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沁河防洪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8-15王文慧王云雷史彦宾
王文慧 王云雷 史彦宾
(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机械厂,河南 郑州450006;2.3豫西黄河河务局济源黄河河务局,河南 济源 459000)
1 济源沁河防洪工程概况
1.1 沁河概况
沁河流域位于副热带季风区,年降雨量自南向北递减,流域平均降雨量在600mm 左右,40%集中在7、8月份,沁河流域面积 13532km2,占小花区间流域面积的 50.1%,河道总长485.5km,平均比降3.8%,河道按自然特点分为四段:河源至孔家坡、孔家坡至润城、润城至五龙口、五龙口至沁河口。以济源市五龙口为界,上游为400km 多的山区河道,下游为80km 长的平原河道。济源辖区河道总长42km,流域面积140 km2,境内纳龙湾河、龙门河、盘峪河、白涧河之水,五龙口水文站年均径流量达15.6 亿m3,平均来沙量814万T。沁河紫柏滩至五龙口河段河道长31.6km,为山区峡谷型河道,平均宽度为200m,纵比降为5‰;五龙口至沙后河段河道长10.39km,为平原设防河道,两岸均修有堤防。防洪标准:以防御武陟小董站 4000m3/s 洪水为目标,遇超标准洪水,尽最大努力确保丹河口以下左岸堤防安全。
1.2 防洪形势
沁河河道状况是黄河的缩影,丹河口以下已成为地上悬河,高出两岸地面2~4m,素有“小黄河”之称。五龙口以下未建任何控制性工,洪水突发性强,预报期短,来猛去速,无周旋余地,增加了工程防护抢护的难度。沁河历史上调查最大洪水流量达到14000m3/s,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威胁很大。自1996年以来,沁河水量非常小,即使汛期,也只有几十个流量,由于缺少洪水冲刷,河床淤积抬高严重,河槽萎缩,河势游荡加剧。2003年8月27日,沁河五龙口水文站出现680m3/s 的流量,此后又连续出现5 次比较大的洪水,持续近3个月,造成沁河下游部分堤防出现重大险情,“小水出大险”的现象,给沁河防汛敲响了警钟。
2 济源沁河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堤防工程
济源河务局辖沁河堤防工程 12.256km,其中沁河右岸堤防10.39 公里,左岸堤防1.866 公里,涵闸25 座。沁河右堤始建于1954年,1962年,在河头村修建护村民堰2.59km。1982年,沁河“82·8”洪水时,民堰多处出现坍塌、漫溢等重大险情,对沁河防洪构成严重威胁。经批准, 1983年3月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培修加固,工程全长10.39km,堤顶设计高程为82年实测洪水位加安全高度1.5m,临背河堤坡1:3,堤顶宽度6m。加固后工程设防标准为小董站4000m3/s。济源辖区内沁河右堤为 2 级堤防,根据国家现行《防洪标准》,沁河右堤原设计堤顶宽度为6 米,但堤顶道路实际平均宽度不足6 米,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群众沿堤居住,济源10.39km 的沁河右堤临堤村庄多达11个,堤顶道路是百姓主要生产生活道路,大流量的堤顶行车给工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防护林、堤防设施、堤顶的损坏严重。当洪水来临出现险情时无法保证抢险车辆顺利通行。同时,沁河右堤堤顶没有硬化,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给沿堤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防汛抢险、工程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沁河左岸工程全长 1.866km,相应大堤桩号 K-0+180~K-2+046,上界起始于五龙口镇逯村,下界与沁阳左堤连接,堤防始建于1933年,1953年新乡黄河修防处复堤后由沁阳代管,1982年济源段成立后,该段左堤没有列入管护计划,且堤顶宽度、坡度均达不到沁河工程防洪要求。由于没有日常管理,工程面貌破烂不堪,堤顶陷坑、水沟浪窝、违章建筑处处可见,工程已基本失去了抗洪能力。
济源沁河右堤有穿堤涵闸(管)共 25 座,均为 1984年修建沁河大堤后组织群众突击修建的,投资少,施工质量差,1985年竣工后,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⑴设防标准低,不能满足抗洪要求;⑵施工质量差,闸槽不规范,闸槽尺寸误差较大,致使闸板不能正常启闭;⑶涵闸因沉降不均,胸墙、翼墙,裂缝最大处达4cm。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济源沁河右堤护堤地背河1 米临河4 米,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管理设计若干规定》之规定,不符合“临四背六”的要求,而且也没有建设防浪林。
2.2 河道整治工程
五龙口险工是沁河堤防工程的起点,近几年来的风雨侵蚀,堤面多处塌陷,工程遭到严重损坏,险工设计标准低,远远不能满足防洪的需要。由于该处沁河河道狭窄,水深溜急,对该段堤防构成威胁,因此急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来提高工程整体抗洪能力。
沙后险工位于沁河右岸,相应大堤桩号 K-0+900~K-1+200。全长 300m,沙后险工属历史老险工,为历史上堤防受大溜冲顶后,临堤筑埽抢护而形成的防护工程,结构多为秸料埽体,抗冲及防腐能力极差,工程老化较为严重。
省庄村位于沁河出山口左岸处,在“82.8”洪水期间曾遭洪水包围,1993年、1998年沁河发生较大洪水时,该村受到了较大威胁,沿岸群众意见较大,反映比较强烈;河头、留村和大许段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洪水的威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沁河洪水出山口后,水流受五龙口险工顶托,直冲五龙口西窑头村,极易造成滩岸塌坍险情,对该处下游五龙口景区、沁北电厂建设工地及沿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3 非工程因素
沁河的开发与治理工作从建国以来一直从未间断,但至今没有一部科学、全面、合理的河道整治规划方案出台实施,实施工作中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治脚,治标不治本,工作连续性差,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其结果是有限的沁河治理经费未能用在最需要的整治河段。从1982年发生洪水至今,一直未有洪水发生,沁河沿岸广大群众及部分行政领导干部麻痹思想比较严重,对沁河洪水认识不够,对于抢险也没有实战经验,从2003年沁河堤防抗洪抢险中可以知道,现场指挥系统不够完善,群防队伍急需加强建设和完善,专业机动抢险队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沁河防洪工程对策建议
3.1 堤防工程
结合临黄堤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模式,对沁河堤防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确保防洪工程安全对,建造临河防护林。应该对堤防堤身断面进行普测,对堤身单薄的堤段进行修复。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最常见的险情之一,要做好非稳定渗流破坏的除险加固工作,对堤身采取截渗墙加固措施,在临河采取土工膜截渗加固措施[2]。加固涵闸、涵洞,除了本身安全需要,有些涵闸、洞必须改建加固外,对涵闸基础及周边与土堤结合处应倍加关注,研究方案,采取加固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一)对沁河左堤进行回填加固,确保堤防汛期安全度汛。
(二)对沁河右堤加固帮宽,堤顶进行混凝土硬化,解决洪水期间防汛抢险车辆会车困难的问题。
(三)对穿堤涵洞进行拆除封堵、沿堤防背河侧修建纵向排水渠将集水从无堤防河段排入沁河的办法,彻底解决穿堤涵洞对堤防造成的安全隐患。
(四)堤防门树到砍伐期时对其进行砍伐,并更新为风景树。临河15 米建防浪林并埋设防浪林界桩;背河6 米护堤地,种植护堤林。
3.2 河道整治工程
结合现有工程布局和整治流量,对险工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不符合规划的部分险工进行调整,以提高险工控流的适应性。对工程的结构从设计上入手,从施工上把关,对老化工程进行彻底改造。近年来沁河天然来水量呈日趋减少之势,依靠大洪水冲刷处好河,中常洪水改变不利河势的局面很难出现,要控导河势,保证河道稳定,必须修建河道控导工程,同时可以考虑在沁河下游实行双岸整治,
具体措施如下:
(一)五龙口、沙后险工下延改建,彻底改善险工的抗洪能力和工程面貌。
(二)修建省庄护村工程、西窑头护岸工程、修建河头控导工程、修建留村护村工程、大许控导工程。控导河势,保证河道稳定。
(三)结合国内外多沙河流双岸整治实践经验,考察对沁河下游实行双岸整治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3.3 其他建议
首先要从观念上加强对沁河防洪严峻形势的认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沁河治理实践,科学、全面的制定沁河河道整治规划。沁河治理要统筹兼顾,综合实施,把沁河流域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从目前存在的灾害性洪水、资源性缺水、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入手,充分认识沁河治理的长期性河复杂性,做到在沁河流域统一调配管理水资源,加快上游的生态环境治理,减少入沁泥沙[4]。在防洪方面,由于沁河洪水突发性强,造成的沁河洪水的预见期短,应加强洪水预测、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在管理模式方面,应该将群管与专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改为单一的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改善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河知识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优化管理队伍。同时应强化法制建设,强化水患意识,依法对工程河河道进行管理,确保防洪工程安全。
4 结束语
济源沁河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看法,但并不一定完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个问题,把它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只有这样“未雨绸缪”,早日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济源沁河岁岁安澜,为两岸社会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