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视角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2-08-15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处
河南科技大学 研究生处 张 静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在读研究生超过150万人,很多知名院校的研究生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热点问题。相应地,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研究者把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创新为本,以追求科学真理和科研素养为理想,培养学术人;以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主体人;能力为本,确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为取向的素质教育目标,培养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严重不足。
1.缺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时,有的高校忽略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的差别,侧重理论灌输,缺少实践研讨;习惯于树立理论权威,缺乏启发式教学,没有质疑、探求的精神,导致研究生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创新的需求。此外,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与研究方向缺乏有效衔接,缺乏针对性;教学管理柔性不够,学生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培养方案千篇一律;研究方向设定及毕业论文选题往往很空泛,没有拓展性和创新性,能不能顺利毕业成为选择研究方向的唯一依据;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不愿参与枯燥的、周期较长的科研项目,这也就导致缺少创新思维意识形成的载体和基础,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作风浮躁。有学者将研究生的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的现实概括为“4个简单”: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缺乏研究方法的创新;简单揭示表面现象,只对现象做直观陈述,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简单延伸,只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验证;简单推理,没有大胆假设。受学界浮夸风气的影响,学生往往热衷于拼凑短平快的成果,而很少能投入足够精力,对关键问题作深入思考,所发表论文鲜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甚至于作为学位授予依据和学术水平代表的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也严重不足。
3.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凸显了高校自身的科研资源的短缺,导师队伍增长相对缓慢,很多研究生只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没有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科研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客观上,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缺乏高层次、原创性、有效经费支撑的课题,同时,没有建立起具有创新意识、实践精神、攻关能力的科研团队。而课题和科研团队的缺乏,也使得在校研究生缺乏科研实践机会,游离于科研体系之外,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创新成果稀少。原创性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被引用次数)和数量(检索机构检索量)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的差距还相当大。据2011年《泰晤士高教》所做的世界大学200 强排名,中国重点大学在研究成果被引用方面得分偏低,科研成果如果没人引用,科研创新也就成了自说自话。科研创新成果稀少也客观上反映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低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二、教育管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教育管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就像产品生产的工艺一科重要。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活动基础之上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学习结合起来的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而且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位管理、培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就业指导等,涵盖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心理特质培养。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型研究生的健康人格、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人格主要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在教育学中也被称为“个性”。创新型人才的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不从众,研究生教育可以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为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基础和保证。创新意识是指创新型人才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研究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价值,增强创新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研究生教育能够在引导学生在积极投身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的同时,将人生的目标、计划、实施与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2.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知识获取。加强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所涵盖的课程体系、科研实践及导师指导等环节,促进了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能力结构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研究生教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创新能力培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平台。通过各种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重要性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紧迫性,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通过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磨炼,创新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加强教育管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1.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学术氛围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员工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谈起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直言:“当下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反而有利于培养投机人才。”“有些大学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发表SCI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才能毕业,我认为这是荒谬的。”“这种做法助长了急功近利,助长了研究生造假。”“创新应该是发明、发现加上社会/经济效益。创新最根本的是看能否运用到现实中,能否为解决实际问题作出贡献。”可见,为保证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校应该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倡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科研观、价值观,摒弃急功近利、拼凑剽窃的不正之风。其次,要保证研究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支撑条件。学校研究生教育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保障各种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及服务,并通过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最后,要对学术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这是形成良好学术氛围必备的环节。对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保证科研活动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创新性,对于优秀的学术活动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从而保证学术氛围的健康营造。
2.建立创新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障碍,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研究生规模扩大,客观上学校要实行两级管理体制与院系负责制,由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并在二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实现日常业务和专业教育分管的体系。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可以在专业培养、科研选题等方面更具自主性和主体性,在获取更多自主权的同时,承担更多责任;研究生院(处)等管理机构回归本质,更专注于人才培养的服务职能。
3.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学科发展还离不开合理、稳定的人才梯队,以及核心人才所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要实现以创新为中心,需要不断加大对重点学科和项目的投入,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实验室、文献检索系统、图书馆等外部条件,为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应从导师的培养、遴选、考核、淘汰机制入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通过定期参加学术论坛,追踪学科前沿,经费的经验交流,掌握研究生培养规律。导师遴选要根据综合学术素养,并突出考虑候选人的创新能力。导师考核应引入创新指标,强调研究生参与考核,对于缺乏创新能力、学术能力低下、考核结果较差的导师,要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导师还要处理好学科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的关系,把握好提高学术水平和获取充足科研经费之间的平衡,保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进行。
5.健全研究生创新奖助体系。研究生创新奖助体系为研究生提供了生活保障与学习激励,是激发研究生创新精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高校奖助学金来源逐步多元化,涵盖国家拨款、学校专项经费、导师资助经费及社会捐赠等组成部分,数额越来越大,激励和导向作用日趋明显。新近国家层面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提出要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些举措也印证了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要引导作用,研究生培养机构应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国家政策健全完善奖助体系。
综上,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对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至关重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树立起整体和谐发展、突出个性、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创新精神和具有战略眼光的全面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工作方法途径,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