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早期的出版实践

2012-08-15辛晓磊

关键词:中国青年刊物革命

辛晓磊,谭 锐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中国青年》早期的出版实践

辛晓磊,谭 锐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

《中国青年》充分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和共青团组织关于刊物的方针与政策,切实地发挥了党领导下的舆论机关的神圣使命,以团组织的有效宣传和组织动员活动促进了党的宣传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青年》建国前的出版思想、发行理念是符合当时条件的,它以鲜明的办刊宗旨以及独到的读者定位契合了读者的实际需求,以组织发行和群体传播的行销推广策略、低廉的价格、独到而深刻的评论、广泛的报道内容等拓展了杂志的市场,为党的报刊出版发行工作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党的出版事业的进步。

中国青年;编辑;出版;定位

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一幢普通的居所,一份薄薄的刊物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红色的传奇故事也因此不断展开、引人入胜,它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创刊时为周刊,32开本,通过邮局公开发行。中共早期的著名青年运动领导者和宣传家恽代英、肖楚女等担任主编,是我国现当代史上极具生命力和战斗精神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复刊,主办者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1939年4月16日至1941年3月5日,共出版3卷24期(《中国青年·晋西版》5期,约500篇文章)1948年底,韦君宜和杨述在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主持刊物复刊工作,1949年初迁北京。本文以建国前的《中国青年》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其创刊背景、刊物宗旨、以及刊物的出版发行实践,意在阐释其特点和影响以资借鉴。

一、刊物宗旨及其定位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经受过五四风雨洗礼的广大青年正忍受“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煎熬。中共三大适时提出团组织要“以组织及教育青年工人”为重要工作,团的出版工作应注意一般青年实际生活状况及其要求”。”中共中央强调团组织的宣传要从对青年学生的普通文化宣传转变为主义的宣传,“从一般的学生运动引导青年学生到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1]。这反映了时局的变化发展对青年刊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刊物发展的关键。陈独秀曾说:“凡是一种杂志,必须是一个人一团体有一种主张不得不发表,才有发行的必要”[2]。这就要求刊物编办者对历史和现实有切实的观察和理解,也必须深刻理解社会的需要。

刊物作为一定文化思想内容的传播载体,它的表现形式、版面空间、版面容量、内容选择、编辑选择等因素均受这种必要性制约。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得力助手,理应去大力推动青年运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方向发展,之后召开的青年团二大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以贯彻执行党的指示。此前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先驱》由于突出政论和青年运动问题的文章,对青年切身问题关注较少,在青年中的影响不似以前,加之军阀政府加强控制,刊物维持到第25期后被迫于1923年8月15日停刊。为了加强对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以促进革命发展,刊物践行“教育工作是本团根本工作之一,以共产主义原则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教育青年、工人、农民、学生群众是本团最重大的责任”的办刊方针,恽代英被选为《中共青年》的负责人主持刊物工作。1923年10月20日,以“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的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创刊号正式出刊。创刊词写道:“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象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①《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创刊号发刊词。青年面对困厄的社会现实,又该怎么做呢?《中国青年》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在此,我尝试从发刊词入手,以当时的社会思想现实为视角探讨其独到的刊物策划。

一般而言,期刊策划即编辑主体在特定时间段内以某一期刊为编辑客体,依据社会发展与文化需求信息判断期刊文化发展趋势,确定可能的期刊目标,以此设计、选择能够产生最佳效果的期刊资源与行动方式,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总体编辑构思指导下对关涉期刊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审视。

以《中国青年》为考察对象,将其置入较长时段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青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前有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爱国运动所引发的民主、科学、理性、自由等思想不断传播,社会思潮叠加,人民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困惑与艰难抉择。它的后续时期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暗流涌动,各种力量竞相角逐。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历史和现实使人们不知所措,尤其是那些胸怀理想和激情的青年,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煎熬,思想上经历的折磨更甚。《中国青年》适时而动,“注意于一般青年实际生活状况及其要求”,充分把握了青年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以一个同行者的姿态供给他们思想、文化、科学、心理等方面的“佳肴”,做一个真诚谦逊的“良师益友”。恰如其发刊词所言:“亦有一些青年,幸而能不为那种父兄师友所愚惑,但是他们又因自己品性才学的有些缺欠,而在社会上得不着指导他们纠正他们的人,所以他们常常苦于不知应当怎样做事,以及他们做的事不知应当怎样改良。我们必须为青年的这种需要,供给他们一种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这便是我们刊行《中国青年》的意思。”这也正好符合它为得不到精神引领的青年提供精神食粮的读者定位,当然也可以达到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不断构建起自己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功能定位之目标。

“《中国青年》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强健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切实的路上”则成为其始终践行的宗旨。它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使中国的青年秉承独立、民主、理性的精神,开放、包容与踏实的心态,奋进、自强、坚韧的品格,因为它深信每一个个体的强健即是社会强健的基础。为了达此目标,它通过系列举措以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期刊内容体系来支撑期刊的发展。

第一,“要介绍一些活动的方法,亦要陈述一些由活动所得的教训。”这样才能给青年以切实的指导,并促使他们养成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它首先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轰击,抗议英帝国主义制造沙基惨案、九江惨案、万县惨案,反对英日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混战,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文化经济侵略,反对曹锟贿选、吴佩孚上台,反对孙传芳等军阀屠杀工人学生,为“五卅”和“二七”发出战斗的号召,反对农村中残酷的封建土地剥削,发动读者去调查农村中租佃情况。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加在青年身上的镣铐,《中国青年》尤其不遗余力地予以有力反击,它用了很多篇幅,反对基督教教会学校给青年的洋奴教育。凡遇全国各地学校发生学生运动的时候,——如中国公学、东南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吴淞水产、重庆女师、保定女师、天津南开中学、广州圣三一中学,以及武汉、湖南等地的学生运动,《中国青年》都一一发表文章声援。

第二,“要绍一些强健伟人的事绩(迹)与言论,亦要用种种可以警惕青年的材料,以洗刷青年苟且偷懒的恶弊。”它刊登许多关于思想斗争的文章,与国家主义醒狮派及少年中国学会(即中国青年党的前身),主张研究国故,毒害青年思想的“大师”,宣传媚外思想的资产阶级学者,展开了斗争。1926年4月4日,李求实在《中国青年》第119期发表《我们的功罪——斥醒狮派诸领导》,有力地回击了国家主义派攻击“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的谬论,文章指出,“并不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而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用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因为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被压迫的民众幸福,他们没有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成功是民众的,失败也是民众的。因此,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们,这里丝毫没有什么包办不包办的问题”。“《野火》旬刊是在湘南的一般外省教员,为反对湖南界底(的)复古空气而办的。他们说要以这把野火烧尽湖南的保守派,同时并烧起青年的勇气与热心。吴芳吉是四川的一个冬烘遗少,我们久已知道他在长沙给了青年不少的麻醉,和浪漫的梅毒。野火自然是我们应当欢迎的,不过我们却有几句忠告,就是照这已出的第一期看来,似乎稍嫌失于漫骂,不免令人以为是“文人相关”。与其如此,何若以正当的研究、探讨,指导青年?”①《中国青年》1924年第36期。唯有如此,方能让青年警醒,不断地给青年以上进的动力,鼓舞他们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1924年5月17日,《中国青年》第37期发表代英(恽代英)的《文学与革命》,指出:“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欲做一个革命文学家,第一件事是要投身革命事业,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养革命的感情。”同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发表恽代英的《学生运动》一文。文章指出,学生运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受反动派思想的影响,并且能够接受革命思想,成为革命群众,团结起来,进而能够致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论述了进行学生运动的方法,同时指出,在不合宜的时候,不要说什么主义、什么党、或其他骇人听闻的材料,要把主义的实质提示出来。

第三,“要介绍一些切实可供研究的参考资料。要帮助青年去得一些切近合用,然而在学校中不容易得着的知识。”《中国青年》和当时广大的青年群众有极密切的联系,它为青年解决各种切身问题。例如:学校值不值得上?失了业该怎么办?……它有一栏叫做《青年团体报告》,专门和各地青年团体联系,如湖南宝庆、湖北黄梅、四川合江、山东青州、江苏南汇、如皋、盐城,广东鹤山、海陆丰等地学生团体,写信给《中国青年》,报告他们的活动情况,《中国青年》就给他们一些工作上的指导。此外,还有一些帮助青年学习社会科学的文字。《中国青年》在特殊的革命时期还一直作为很多学校学习的教材,而萧楚女等人被广大师生当做先生一样崇敬,有人这样描述,“萧楚女是我们的先生,……是他第一个把《向导报》和《中国青年》用来做中学生的国文教材,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接近社会科学,指导青年的思想学习,告诉青年们怎样学习,学些什么,怎样参加革命行动。”[3]《中国青年》供给了这样的材料,给青年们提供了一些切实可靠的知识,有利于他们保持一种常新的进取状态,不至于在面对新的境遇时茫然无措,而能有效应对。

《中国青年》的早期编辑群体是职业的革命者,青年团规定的刊物根本任务之一,便是以共产主义原则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教育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群众。以恽代英、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萧楚女、李求实、任弼时等为核心的编辑群体,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决议和团的指示。它宣传和组织了千百万青年,投入1925年到1927年的大革命运动。

早期的《中国青年》,有强烈的战斗性,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武器,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它为“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②《我们的希望》,《中国青年》第4期。它和广大青年有极密切的联系,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切身问题,特别是培植青年人斗争的新品质,指出只有坚持英勇的奋斗,革命就能得到胜利。它说:那有斩不除的荆棘?那有打不死的豺虎?那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的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4]

总之,《中国青年》以青年的精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真挚地引导他们走上活动的路、强健的路和切实的路,将青年的成长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及时代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中国青年》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正的中国青年也不断得到精神的指引与行动的鼓励,为青年的中国不懈奋斗。

二、《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工作

《中国青年》是党报党刊系统中十分重要的青年刊物,宣传和组织了革命运动,它的出版发行不仅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也在实际中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中经受了洗礼,锻炼了编辑队伍,进一步活跃了出版思想,不断促进了出版工作的向前发展。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组织的机关刊物,不断吸取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经验,形成了《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读者的把握和阅读需求的考量,杂志的定价、发行网络的建立与拓展、灵活的组织策略等方面。

(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切实地担负起组织和宣传群众的作用,营造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1923年召开的党的三大就对党和团的中央机关报刊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职责要求,“《中国青年》周刊是“一般青年运动的机关”。[5]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团组织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无疑贯彻落实中央“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的精神,实施宣教活动,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青年运动的开展。具体体现在选题策划、作者选择、稿件组织等编辑环节中。刊物经常刊载中央公布的有关青年工作的指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关青年工作的讲话、指示等,还刊发团中央发表的决议、宣传纲要等文件。这样,中央和团中央的精神,就能很快传播到广大青年团员和团组织,并成为指导他们工作的指南。除此以外,《中国青年》更多的是在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刊物实际,经过“吃透两头”(中央意图和基层实际),通过自己的编辑言论、讲座、专题讨论、工作经验报道等形式,指导团组织的工作,进而推动青年运动。

(二)《中国青年》特别注意销售网点的建立和销售网络的拓展,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党报党刊的发行经验。如《中国青年》直接以《向导》的发行网络为自己的分售处,减少了自己开拓渠道的周折,便于有效发行。尽管《中国青年》和其他党报一样接连受到反对压制和封锁,但它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奋力抗争,不断在其他地方开辟新的销售网点。《中国青年》就直接承继了《向导》的30多个分售处,如:上海书店、……长沙商店……香港萃文书坊……重庆唯一书局……绍兴亚民文具实业社。[6]

(三)《中国青年》注重发挥团的组织和宣传优势,充分利用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扩大影响。它热情号召广大团员切实地参与到杂志的发行和推广中,“学生在同学里面,教员在学生里面,普通青年在各人的朋友里面,设法每人介绍到预订十份,二十份,三十份,乃至于多多益善。”“《中国青年》希望自己成为全国青年界的机关报纸,要使发行量突破一万份乃至两万份,以便把青年思想界大大地刷新一番。”“你们的青年团体,可以使社员每人订阅一份么?你们的学校,可以使每个学生订阅一份么?……我们最望有人能够大批买《中国青年》去到各地半卖送,只当从前送善书一样,做这种送书的人,洋一元二角可购《中国青年》一百册,十二元可以寄十次;倘若每次须书五百册,那便每次须价五元。”并希望大家捐款来帮助扩张《中青年》的销路。①《我们请求读者诸君帮助》,《中国青年》第70页。

《中国青年》刊载的文章经常被转载且被用作学校的国文学习读物,恽代英、萧楚女被广大青年尊为一代导师。在出版至20多期后,《中国青年》的发行数超过3000份。《中国青年》即使面临国民党的封锁和压制也一如既往奋力前行。刊物极力鼓励读者利用便宜的条件推介《中国青年》,传达刊物的办刊方针和论述,“在学校中,在青年团体中,在商店工厂中,在某种集会中,乃至在个人交往中,读者应该永远记着,并且实行我应该介绍‘中国青年给他们看’,读者诸君,这是你们的责!”②《读者的责任》,《中国青年》第100页。

由于《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接触到党的理论、路线以及方针和政策,加深了对党的认识,也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党及其刊物的影响,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开辟了道路。蔡和森因此说,“共产党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并作为真正的政党开始在民族革命运动中产生作用”③《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33页。。与此同时,《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也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不断上升,刊物在思想舆论等方面的引导对群众做了更进一步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刊物的出版发行又反过来将革命运动引向深入。当《中国青年》发展欣欣向荣时,编辑指出,我们相信《中国青年》的推销,将助成中国的革命运动;同时,中国革命运动的进步,亦将帮助《中国青年》的推销。④《告爱护〈中国青年〉诸君》,《中国青年》第115页。

(四)定价低廉。制定一系列优惠的订阅、赠阅、募捐以及无偿许可的翻印等方式,吸引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青年团员)积极宣传和订阅。创刊初期刊物定价为2分(单位:册,下同),第100期以后因为刊物篇幅增加,纸张成本上涨,遂调整销售价格为4分。但是读者立即抱怨,“定价太高,不合于无产阶级之经济”。⑤《我们的启事》,《中国青年》第111页。加之印刷困难,刊物决定从第111期起,篇幅缩小1/4,价格下调为铜元6枚。自第126期起又恢复以银元计价,零售价3分,并持续至终刊。由此可见《中国青年》的价格是相当低廉的,它充分考虑了《中国青年》读者的实际,是真正为读者服务的。《中国青年》为了吸引广大读者参与集体订阅,曾广告,“凡能介绍朋友十人,同时订阅半年或全年的,得享赠阅同时限的本刊一份,不另取费。凡能十人以上同时购买本刊的,得照定价八折收费”。⑥《我们的广告》,《中国青年》第25页。紧接着又广告,“凡订阅五十期的,若同时订阅五份,(原应收洋五元)分寄五处,只须缴洋四元五角;合寄一处,则只须缴洋四元。若同时订阅十份,(原应缴洋十元)分寄十处,只须缴洋九元;合寄一处,则只须缴洋七元”。为了冲破敌人封锁,《中国青年》准许特殊条件下的翻印。“按统一价格出售,除加注“某某翻印”字样外,不得增减一字,并不得变更形式与装订式样;每期要寄赠报社二册以便审核,并说明翻印份数。凡愿遵守这些条件翻印的,《中国青年》即按照所开地址将底稿样张快邮寄上。”①《一百期以后的本刊》,《中国青年》第101页。1926年初,刊物销量达1万份以上。次年初,则达到4万份。[7]不难看出,《中国青年》为扩大刊物销量和增强刊物影响,是下了很大的苦功且收到实效的。

(五)注重读者意见,提供深刻的评论和广泛的话题内容,适时给予读者以正确的指引。《中国青年》特别注意读者意见并将其运用于编辑出版实践,刊物从1940年第二卷八期起,帮助读者学习便成为本刊编辑的方针,这个改变得到了广大读者们的同意与欢迎。“我们常收到很多读者的来稿,这种对我们帮助的热忱很使我们感谢。这里,我们把我们对来稿的希望写在下面,我们所希望的来稿的范围是很广的,如时事和青运研究论文,各部门工作的经验,青年生活修养,社会科学论著与浅释,自然科学常识,学习的方法与经验,国内外一般情况和青运动态的报导等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希望来稿内容丰富切要,但文字要尽量活泼浅明,不要死板空洞。宁可题目小些,内容说得完满些充实些,不要题目太大,内容因太广泛而致不深入。质的提高不一定要深邃难解,或者铺张得很大,深入要和浅出联系起来。希望读者能供给我们这样的稿件。另外,我们觉得以往本刊文章还太沉重,所以对于比较短小而内容精粹的稿件特别欢迎。”②《编者的话》,《中国青年》总第358期,第43页。

(六)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做广告和相互推介,不断提升刊物知名度,扩大刊物影响力。《中国青年》曾利用相当版面为党的其他刊物做广告,而其他刊物也利用自己的阵地宣传《中国青年》。《政治生活》广告说要了解“打倒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的策略”“充分的革命理论”“奋斗到光明的路上来,只有看最彻底的革命刊物——中国青年”。由于反对派的压制和发行的限制,《中国青年》被迫停刊,从1923年到1927年第170期,从1939年到1941年,《中国青年》以其战斗精神和理论锋芒书写了一段不凡的历史。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宣传评介中,党报党刊的销量随之不断扩大,也形成了一种党报党刊系统的有机系统,进一步整合了党的宣传和组织力量,增强了党的宣传组织系统的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也随着销量逐渐扩大的报刊深入到农村、工厂、学校、军队等社会阶层,为党的革命的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思想舆论空间,促进了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综合来看,《中国青年》充分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和共青团组织的方针与政策,切实发挥了党的舆论机关的神圣使命,以有效的团组织宣传和组织动员活动促进了党的宣传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青年》杂志编辑群体总体呈现的革命理想主义和战斗品格是刊物生生不息的关键,刊物的思想理论锋芒是其风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刊物建国前的出版思想、发行理念是符合当时的环境的,它以鲜明的办刊宗旨以及独到的读者定位契合了读者的实际需求,以组织发行和群体传播的行销推广策略、低廉的价格定位、独到而深刻的评论、广泛的报道内容等拓展了杂志的市场,为党的报刊出版发行工作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党的出版事业的进步。

[1]团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运动决议案”[R].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册,388.

[2]陈独秀.新出版物[M]//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71.

[3]李伯钊.《中国青年》与萧楚女[J].中国青年,1953(50).

[4]邓中夏.胜利[J].中国青年,第3期.

[5]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7.

[6]王晓岚.中共早期党报发行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6(5).

[7]《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3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5.

G23

A

1004-941(2012)01-0135-05

2011-12-20

辛晓磊(1987-),女,黑龙江绥化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谭锐(1985-),男,湖北恩施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

责任编辑:王飞霞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刊物革命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我最喜欢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