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

2012-08-15王孟津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7期
关键词:粮食空间农业

王孟津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粮食危机的背景下首先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粮食”。1983年FAO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怎样确保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思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出口限制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2007、2008 年粮食价格飙升,世界各地粮食状况恶化。全球粮食价格的戏剧性上涨导致不少国家在确保国内粮食安全的理由下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引发和加深了全球性粮食危机的疑虑。进口国不仅面临粮食价格升高,供求吃紧的问题,有些进口国甚至筹集不到所需的进口粮食额度。以稻米为例,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稻米的库存度比上年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小麦、玉米价格飙升,出口国纷纷增强了稻米储备,以粮食安全为由加强了稻米的出口限制[2]。此外,生物燃料的兴起也强烈地刺激了世界粮价的上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家对生物燃料的需求转变了农作物的用途,造成食用作物的生产减少,粮食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从这层意义上讲,粮食市场被称为交易不活跃市场,特定国家进出口量的变化经常会对国际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2 过度消费和浪费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方面对于粮食稳定供给的要求在增加,另一方面过量摄取、丢弃食物等问题却日趋严重。以我国为例,老百姓餐桌越来越丰盛,大部分国人的餐饮结构已从“温饱型”跃入“小康型”,主食消费逐年下降,肉蛋奶酒等副食消费逐年上升。猛增的粮食消费量中,很多都是主食转化成的副食。这不仅影响了粮食安全,还导致了大米消费减少、畜产品和油脂类的消费扩大、国民营养失衡等问题。此外,农业生产畜产品的饲料来源主要来自粮食,不合理消费畜产品,间接影响了粮食供需的安全。据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表明,畜产品生产国新西兰的畜产品CO2的排放量占农产品CO2排放总量的67%,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对粮食生产用的化肥及畜产品饲养征收碳排放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和价格。

与过度饮食倾向成正比的是,食物废弃在不断增加。从供给热量与摄取热量的差额中推算出,约合3成的粮食供给热量(722 kcal)被废弃。日本每年食品废弃物的总重量约为1 900万t,其中家庭废弃物占1 070万 t,人均废碳弃量达84 kg(2004年,日本描绘食品未来的战略会议)。韩国的食物废弃量每天平均达11 424 t,占全部废弃物的22.5%[3]。限制食品废弃已成为目前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食物的过度消费与废弃问题与国家、地区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并非单纯提倡节俭美德就能杜绝。但是,食物的过度摄取已经发展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予以纠正。此外,在构建稳定的粮食供给体制时,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帮助人们改变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由于粮食生产与农业环境矛盾,需要消耗大量水、肥、土等资源,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造成人工清理的投入和浪费。现在清理浪费的废弃食品等二次粮食资源需要提倡再加工和资源二次利用。需要研究对废弃粮食食品的回收、加工、保管、再开发使用。

3 农业政策生产结构与效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3.1 压缩型经济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韩国的经济发展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依然是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然而在短短不足30年的时间,一跃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这种与欧美国家相比令人吃惊的经济快速发展模式被称为“压缩型经济发展”。尽管日本和台湾的经济发展不像韩国那样迅猛,但也经历了这种压缩式的发展。由于薪资水平的提高和本国货币的升值,压缩型的经济发展会迅速降低农业的竞争力,进而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薪资率的提高会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货币升值也会降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这样就造成了国内农业无法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被迫缩小生产规模。在急速的经济发展下,大量无法立即进入工业部门和城市的剩余人口滞留于农村和农业部门,阻碍了依靠经营规模扩大来提高效率的土地利用型农业的发展。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之间产生收入差距。如今仍在不断快速发展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的收入差距问题非常严重。韩国的收入差距达25%,台湾由于农村地区的非熟练劳动力市场萎缩,兼业农户的非农业收入下降也非常明显。

3.2 农业生产效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要确保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就无法避开土地利用型农业结构与效率问题。(1)农业的竞争力。粮食生产成本水平是反映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指标。特别是随着机械化和基础设施的不断进展,农业投入结构中工程学程序化比重的不断增加,规模经济性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结果会表现为每单位农产品的费用会随之相应地递减。也就是说农业结构、效率水平是与农业规模相关的。费用曲线受当时技术体系的制约,一般会在一定规模时停止下降。最小效率规模处于何种程度的规模水平,作为限定农业结构的技术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多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每个品种的最小效率规模也不同。比如,水稻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而麦类和大豆的种植委托给地区农业组织。在这种形式下,就会产生种植单元的双层化。(2)资源的投入效率。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成本的降低,将使资源的投入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生产效率可定义为每单位产出量所需的投入量总量。由于国内价格、国际价格或者能源单位等的衡量尺度不同,对于效率的评价有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

3.3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要确保粮食安全,就要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土地及水资源,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位于亚洲季风区,属于温暖湿润气候,分布着广阔富饶的水田农业。亚洲季风区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其特征之一是高生产力。随着旱作物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亚洲季风区水稻生产力明显超过了小麦、玉米等旱作谷物。稻田的高生产力与人口密集农耕社会的形成息息相关。其第二特征是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稻作农业需要依靠水田这一生产装置为基础才能实现连续种植,这与具有连续耕种障碍的旱田种植有很大的差异。第三个特征在于共同性。由依靠同一水系生活的人们共同努力,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引灌溉呈分散式错圃状态的水田,进而调节日常的水资源利用,形成一个“水利共同体”,这也是村落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高生产性、持续稳定性能够养活更多人口,既“高密度稻作社会”。此外,高人口密度的农村空间是季风区的农业与农村的另一个特征。季风区农村的居住密度高,根据以下几点产生了多用途空间利用结构。第一,农村空间是指将自然进行产业化而利用的空间(产业空间)。第二,支撑包括非农业者在内的人口密集的社区的居住空间(社区空间)。第三,当有村外人士来访时,还能成为享受保健、保养功能的空间(访问空间)。农村作为访问空间,随着绿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存在感正在不断提升[4]。农村空间的多用途利用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认可农村空间的价值并加以管理爱护,提高和优化粮食生产,合理利用资源,经营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自然资源利用的共同性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共同行为上,而且体现在农业用地、灌溉设施、林地等之间产生的共有关系上。为可持续性地利用这些共有资源,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地的规则。近年来,由于与地球环境问题相关联,地区共有方式克服了所谓的“共有地的悲剧”问题。共有地的悲剧是Hardin提到的概念,指共同利用资源时,若各个利用主体都让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想法来行动,最终将会导致该资源枯竭的现象。从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来看,季风区在资源利用上的共同性理应重新评价。另外,在农村空间的多用途利用结构中,尤其是将产业空间和社区空间结合在一起,意示着该生产地内部或附近拥有大量的消费人口,既生产地非常邻近消费地[5]。目前的“当地生产当地消费”模式也开始得到认可。将生产与消费紧密结合的共同农村空间的形成,也是季风地区提高粮食安全今后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1]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J].中国农村经济,2003,(3):71-80.

[2]杨学利,张少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6):46-49.

[3]三浦洋子.韩国食品消费动向 [J].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评论,2005,(15):57.

[4]生源寺真一.农业重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8.

[5]杨正礼.中国粮食与农业环境双向安全战略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6):1-4.

猜你喜欢

粮食空间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