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农民增收长效体系探讨
2012-08-15王育红
王育红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长沙市 410007)
1 隆回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经济成效
隆回县地处湘中稍偏西南,辖26个乡镇,1 005个村(居、社区),总人口120万,土地总面积2 866 km2,地质地貌南北特征明显,南多丘岗石灰岩,北多山地花岗岩,其自然状况可谓是“低山丘岗和尚头,土尽石出水乱流”。根据卫星遥感和调查核实∶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80 km2,占总面积的30.7%,水土流失严重,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湘西地区开发项目县、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县和革命老区县。
自1997年以来,隆回县先后实施了“长治”第四、六期工程,国债水保项目、大示范区建设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第一、二期项目等。到目前为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5.06 km2,其中坡改梯 1 124 hm2,水保林 8 896.9 hm2,经果林2 959 hm2,封禁治理 20 732 hm2,塘坝 66座,蓄水池312个,沟渠106.7 km,沉沙函877个,谷坊315座,拦沙坝42座,沼气池835口,省柴灶15 000口,搬动土石方489.6万m3,投工310.87万个。共投入资金5 927.2万元。
经过10多年来的持续治理,隆回水保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水保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水保产业,形成“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水保产业链,实现了自我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隆回水保人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应当贯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以老百姓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力求在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立足本地资源,坚持与县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相结合、与农民利益相联系,把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才能构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规划不够,与县里产业结构调整缺少必要的衔接。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项目规划独立性强,项目的安排往往与省里的大政策密切相关,省里安排什么项目,县里就申报什么项目争取什么项目,缺少与县里产业结构调思路的有机结合。因而水保人自己培育的一些产业项目往往是独立的,很难发展壮大。隆回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多,同时地形变化起伏大,北部为高寒山区,中部以南为丘陵地带,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地形地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将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科学合理地列为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基地,是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
(2)宣传氛围不浓,老百姓缺少应有的知情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往往是在需要治理的项目区内进行宣传,但是在项目区之外,群众知之甚少,有时项目区发展了产业经济,项目区之外的老百姓还在等待新一批项目资金的支持,可是由于项目治理资金量不是很多,而且是按计划实施的,不可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到项目区之外。那么,加大宣传力度,如何让项目区之外的老百姓了解产业发展的前景,让老百姓自己也能建立与项目区相匹配的产业,便于同类型项目形成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有些项目重建设、轻管理,造成效益不能正常、有效的发挥。
(3)政策支持不足,水保项目缺少有效的竞争力。
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由于隆回县财政的薄弱,有些项目往往是立项阶段很支持,但立项之后,各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实。突出表现在资金压力明显,尤其是水保项目都是小规模的,要想做大做强,普遍存在融资渠道难的问题。项目资金是有限的,而县级财力也困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很难到位。其次是优惠政策方面,政府的支持主要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实行税收优惠和减少涉企检查,搞好技术培训与跟踪,如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推广和花卉苗木的种植与培训等,但是力度都很有限。
3 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农民增收的长效体系建设
3.1 项目规划听取民意,确保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融合
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及时调整水保治理工作思路,将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科学合理地列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基地。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力求在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坚持与农民利益相联系、与产业链条相衔接。隆回县水保局每年都坚持深入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全面了解当地农民的意愿;在农民投工投劳一事一议的基础上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水保治理项目的意义、作用、重点和操作方法,以及发展水保产业的思路和前景,既确保工程实性,又符合实际。如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复兴村是县里的烤烟重点村,但干旱缺水、山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不便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出了不少难题。为此,水保部门在技术设计时多次察看地形,在聚水处设计深挖一口山塘,在崩塌处建谷坊,将山地改为土坎梯田,中间布设水泥道路配以沉沙池、蓄水池,赶在春耕烤烟生产之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在经果林选择上,结合群众需求,采购栽种葡萄10 000株,柚子50 000株,桔子10 000株,枣子3 000株,梨子3 000株。在水保林选择上,结合水土流失状况,采购栽种柏木60 000株,马尾松55 000株。
3.2 项目建设村民参与,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项目区人民群众的利益,县水保局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视工程的质量为生命,严把立项审批、项目公示、合同管理、资金拨付、工程进度、资金审计,项目验收“七关”。项目建设中特别注重让村民参与、发挥村民作用。
(1)项目招标村民参与。
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把好施工队伍准入关,县里将整个项目分标段、分措施进行公开和邀请相结合的方式招投标,将项目规模、实施地点、实施内容和资金投入数量等相关内容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特别是项目实施村(组)进行公示。设置监督联系电话,畅通民意反应渠道,通过公示让村民关注项目、了解项目、参与项目、监督项目。2011年度农发水保项目金盆村村民廖国大投资40万元建立了一个60余亩的葡萄园基地,以资金和项目优势参与经果林建设,无论规模和管护后续效益比项目村外的施工队伍都要好很多。
(2)项目建设村民监督。
县水保局将工程实施的主动权交到项目村,在项目村组织群众成立监理队伍监理工程建设,通过县水保部门和专业监理的技术指导,村级监理队伍非常认真地对工程建设实行全程监督,此举极大地调动了项目村村委会和农民参与建设管理工程的积极性,很好地制约了施工队伍偷工减料和质量不合格现象。在金盆山塘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当地群众发现施工队伍在埋设坝底出水口涵洞时没有连接好就开始填土,群众监理队立即阻止施工,施工队很上火,顺口就说“我们与水保部门结算,又不到你们村里领钱,你们管得着吗?”水保技术人员当场表态“群众有理的地方我们坚决支持”,迫使施工队返工。
3.3 项目建后村民管护,确保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项目完工后,县水土保持局将所建工程分别移交给项目村进行管护,并签订管护合同。按流域成立群众管护工作协会,每处工程均明确管护人、签订管护合同,制定管护制度。定期组织劳动力对新种植的水保林、经果林进行施肥抚育,防止工程被毁,经果林与水保林被挖、被折、被砍、被烧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3.4 项目发展政策倾斜,确保市场实力的不断壮大
(1)拓宽融资渠道。县、乡(镇)政府把水保治理项目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建立县、乡两级领导包工程责任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争取水保项目上级资金扶持,并积极为农户和加工企业联姻,鼓励社会各类资金的投入。发挥信贷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水保治理工作项目建设,发展水保产业经济。如桃洪镇澄水村民阳贵友利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贷款,与水保局共同创办了一个占地面积21.3 hm2(320亩)的“隆回县生态环境建设花木苗圃基地”。
(2)加大政策支持。县里在落实“四荒”权属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对承包、租赁“四荒”的水保治理大户,水保部门采用贷款贴息、无偿提供工程建设材料和种苗等方式,鼓励其投身水保治理;农、林、水、计划、财政等部门则秉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全力支持水保治理大户上规模、上档次搞开发。据统计,近3年来,县里支农水保项目累计达52个,资金500余万元。对于水土保持产业所应收的各项税费,第一年全免,后两年减半征收。
(3)科技扶持与服务。为增强农民发展优质高效水保产业的能力,县水保局里还组织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编印发放各类科普小册子,使农民掌握现代科技、应对市场的能力大增。如在水保治理工程重点实施的七江乡,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玉竹种植,全乡涌现出种植面积0.67 hm2(10亩)以上的玉竹种植专业户200多户,玉竹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6.67 hm2(1000 亩)发展到如今的 400 hm2(6 000 亩),人均种植面积0.03 hm2(0.5亩),每年可为省内外客商提供玉竹种子达3万t,并创建了水土保持试验基地、建华经济场等玉竹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了连片规模种植。七江乡党委、政府和水保部门通过对七江乡石背村有市场营销经验的返乡青年刘克纯创办的玉竹加工厂进行重点扶持,该加工厂即以市场价大量收购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竹进行加工,年加工玉竹片达200多吨,畅销东南亚国家,形成了“农户+基地+企业+市场”一条龙产业链。
4 结 语
隆回的水保治理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思路,有了自己的水保基地、深加工企业和市场,走上了规模化、市场化道路,水保综合产业经济正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水保治理工作和农民增收的双赢长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