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创新主体的培育研究*
2012-08-15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高海潮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 高海潮
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又一重要板块。《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支持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两年来,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承接了富士康等一批沿海企业的转移。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制造业占了投资份额的绝大比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政府和企业重点关注的是引进资金的规模大小,对技术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承接产业转移后的发展瓶颈。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升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创新主体的培育尤为重要。
一、创新主体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后,技术创新就成为创新的主导,在经济领域中,创新概念的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狭义的理解,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企业是创新主体。这里,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决定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的决定因素。科技型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都十分重要,各有其特点。大企业具有较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它们有能力从事产品创新和大规模的工艺创新;而科技型小企业因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帮助,会更愿意从事创新。如果广义地理解创新,那么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还可以把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把研究机构和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把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共同体作为创新的主体。
二、中原经济区在创新主体培育上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数量的增长非常显著,新生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在茁壮成长。“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执行完毕,但高新技术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领域仍然是汽车及零配件工业、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制药、新材料等领域,而且这些领域的差别化不够显明,没有产业特别突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够担负引领带动作用的企业不多,同时中原经济区内部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三、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创新主体培育的对策
1.加大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龙头企业培植与中小微企业的辅育并重。企业如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提高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企业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市场更灵敏,更富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和欲望。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实施主体。深圳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其经验是90%以上研发资金、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研发机构、90%以上专利发明来源于企业。
在创新企业的培育上,中原经济区要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聚集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来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用创新链拉长产业链,要围绕优势特色根据细分行业特点,采取不同培育策略。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加大投入、科研、税收的扶持力度,开展企业创新培育,增强其创新能力,形成后发的竞争优势。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聚集区创新资源组织的核心载体,是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是科技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的主要标志。在产业转移中引入的龙头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合作网络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容易扩散,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能带动与其处于同一集群内的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引领带动,打通整个产业配套功能,带动园区内产业的升级和企业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中的新生力量,虽然还未形成规模,但很多企业却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加以辅育,很多企业便能顺利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提升期、拓展期4个阶段,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因此,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培育上,要以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集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核心,要编织以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4类辅育机构为经线,以低成本集聚、专业性服务、创新源吸引、高技术集聚4类服务能力为纬线的科技中小企业辅育体系,通过辅育体系的建设,整合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服务资源,贯通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主通道,形成对创新主体的梯度培育。
2.发挥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作用,引领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发展的科研机构,不同于企业研发部门,应更注重核心与前瞻性技术研究。要发挥科研机构在产业聚集中自主创新的引领和骨干作用,稳定和壮大科研机构人才队伍,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中原经济区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支持科研机构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区外科研资源的作用,推进中央驻豫和军口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活动。
以政府导向、市场运作的方式,以现有具备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引进的大院大所为主体,联合相关大企业,组建若干个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对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在郑州、洛阳等地建立研发机构。
3.强化高等院校创新生力军,开展原始创新。高等院校是社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经济区内高校林立,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与转移企业联合开展能够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高校院所要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中去,依托企业的灵活机制和研发经费,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与企业“产学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有效地形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重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在原有基础上再创新。在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和引进能够促进产业聚集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二者具有互补关系。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立足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重,培育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推动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激发内生活力和动力,针对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流动的趋势和特点,着力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集群的竞争力。
5.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科学共同体。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分布着一批区域顶尖的科技人才。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在学术行政化和科研功利化的今天,加强对区域科学家群体的培育,用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维系科技人才群体,尊重其独立性,帮助其抵御行政权力和功利因素侵蚀,加强其独立科研环境建设,增强学术交流,是维系一个区域科学精神内生力的重要手段。中原经济区可以尝试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首席科学家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催生具有原创性和具有国内外突出影响的科研成果,带动提升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