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机理对“郑洛三工业走廊”产业布局选择的启示*
2012-08-15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韩灵梅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韩灵梅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国家的倾斜政策,成功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率先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国际、国内产业向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作为拉动中原崛起的城市工业密集带、中原经济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郑洛三工业走廊”(郑州、洛阳、三门峡)具有承接国际与区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如何利用产业转移的机理,抓住目前的机遇,避免不利因素,实现经济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产业转移的机理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3 种。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产业转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论”,此后,形成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等。而产业转移之所以会发生,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工的差异,产业必然会转向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此外,学界还认为,引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等方面。而决定区域间产业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原有区域和承接区域之间的规模、区域间的距离、各区域的相对优势等。总之,产业转移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转移的发生对于原有区域和承接区域会产生不同利弊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就移入国而言,在承接产业和企业移入的同时,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总之,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2.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当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成立是有假设条件限制的。假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其他前提条件不变。这样,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每个国家只能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从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一旦超越这样一个时间极限,产能过剩,超越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外国就会有巨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面,长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越来越占领产业结构的高端,而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越来越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在比较劣势的产业上劣势更加明显,在产能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优势进一步扩大,结果是产能过剩加剧,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目前,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集中体现于最终产品(产业)的某个价值链环节上,而不再拘泥于最终产品(产业)之上。但依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第一,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布点,在跨国公司实行全球产业整合的趋势下,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全球经济的生产体系中,跨国公司通过充分发掘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全球性价值来实现全球竞争的战略目标。同时产业转移“空间分割”有利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从而拓宽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因为某一单项环节,技术往往不能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也就难以对转移国形成较大威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逐步获得整套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在此期间,不得不屈从于转移国。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从而在收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飞地效应”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跨国公司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往往与本地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也使得相应产业失去产业升级的动力,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第三,“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产业转移模式中,由跨国公司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对要素的要求比较低。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替代性比较强,也往往存在同样拥有劳动力要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竞争,而这一类产业转移又比较看重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优惠政策取消,企业就会考虑前往条件更为优厚的其他地方,这一类“候鸟型”产业转移所具有的短期性特点,使得发展中国家相应产业缺少长期发展潜力,一旦产业被转出就会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带来失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三、上述机理对“郑洛三工业走廊”产业布局选择的启示
1.依靠要素禀赋,实行梯度层次化产品分工模式,承接产业转移。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认为,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而形成这种成本差别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我国东部地区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开始出现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工资上涨和市场趋近饱和等问题。而地处中部地区的“郑洛三工业走廊”具有相对丰富的要素,恰好具有这样的要素禀赋优势,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目前濒临负利润的产业。同时,由于“郑洛三”3地各个地理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由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为参与产品内分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另外,3 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等交易成本的不同,也为产品内分工提供了可能。因此,应合理利用“郑洛三工业走廊”、“圈层”嵌套的轴线型空间结构特征,实现同类产品加工、技术、资本、进出口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梯度层次化的分工模式,更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合理。
2.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承接产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会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而产业集聚也会引起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同时,产业集聚还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依据产业转移的机理,产业转移的发生也需要规模经济。因此,合理利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能够有效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承接产业。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有很多,如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等。行业集中度,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的总和,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区位熵,又称专门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区域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郑洛三工业走廊”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能源资源工业、石油化工产业相互支撑的带状工业密集区,通过对“郑洛三”3地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与区位熵的测算,合理选择承接产业级差优势明显,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产业,促使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产业形成。
3.借助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盖马沃特教授在其著作《下一波世界趋势》中指出,目前的全球化只是“半全球化”,世界进一步的开放会带来更加广泛的技术、文化和社会收益,通过贸易或产业转移产生的知识传播,将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快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产业链条的完整化,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间的相互拉动效应,提升产业集群的能力。同时,产业转移还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转移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产业转移,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借助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产生创新效益。
“郑洛三工业走廊”企业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素质,同时利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贸易过程中的技术与知识溢出效应,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经验,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综上,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3种。对于任何一种产业转移都有移出地域与移入地域之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累积国家创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办境外研发中心或兼并收购等直接投资的方式更加主动地“走出去”承接优质产业,进而承接高端技术和研发机构。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贯彻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正在为各地区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区位选择准则。“郑洛三工业走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与提升并重,夯实创新基础平台。而不能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把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效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比较优势陷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