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创造性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2012-08-15王勇滑云龙

关键词:创造性主体意识

王勇,滑云龙

(1.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山西太谷030801)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主体精神。[1]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指出,“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3]纵观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每一次教育体制改革都与时代发展相映相成,理论上人才培育的目标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创业教育正是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目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主体创造性解构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如何激发主体创造性的潜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完成创新创业实践,探究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体的内在动力,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在机制失灵的原因,从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模式上作系统阐述。

一、以主体创造性理念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新是伴随知识经济发展起来的一种普遍理念。创新有两个层面的涵义,即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这是从哲学的两个层面对创新作了界定。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将创新意识物质化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发展依托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是主体性和创造性”[4]创新必需在尊重主体性地位上挖掘其创造性,创新能力依靠的是个体发挥主体创造性而完成的对创新意识的转化,这种转化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对现状的不满,进一步说当客体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时,个体的意识将先于个体的行为而对客观世界改造前进行预先的规划,并通过思维进行加工的过程,并最终通过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来完成创新意转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说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源于对主体创造性的开发和挖掘,在遵循教育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基本规律下,只有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才能将最大限度地丰富和完善主体意识上精神积累,当这个积累达到一定质变的要求时,意识就会驱动主体开始改造,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的缘起。

主体性就是要以挖掘个人的潜能为目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是源于创新,是对创新教育的延伸,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为前提,个体展开的对客观世界的意识改造和实践改造,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发现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创造财富的过程。“主体创造过程表现为主体意识在已有知识或认识成果基础之上,在需要的驱使下,对其自身各个组成部分、各个层次、要素所进行的整合。”[5]目前,我国在改革发展稳定的进程中进入 “十二五”,国家的现实需要是青年创业创新人才,社会的现实需要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机会,主体创造过程在满足这一前提下其本质可以说就是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目的所在。

基于以上认识,从主体创造性探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内容、途径等尤为重要。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要符合青年特征、内容要满足青年需要、途径要易于青年接受、模式要便于青年参与。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要符合青年特征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0年教育部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大学生是青年的主要组成群体,是生力军和主力,处于 “三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事业观重复交错对比形成期,并且善于发现新事物,对新事物、新教育、新方法充满好奇心,体现在一个 “新”字上,本质是要求教育思想确立一定要符合青年的特征,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在总体上首先要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课程 “要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6]从教学主体层面上让大学生接触创新创业教育,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实施单位要主动发挥能动性,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从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已经在教育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教学上,下功夫、找突破,进而拓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真正意义上完成素质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

其次,构建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再就业的国情,要求青年学生敢于担当、勇于拼搏。一方面要将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在国家现有政策和帮扶条件下,按照创业与创业相结合的原则主动寻找创业机会,将个人价值从提升自我素质层面提升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方面,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的等待教育,而要主动的寻找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借助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平台接受锻炼,激发自我的创新意识、锻造自我的创业素养,提高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要满足青年需要

创业意识源于对现有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和对已有创新创业教育在主体思想中形成意识的再次思考形成新意识两个部分构成,创新意识包括其中。教育内容的设计必须利于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形成,青年学生是完成这一意识形成的主体,因此,高校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时,要遵循便于理解、乐于实践,解决个体的眼前需求为首要条件,归根结底就是要因材施教、引导个体,使得个体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创业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化,“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业心理品格的培养。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创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创业知识结构的构建。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7]而实际上,创业的大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商业化,一些项目因为不懂得如何融资、如何销售、如何市场化而失败,体现的是大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商业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一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分层次、分年级、分兴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知识灌输,将一些孵化的项目与企业进行对接,分类进行创业前的实践教育和技能培训;

三是针对不同领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按金融、农林、IT、咨询等划分,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培训,完善创业者专业领域知识缺少;

四是针对不同的项目难题帮助扶持,存在资金匮乏、无职业经理人、缺少技术顾问、缺少创业导师等,了解这些情况后,进行一对一帮扶,摒弃一把抓式的创业教育。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要以充分满足不同需要为切入点,在创业实践中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这样一个符合学生需求、遵循教育规律的多元化体系,系统地、层次地,才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着实的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要易于青年接受

“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程讲授加案例讨论。而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操作性”[8]这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方式和主要教育形式,教育方式单一、贫乏,缺少多样化的途径和完善的体系。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创业教育从2002年至今呈现逐渐普及的良好态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热情也非常高涨,近九成的学生愿意接受教育,[9]对比前后,大学生有极其强烈的创业意愿,反映出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缺乏和不足;教育方式单一,反映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确,而这一对矛盾正是当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事实上,一些高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像样的创业教育,接触的表示创业教育的效果不佳,不愿意再去主动接受创业教育,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创造性也受到挫伤。基于以上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

一是要提高普及率。未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高校一边要阔步开展、一边要借鉴成功经验,并根据国家和相关部委的要求,逐步完成创新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率。

二是推进教育深入化。已经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要深入化,不要只做表层工作,在刚性的要求不予以涉及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单一教育上;

三是要注重教育多元化。已经成功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教育方式要多元化,例如通过加强创业案例教育、开展创业素质拓展,确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举办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积极的创业教育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评价标准,坚持学生在体验中获取创业的基本素质;

四是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主。主动深入学生当中调研,发现一些问题、了解一些想法、宣讲一些政策,这样在进行创业教育中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主体完成价值的创造和意识的再创新。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要便于青年参与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别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教育、开展创业知识教育为重点的5种教育模式。[10]5种教育模式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存在教育资源分散、教育效果不明显、青年不愿意参与等现实情况。从主体创造性角度出发,在确立创业教育模式时。

一是要考虑学校属性、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结合学校实际发挥资源优势提出可行的教学模式,模式确立必须将推动主体创造性最大发挥作为依据。要求高校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必须扬弃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胆的将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培养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

二是要考虑教育者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亲和力,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和亲和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者在满足教授参与创业教育时,一定要发挥作为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心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信任受教育者、鼓励受教育者,这是制度所不能约束的,实践表明,教育者个体身上的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发展,教育者本省所表现出来的对本行业的热爱和创新,就是广义上 “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

三是发挥主体创造性创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系统性教育的体现,普及性教育的制度化,如前所述的5种教育模式各有侧重点,但都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确立要以发挥大学生主体创造性为重点,以大学生的参与度为评价指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尊重主体创造性,这样会赢得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过程;考核学生参与度,这样才能使资源有效利用,使一些学生不喜欢,教育效果差,教育投入大的教育模式完善。学生兴趣社团由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同学组成,并有着共同的兴趣志向,这正是引导学生积极组建和形成创业团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尝试。

“创业教育作为主体性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的超越式教育”[11]是个体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创新性再塑造的新教育理念,目前传统创业教育中缺乏对个体感性意识到理性意识自觉转变启发。基于主体创造性是本文探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视角,行文的一条主线。这个视角的分析注重创业教育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不同属性所呈现出的主体性、这条主线阐述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才能促使主体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现阶段创业教育所要达到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的目标,这正是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83-84.

[2]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N].人民日报,2012-3-6(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07-29)[2011-12-20].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4]滑云龙,殷焕举.创新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25-27.

[5]滑云龙.主体创造的内在机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99-103.

[6]王兴孙.高校“创业教育”也要创新[N].文汇报,2011-2-23(2).

[7]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7):156-157.

[8]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 [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9]徐国权.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10-112.

[10]赵绚丽.创业教育联盟:破解高校创业教育瓶颈的构想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169-171.

[11]商光美.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J].思想教育研究,2011(5):75-77.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