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法性危机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认同机制的构建
2012-08-15舒毅彪
舒毅彪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信仰”[1]。认同感是合法性的基础要素,如果获得认同,合法性就会延续下去,如果认同感丧失,就会发生合法性危机,哈马贝斯断言“合法性危机是直接认同的危机”[2]。合法性代表人民心中对权威的理解与认同,代表某种权威性的力量在人们心中的影响,而权威的构建不是先天的、既定的,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包含旧权威的消解与新的权威构建过程。实际上合法性并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价值观领域也存在合法性的问题,随着技术理性的张扬,伴随价值领域的分化,价值观教育面临合法性的危机。价值观合法性危机标志着某种权威力量在人心中的消解,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虚无主义概念,就是因为人心中权威的丧失,让人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精神寄托,陷于精神飘摇的危机中。价值观教育关注人类的价值存在方式,在现代性辩护与解构中不断走向现代化。构建价值合法性是现代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难题,必须培育人们心中的价值信仰,才能构建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制。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在知识教育的冲击下,现代价值观教育地位边缘化。教育成为单纯的知识教育、理性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价值观教育在单纯的知识教育中迷失了方向,成为单纯的知识化记忆,忽视了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灵的沟通,价值观教育边缘化。二是价值
在现代性境遇下,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优势的合法性资源不断丧失,价值观教育与也面临合法性危机,引起人民的认同和信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必须从构建认同机制入手,从多方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一、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解读
合法性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自韦伯提出合法性的概念以来,合法性成为一个混合型的概念,韦伯眼中的合法性包括传统合法性、魅力合法性、法理合法性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在现代性语境中,合法性与政治紧密相连,建立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我们党传统的政治合法性是通过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建立起来的,在艰苦的武装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魅力型合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合法性由魅力型向法理型转变,这种具有传统优势的魅力型合法性资源在现代性执政环境下不断流失,又会使执政面临新的合法性危机,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有限的,魅力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减低,政治领域会出现新的合法性危机。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一个政治系统要保持群众的忠诚,光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不能长久地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观内容狭隘化,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现代价值观教育过分强调了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成为远离生活的抽象教育,成为缺乏丰富内容的空洞说教,使教育方法单一、教条,虽然追求完美,却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价值观教育只有融于生活中,才能体现价值观教育多样性与丰富性,由于价值观教育远离了生活,违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影响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忽视了价值观教育包含的精神生活维度,精神教育边缘化。价值观教育应该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几个重要维度,精神教育本身是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内容,功利化的追求让“功利性的价值”成为主流价值,精神价值在对传统文化的断裂中不断边缘化,价值引导成为教条的转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思想问题,不能深入人的心中并成为自觉的精神追求,造成人的精神危机与终极价值的失落,产生认同与信仰危机。
二、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产生原因的哲学分析
1.形而上学整体性价值的完结带来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
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基础,以思想启蒙为标志的现代性,让人从封建专制思想的压迫中解脱出来,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形而上学大而全的整体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赋予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让人在生活中产生了对共同体的依托,在心中形成坚定的信仰,成为传统社会整合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这种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单一主体性,以个性张扬为标志的主体性,又出现了主体性的黄昏,让社会陷入了了难以解决的悖论和困境。现代性标志形而上学“整全性”价值的终结,造成新的价值秩序的断裂,人又陷入空虚和孤独精神危机中,成为社会解构的重要力量。现代启蒙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相信自己的理智,不信任何权威”。怀疑意识的增长让这种神圣权威在人们心中日益衰落并瓦解,消解了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人的信仰,让价值观教育缺乏自我的辩护力量,让现代价值观教育又陷入了困境之中,出现价值多元化的现象和价值断裂的现象。在价值多元化的条件下,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对价值的评价也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是价值观合法性危机的根源。“现代社会把每一个人的生活分割成多种片段,每一个片段都有自己准则和行为模式。”[3]价值多元化意味着这种大而全的强制性价值的终结,与解放意义相伴随的价值多样化给人很多选择的自由,为新的价值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全新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让人失去了传统的文化之根,从而否定了共同追求与共同规范的确定性,陷于了价值选择的彷徨之中,出现排斥一切共同价值标准的价值主观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陷入了价值迷茫的危机之中。
2.工具理性的张扬带来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
科学技术是支撑现代性的重要力量,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现代性变革的重要手段。“科学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4]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欢乐时,也经受着科学技术给人带来的压迫。在当今社会,工具理性成为社会的支配力量,把经济发展看成社会发展的目标,不能有效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破坏了现代化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工具理性张扬消解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人的物化与异化现象,人成为物质的奴隶,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在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盛行,降低了生活的品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6]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张扬瓦解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传统社会把共同体的价值放在优先地位不同,强调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彼此的信任与合作。而现代人与人关系出于利益的考虑,认为只有利益存在时,共同体才有存在的必要,彼此缺乏真正的信任,对于共同体的信念和公共价值正在淡漠与消失,让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下降,造成现代文化系统的断裂和破碎,世俗的、功利的价值观念盛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不信任和相互猜疑,许多人因此没有了精神的依托,陷入了精神困惑和迷惘中,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丧失了可以信赖的权威,普遍感到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之中。
3.在与传统价值观精髓断裂的过程中,产生了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意味与过去传统文化的断裂,表现与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意境,正如哈马贝斯所指出的:“现代性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一种与传统断裂的现时代和走向当代的不连续时间。”[7]当现代性变为主体性的偏执和理性的自负时,抛弃了传统的精髓,造成新的价值断裂。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弘扬的精华,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传统是理解的基础,构成了理解的一个视域,人的理解过程就是不断置身于传统的过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纽带。传统文化的强调社会的群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群体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精神动力,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成为维系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而现代性强调原子式个体主义的价值观,无情地摧毁了对共同体的信仰,让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下降。传统道德主张道德移情教育,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高尚品格,通过换位思考来协调人与人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现代性突出自我中心与个性张扬,在很多方面缺乏换位思考,使人与人之间冲突在所难免,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彼此不信任,社会信任的体系土崩瓦解。传统道德倡导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有机结合,追求高雅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把人的道德理想实现作为人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倡导勤劳节俭和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而现代人崇尚资产阶级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功利性的价值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背离了价值观教育的本真意义,走向了传统道德的反面,在思想解放的幌子下,传统美德观念淡化,缺乏无私奉献,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精神,缺乏起码荣辱观念和是非观念,使歪风邪气盛行,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出现了新的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结合价值观教育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培育相结合,在生活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机制。
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教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化包括价值伦理的宣传、还包括对人的心灵朔造,包括对人精神境界的培育。通过一定的文化教育与渗透,把个体的生命引入历史、时代、国家、民族的伦理中,让教育进入人的心灵,从而达到影响一个人、朔造人的目的。光有单纯的理论宣传是不够的,教育是一宗精神性的提升,应进入受教育人的心中,成为普遍性的追求,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普遍性的精神存在,谁沉缅于个别性,谁就是未受到教化。”[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对民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让民众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溶为一体,形成共同价值观,使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增强人们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维柯认为共同感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本源,成为维系社会的文化纽带。伽达默尔强调对共同感的培育,因为它是理解必要条件,是理解的前提。在价值教化的基础上才能培育共同感,形成社会主义整体价值观,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通过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通过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通过生活中典型事例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思想教育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此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2.把先进的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相结合,重塑价值理性来构建社会主义主义价值认同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价值认同的精神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进入人民心中的动力源泉,是构建现代人普遍信仰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意识,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同时也表现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是含了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充分肯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强调文化生命的弘扬和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价值方向,让科学技术克服其悖论,最大限度的造福于人们,不成为破坏社会发展的异己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缺乏一种强有力的人文精神支柱,让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异己力量,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现代人迷惑于科学造就的繁荣,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支配-”结果“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遮蔽了人本身存在的意义”[9]。对于物质的功利化追求,使精神价值被边缘化,让人在生活中缺乏精神支持,感到普遍的迷惘和失落,从而出现复杂的心理问题,导致犯罪,吸毒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人文精神教育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10]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现代社会的集中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1]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让人们在精神上摆脱生活的庸俗、虚假和物化,达到身心、精神的和谐,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的品味。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培育新的文化精神,调解社会不良心理和情绪,让广大群众保持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化解社会精神矛盾。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建立健康的社会心理疏导和宣泄机制,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为人民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精神乐园。
3.把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相结合,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由于人们思想的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增强,必须以审慎的、怀疑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现代性往往让人把传统看成与自身对立的生活形式,在完成对传统超越的同时,也最终导致对传统的背弃和疏离,带来新的价值难题。中国优秀的价值传统是价值认同不能超越的环节,它是连接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它制约价值认同的生成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机制不能离开优秀传统价值观来进行,需要有宽阔的视野,坚持立足传统,面向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原则,把弘扬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与弘扬现代文化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为荣辱观的实践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很多内容本身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说服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通过对人们进行国情教育,党情教育,培育人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整体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通过加强人们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全社会提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培育人们健康生活观与休闲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人的生活和休闲品味,强化人的精神追求。通过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学习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慎独自律的道德修养方法,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认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网络、影视传媒等现代手段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让社会主义传统道德教育融于生活中,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1]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39.
[2]哈马贝斯.合法性危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5.
[3]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7.
[4]卡尔·马克思的葬仪[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75.
[5]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6]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7]哈马贝斯.后民族结构[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8.
[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4.
[9]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柄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
[10]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M]∥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1.
[11]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M]∥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