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宛城区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2012-08-15王贵成南阳市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2期
关键词:南阳市气候变化农业

□高 霈 □王贵成(南阳市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天海(南阳市宛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南阳市宛城区在2010年开始实施《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区农技推广中心主要参与了农作物水肥耦合技术、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栽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所造成困扰。

农业生产具有易受天气、气候影响的特殊性,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对区域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1.区域概况

宛城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区域,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全区现有耕地6.2万hm2,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耕作历史悠久,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

2.气候变化特点

2.1 气温变化

根据南阳市气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近30年来南阳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04℃/a的速率上升。春季和冬季的上升趋势显著,而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显著。近30年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率0.12℃/(10a),无霜期呈缩短的趋势,递减率为0.4d/(10a)。

2.2 降水变化

年降水量总体略呈上升趋势,递增率为28.6mm/(10a);年蒸发量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递减率为60.8mm/(10a)。2000年降水量创历史极大值,达1356.3mm,近10年降水量变化较前期平稳。但从季节降水分布上来看,春冬两季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波动较大。

3.对本区农业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中负面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

3.1 直接影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加,主要表现为: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夏季洪涝灾害加剧;区域内干旱发生频率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频发发生的冬春连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2 间接效应

气候变化导致作物生态条件改变,生育期因气候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产量,例如:冬小麦成熟期干热风发生概率增大,播种及生育期常遭遇冬春连旱;秋粮收获期阴雨天气增多等等,都对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增多,冬季霜冻日数下降,暖冬现象频发,造成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威胁加大。

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4.1 农业生产措施

加强作物气候生态研究,准确掌握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引进、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高产、抗旱、耐寒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采取综合配套技术 提高抵御灾害能力。加强植保监测工作,做好病、虫、草害预防工作,提前预知未来气候趋势及其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为从容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利条件。

优化农业用水分配制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道路、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 推广农村使用沼气。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保水减排方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都是很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推进农村小沼气建设,使用沼气可有效减少化石燃料与电能的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发酵产生的沼渣具有肥效全面均衡的特点,可用于替代常规化肥,避免因化肥过度使用造成水体和空气污染。

4.2 农业开发对策

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农业经营观念。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走集约化的农业生产道路;引进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建立,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导入外部力量,借助GEF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开发项目,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宣传和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观念。

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农业,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结合,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结合,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成果结合,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4.3 改善农村环境策略

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农民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改圈改厕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广作物秸秆利用新技术,例如开发和引进秸秆、稻壳发电或制造燃气的新型能源技术等。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禁塑令”,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和管理好农用塑料制品,以免造成白色污染。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走循环发展道路。通过以上改善农村环境条件的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建设和谐进步的新农业、新农村。

猜你喜欢

南阳市气候变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南阳市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简介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