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体系
2012-08-15范向前李雨奎
范向前,李雨奎
(淮北师范大学 学工处,安徽 淮北 235000)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大众化的阶段,毛入学率2011年达到26.9%,[1]正在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高等学校存在的本质要求是培养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尺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2]。这是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及发展方面的责任的明确规定和要求。而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研究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理念和举措,研究台湾高校在办学中形成的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及行为,可以给我们的办学行为以切实的启示,可以借鉴用于大陆高校构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调整专业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有普通大学、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多种形态。大学以教学或研究为主,技术学院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专科学校以职业技能教学为主。台湾高校在向欧美高校学习的过程中,在相互竞争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效益,逐步形成了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体系。而且,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注重从源头上有所动作,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劳动力的变化调整专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大学法》经修正重新公布,台湾的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发展,专业设置与调整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自由竞争”转变。这一时期,台湾行政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发展规划,深刻地影响了台湾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这一时期,台湾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呈显著正相关;高校专业数量与劳动力市场的数量需求双向增长;实用导向型专业尤其是与服务行业相关的新兴专业大量出现;高校专业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提升的趋势显著;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非均衡性更趋明显。[3]
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是台湾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动力。台湾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总体方向是以实用性导向为主,充分显示市场力量的影响。18个一类学科以及二类学科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以社会行业和社会产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台湾高等学校对市场趋势的反应更加敏感,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新增的专业,绝大部分为实用导向型专业。
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调控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起到导向作用。大学增设调整系所班组及招生名额,依据的政策原则之一是“配合台湾整体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4]312技专校院增减调整所系科班及招生名额,依据的首要政策原则是:“考虑台湾建设及地方产业需求,并应注重学生未来就业发展。”[4]319
台湾高校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调整专业,主要有以下三项措施。
(一)统筹资源整合,成立大学系统
台湾高等教育进行学校整合,先后组成“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台湾大学系统”、“台湾联合师范大学系统”[5],这些大学系统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合聘教师,鼓励教师跨校开课,特别是在对学生方面,给学生提供考进一校,享受在大学系统内其它高校求学的机会,学生跨校选课,学校间学分相互承认,给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二)专业科际整合,建设专业学群
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增强,要求高级劳动者拓宽素质口径,具备宽泛的工作适应能力。台湾高等学校建设专业学群,以实现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现在建设有信息学群、工程学群、数理化学群、医药卫生学群、生命科学学群、生物资源学群、地球与环境学群、建筑与设计学群、艺术学群、社会与心理学群、大众传播学群、外语学群、文史哲学群、教育学群、法政学群、管理学群、财经学群、体育学群等18个学群。[4]231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专业的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是台湾高校专业数量大幅度快速成长后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台湾高校专业的设置,专业群集约建设是一个发展趋势。在专业群内,实行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培养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规划专业及课程结构,配合了产业结构的变迁,适应了新的就业岗位的产生以及就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缓解了专业领域划分过细、僵化的问题。
(三)建立高校专业退场机制
随着台湾高校专业布点的大量扩增和种类的层出不穷,台湾高等学校专业退场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专业退场成为高等教育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台湾高校专业退场有两种形态,一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主要是行政部门制定专业停招、专业减招机制。在招生不足,在师资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违反法令规定,或未达标者,予以减招或停招。二是学校自主的专业退场行为。
现在,台湾高等教育已经提出了学校退场和专业退场的问题,但是,正如台湾世新大学校长牟宗灿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学校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专科学校纷纷改制为学院,学院则纷纷改名为大学,显示‘进场’仍在进行,而‘退场’政策尚无完善的规划,以致造成混乱不一的现象,因此,如何订定一套公平、完善的进退场制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6]
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设置就业辅导专门机构
台湾高校负责学生事务的职能部门叫学生事务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负责全校学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全部日常事务,其负责人称之为学务长。学生事务处主要职责包括学生生活辅导、课外活动指导、毕业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学生住宿服务、卫生保健与医疗、意外伤害处理、军事训练等等,由不同的工作组承担。在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学生工作机构。学生事务处直接面对学生社团和个人,实行开放式办事,提供柜台式服务。
台湾高校在校内设置对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职能部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与服务。台湾高校校内设置的就业辅导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在学生事务处下设就业辅导与服务机构,名称各异。台湾“清华大学”学生事务处下设就业辅导组、台湾东吴大学学生事务处下设生涯发展中心,台湾大学学生事务处下设毕业生就业辅导组,国立中山大学学生事务处下设毕业生辅导组,也有的学校叫生涯发展与就业辅导组。第二类是技术院校,设置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就业辅导室。台湾的技术院校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院,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为主。这类院校对毕业生就业辅导的机构设置依据台湾专科学校法规,设置就业辅导室,或者叫实习就业辅导室。技术院校由于其办学特色的定位是职业技术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就业辅导,在学校层面上设置毕业生就业辅导委员会,由校长聘请教务主任、训导主任、实习就业辅导主任、有关科系主任、教授为成员,主要职责是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划与决策。这类学校设置毕业生实习就业辅导室,是与学校教务处平行的专门机构,是负责毕业生实习就业的职能部门,接受校长和毕业生就业辅导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
台湾高校就业辅导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联系各级各类就业辅导与职业训练机构;协调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资讯;建立学生个案资料,辅导毕业生就业;对毕业生跟踪辅导;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配合校友开展各项活动;执行毕业生就业辅导委员会的决议事项。
坐落在台北市的世新大学学生事务处下设就业辅导的专门机构叫生涯发展组,工作理念是“透过资源整合与资商辅导,破除固有迷思,协助同学在浩瀚职海里掌握先机、适才适用,让同学在漫漫人生路上适性发展,实现理想。”世新大学学生事务处生涯发展组工作职责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就业辅导,有五项工作内容。一是就业准备辅导。在就业准备辅导领域的活动有举办职业观念与职场伦理专题讲座、举办人际关系专题讲座、举办谋职技巧专题讲座、举办就业安全与职场法律专题讲座、举办创业辅导活动、办理强化学生升学与就业竞争力辅导方案活动。二是就业咨询服务。在就业咨询服务范围的活动分为履历表撰写咨询、面谈技巧咨询。三是举办企业校园征才活动。举办企业校园征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比如举办企业征才博览会,举办企业说明会,举办企业参访活动,举办线上就业博览会,举办企业线上面试活动,办理拜访企业高层活动方案。四是提供就业与工读讯息。五是办理学生工读奖助学金业务。办理学生工读奖助学金业务主要是办理校内学生工读申请,办理学生工读助学金、研究生奖助学金。世新大学学生事务处生涯发展组工作职责第二部分是学生生涯辅导,有九项工作内容。一是举办全校生涯股长会议。二是举办毕业生升学就业去向调查。三是举办大学生及研究生生涯发展及辅导问卷调查。四是学生生涯个别与团体咨询。五是生涯发展班级座谈。六是生涯发展心理测验。七是学生生涯发展资料E化。学生生涯发展资料E化工作的内容细致有新意:建构与维护生涯发展网站,提供服务项目内容及线上职场与就业辅导最新资讯;建构与维护学生生涯发展账户,鼓励学生积累个人生涯记录,积极参与生涯发展辅导活动,提升就业竞争力;线上毕业生生涯发展问卷调查,掌握毕业生生涯发展状况。八是举办升留学辅导活动。升学留学辅导活动分为三类:研究生考试辅导与资讯搜集、研究生生涯发展辅导、留游学咨询及资讯搜集。九是生涯发展与就业辅导刊物编辑。
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服务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处或实习就业辅导室设有专业化的就业辅导人员,辅导队伍精干,同时在社会上和校内聘有兼职人员。台湾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称之为“生涯指导”,也有称之为生涯辅导、生涯咨询、生涯职业咨询。“生涯指导”可以理解为帮助学生选择生涯的过程,帮助学生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帮助学生求职的过程,帮助学生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就业辅导的理念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服务需求,也就是按照学生需要提供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服务。对学生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服务内容有四点。一是“生涯咨商”。以一对一的个案谈话方式,由辅导老师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认清职业环境,拟定生涯目标和行动方案。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清晰自己的发展愿景,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方案,为自己的发展做出系统的策划和安排。同时为学生提供生涯知识的资料。二是给学生提供兴趣、能力的测量服务。把测量结果提供给学生作为选修课程、选择职业的参考资料。三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围绕就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为在校生提供校外工读兼职、全职等就业资讯,提供升学考试、职位考试相关资讯。四是提供求职技能辅导服务。包括履历制作、社交礼仪辅导、面试技巧。
台湾高校就业辅导机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仅面向学生个体,也面向学生社团、社会用人单位。为学生团体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项目有以班级集体方式组织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讲座,由各班自行选择主题。主题包括留学、研究生考试等各类升学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劳动力市场趋势等。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企业征才说明会等,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建立联系。
台湾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辅导正在发生着变化,对学生就业辅导的范围由择业辅导扩展到职业发展、心理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就业辅导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对毕业生,已经发展到面对所有年级的学生,帮助各年级的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辅导向校友延伸,开展毕业生动态调研与追踪调研,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对已毕业校友的就业状况进行持续跟踪与辅导,统计已就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供学校及各院系所办学参考。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特别注重挖掘校友的资源,在就业网站中开通了校友信息查询功能,毕业生可以通过认证登陆查询,寻求校友的帮助[7]。
四、台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体系的启示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台湾高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办学特征、经验,可以成为大陆高校办学的借鉴。分析台湾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责任的承担,给我们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建立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方面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重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自由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
台湾教育问题研究学者张宝蓉在分析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关系的分析中,指出台湾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非均衡性更趋明显。[3]这个观察的结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警讯。
每一个办学主体在面向社会需求和劳动市场需求设置调整专业时,所占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特别是未来三四年以后的需求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充分的。我们假定每一个办学主体面对劳动力市场需求都做出正确的设置调整专业的决定,那么,在整个毕业生供给的市场中,就可能出现由单个主体做出正确选择的行为而导致某一专业毕业生整体过剩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大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时的高度重视,注意研究市场趋势,避免出现高级劳动力被降低使用的现象,避免出现高校专业设置在数量、类别、质量上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在离校时不能及时或者充分就业,不能用简单的供过于求来解释,这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毕业生就业的“生态狭窄”和由此导致的毕业生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弱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应该朝着专业岗位“泛化”的方面发展,高校应把专业宽口径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分制改革上,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提高学生择业岗位“泛化”的能力,在宽厚的学科基础养成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结构科学化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扩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所高校对学生的就业之责在两个层面,即职业能力培养层面和求职能力培养层面,而职业能力是基础性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实现就业和专业发展的职业意识、素养和技能,这与学生所修读专业、课程有紧密的联系。学生求职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质量有关,也与学生学习质量有关。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相关度越高,相应的学生就业能力就越强。这是学校领导之责。学生的求职能力是建立在职业能力基础之上的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应聘面试技巧。学生求职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这是学校就业辅导部门之责。
借鉴台湾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承担的对学生就业的责任,大陆高校更应该从源头上入手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按照社会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设置、调整专业,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当前,特别要解决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趋同问题。有生命力的高校,对学生负责的高校,一定是根据资源与环境办出特色的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色课程体系的学校,一定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学校。
(三)深化对学生专业化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理解与就业指导内容的拓展
大陆高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内,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及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革,快速地建立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体系化的就业指导机构,配置专职的人员。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大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现有的工作机制、条件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着巨大的空间。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范围应该从毕业生向前延伸至新生入学,即为各年级学生提供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的指导与服务,向后延伸至已毕业的校友,提供跟踪服务,调动校友的资源为本校学生就业服务。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3]张宝蓉.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
[4]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曾润梅.台湾高教改革风云录 [EB/OL].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2 - 03/19/content-5120864.htm.
[6]牟宗灿.台湾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7]王丹.海峡两岸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