4]并最终变成一个顽固而极端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和反共分子。
(三)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持“持不同政见者”
“人权”问题是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进攻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人权问题在和平演变苏联和东欧各国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利用领导人发表演讲和举办“被奴役国家周”等宣传活动,污蔑社会主义国家是奴役人民的国家,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起来“争人权、求解放”。第二,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声援和奖励,推动更多“人权斗士”的出现。1975年美国政府正式成立人权事务局,加大利用人权问题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的力度。同年,建立了深受美国和西方喜欢的“人权委员会”的苏联“氢弹之父”萨哈洛夫院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接见了流亡西方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并公开致信另一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萨哈洛夫,表示美国“将继续履行在国外促进人权的坚定诺言”。1979年4月,卡特政府以维护人权的名义,用他们拘捕的两名在联合国活动的苏联间谍,交换了金斯伯格等5名“持不同政见者”。第三,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物质帮助,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民主化运动”。1983年底美国国会通过《全国争取民主赠款法》,次年,专门从事“促进人权”和“民主化”活动的美国“全国争取民主基金会”成立,其成员包括美国商会、劳联—产联等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团体。美国国会每年都要为这个具有特殊背景、负有特殊使命的基金会拨款,按照英国《金融时报》1989年7月11日一篇文章的表述,美国国会给这个基金会拨款的核心原则是“款项用于发展民主”,“在共产党国家里,这包括支持为扩大开放和恢复文明社会而努力的独立组织和报纸”,“拨款一直到最近往往违背共产党政权的愿望通过地下组织和流亡国外组织进行”。类似的组织还有以纽约为基地的“民主中心”,其任务是专门向苏联包括民族分裂主义者在内的“民主分子”提供书籍、印刷设备、计算机和美元等。
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美国“统治模式”,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一套价值观。美国学者劳伦斯·肖普指出:“由于这个运动实际攻击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它具有强烈的反共和恢复意识形态上的冷战的倾向”,“人权运动的最终目标是试图鼓励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鼓励这些“带头羊”拉起反社会主义势力,最终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争取民主基金会”主办的《民主》杂志主编拉里·戴蒙德明确指出:美国对“封闭的”共产党国家进行人权和民主化运动的任务,是要在这些国家“建立文明的社会”,其步骤“首先是要突破统治党和政府在新闻、组织和权力方面的垄断”,“继而要创立独立的出版物,另立工会、企业等团体和其他组织,扩大自由活动的政治领域,缩小政府的权力”,“然后,由民主分子发动一场分享权力的运动并最终接受权力”。由于西方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同时也由于苏联自身的原因,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日益增多,“民主化运动”日趋活跃,最终成为瓦解苏联的中坚力量。
(四)利用经济贸易诱压兼施,促使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贸易、技术转让和信贷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但西方国家却把这些作为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并引诱和迫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手段。[5]美国国务卿腊斯克1964年3月14日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演讲中说:“拒绝贸易或鼓励贸易都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国家目标”,旨在削弱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蒙受最大可能的经济压力”,尼克松在1984年出版的《真正的和平》一书中明白无误地指出:“我们必须把工业化民主国家的经济力量联合起来,以便我们能够从东方集团取得政治上的进步作为我们提供经济合作的交换条件”,“增加贸易和接触,能够促使苏联集团内部的和平演变”。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利用1949年11月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和贸易限制,作为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里根签署了一份以国家安全决策指示的形式所起草的秘密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涉及苏联经济的最重要文件,“相当于秘密宣布了对苏联发动经济战”。在美国操纵下,在美国发动的隐秘进攻战略行动中,苏联预期从西方获得的出口信贷、硬通货和技术,有的被停止了,有的则被砍掉了。能源的低价格、石油产量的下降以及美元的贬值,大幅度减少了苏联的外汇来源,极大地削弱了苏联从西方进口设备、农产品和工业物资的能力。美国还利用苏联体制不强调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弱点,一方面大力推进核军备竞赛,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逼迫苏联片面发展军事工业,进行军备竞赛,借以消耗苏联的资源和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推行技术封锁的世界性战略,切断苏联与西方的贸易、技术交流的通道,限制西方向莫斯科出口能够帮助其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同时制定和实施制造假技术情报的计划,不断地向苏联经济引擎的齿轮上抛撒沙子,蓄意制造假情报,向苏联提供错误的或部分错误的数据和资料,迫使苏联做出错误的技术决策,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结构缺陷。美国还通过中间人向苏联出售被故意毁坏的计算机芯片,导致多家苏联军用和民用工厂的设备瘫痪。[6]
西方国家的上述一系列措施,迫使苏联经济逐步陷入困境,为和平演变苏联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经济条件。美国以时断时续的最惠国待遇和与改革紧密挂钩的“哈佛计划”等经济援助项目为诱饵,引诱苏联的改革按照西方指引的方向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
(五)利用东欧地缘政治影响,为苏联剧变提供样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统一行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把波兰和匈牙利作为突破口,离间社会主义国家,拆散东欧,诱压中国,软化苏联,步步进逼,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实施和平演变的总的行动方针。
二战以后,西方对东欧地区被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深感不满,因此使用一切手段,千方百计地对东欧各国实施和平演变,力图推翻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并以此影响苏联发展的进程,推动苏联剧变。1975年美国宣布给罗马尼亚以最惠国待遇,以“鼓励罗马尼亚对莫斯科的独立性”,“扩大苏联集团内部的裂痕”。为了由点到面,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各个击破的演变手段,西方又选中了波兰,197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一项代号为“钋行动”的全面的演变战略计划,根本目的是在于利用和煽动波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对抗来自东方的共产主义,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在波兰的最高国家部门建立民族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优势”。根据这项计划,他们首先运用经济手段迫使波兰共产党在“人权”问题上作出让步,以达到确保波兰反对派最大行动自由的目的;第二是充分利用和扩大天主教会在波兰的影响;第三是充分利用波兰侨民进行思想渗透,传递情报和宣传器材。在“钋行动”计划出台的第二年,有12万已加入美国国籍的波兰人突然返回波兰。他们当中许多人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怀有敌意,加紧了反社会主义活动,加快了波兰局势的变化。由于匈牙利存在有70%的人信奉天主教,照搬过苏联体制,1956年发生过流血事件,背有沉重的外债包袱,党和国家发生过严重失误,匈牙利工人党组织不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一直未能肃清等问题,西方国家乘虚而入,凭借经济技术实力,以美元促演变。美国和西德“慷慨”地提供大量资金,使匈牙利的外债负担暂时得到缓解,换取了匈牙利内部的“亲西方感情和势力”,主张和扶持了反社会主义力量,培植了内部的“自我演变”能力。波兰、匈牙利一剧变,整个东欧很快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一个个地倒向了西方。
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在东欧的得手,使苏联的西部前沿阵地彻底丧失,不但孤立了苏联,而且提供一个“成功的典范”,为苏联演变树立了样板,对于苏联的解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谈论前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死亡案件而不考虑谋杀”,[7]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有计划、有预谋地以种种手段推行的和平演变,是苏联演变和解体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苏联解体的和平演变原因对我们的启示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反和平演变打牢经济技术基础
美国等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之所以能够先后在东欧和苏联得逞,所依仗的都是经济的发达和在发达经济基础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西方对高技术和战略物资的垄断权,以此作为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诱迫社会主义国家接受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从东欧和苏联的教训来看,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建设没有搞好,生产力落后,引起人民群众的失望和不满,而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这是其发生剧变的重要原因。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及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能为我们战胜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国家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已不重要。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上不能动摇,实践中不能偏移。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得以体现和发挥,能够从根本上增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8]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科学技术,尤其要在引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形成我们自己的优势,尽快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我们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国防事业和军事装备上,努力增强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赢得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二)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加强政权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加强政权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抵御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核心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经济发展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永不变色的重要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9]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才能增强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范围地吸引全体人民参与一切国家事务的管理,才能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使各种颠覆渗透破坏活动没有藏身之地。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能够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能够保护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能够制裁犯罪行为,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以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保持安定团结,巩固人民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法制建设离不开民主的基础,民主建设不能脱离法治的轨道,如果不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野心家、阴谋家就有可能兴风作浪,就会出现政治动乱。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民政权的专政职能。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大多数人行使民主权利,使政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保证人民军队永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更好地发挥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的作用;第三,加强国家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安全机关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机关的专政职能,及时有效地、坚决地打击敌人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
(三)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高人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首先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自由化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对立和斗争,也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因此,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最前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必须做到:第一,坚定不移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必须继承和发扬。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反和平演变的灵魂,人民群众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反和平演变的防线,对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的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就有了识破和抵制能力,使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永远不能得逞。第二,坚持不懈地批判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谬论和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以此推行和平演变的反动实质并清除其消极影响。第三,广泛深入地研究当代西方学术理论思潮,提高识别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社会科学发展。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鉴别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潮,区分精华与糟粕,做到在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同时,有效抵御各种渗透活动。第四,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促进学术和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做好组织保障工作,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地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意识形态各个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通过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通过正确发挥图书出版、新闻媒介的作用,通过繁荣文学艺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有效地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侵蚀。
(四)切实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和平演变”的首要目标对准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切实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是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战略性措施。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理论建设是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党的思想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必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必须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弘扬积极因素,发挥榜样力量,以影响和教育广大党员;必须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正确地开展思想斗争,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各种错误观点侵蚀党的机体。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实现党的领导、发挥党的作用提供根本保证。要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就必须努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续加强和改进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监督制度建设的同时,尤其要进一步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党的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是最基础的工作。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堡垒,努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党内民主建设。通过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提高党员素质,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有效地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消除消极腐败现象。要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及艰苦奋斗之风,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只要我们坚持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在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效,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坚定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从而筑起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
(五)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争夺接班人的问题是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和平演变和无产阶级反对和平演变的集中表现,也是斗争的核心问题。要彻底战胜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就必须把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摆在一个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任务。各级学校,特别高等学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争夺接班人的最激烈的场所,是“演变”与反“演变”斗争的前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必须做到:第一,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保证学校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干部手中。第二,建设一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中的中坚作用。第三,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第四,创造培养接班人的良好外部环境,形成全社会爱护青年、关心青年的风气。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10]我们要永远发扬这个好传统,党政工团一齐努力,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彻底粉碎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
[1]曹长盛等.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8.
[2]于钦彦.苏联东欧的演变与反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84-85.
[3]刘洪潮.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策略手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104.
[4]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0-22.
[5]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46.
[6]曹长盛等.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9.
[7]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1.
[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275.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116.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