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开发管理研究

2012-08-15马瑞先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马瑞先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 068466)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开发管理研究

马瑞先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 068466)

通过对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质量、管理水平、经济现状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了科学的开发与管理对策,以促进动植物资源保护,协调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现状评价;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开发管理

1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距北京396km,地理坐标为:北纬 42°22′~42°31′,东经 116°53′~117°31′。保护区于2002年10月始建,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29.8hm2,其中,有林地面积 16172.80hm2,湿地面积3371hm2,林木总蓄积140 万m3。海拔高度1500~1939.6m,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低温寒冷,夏季光照强烈,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437.8mm。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618种,陆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

2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

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1)自然性。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是保护区保存最完好的处于天然状态的原生生态系统区域。区内无人定居,极少受到人类侵扰。在宽阔的浅谷和漫滩中,分布着大面积的原生性草甸,是森林草原交错区的典型代表。具有自然性和保护价值。

(2)典型性。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北邻草原,东、南接林区,西靠荒漠沙地,是典型的森林—草原—荒漠交错带,既具有冀北山地森林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内蒙古草原的景观斑块,西部还保留着浑善达克南缘半固定沙地的自然面貌,自然区域和动植物种群具有明显的地带典型性。

(3)生物多样性。调查表明,保护区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该区有陆生脊椎动物261种,隶属于4纲24目66科,其中,两栖纲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4种,鸟纲17目48科117属227种,哺乳纲5目12科26种。

(4)代表性。本地区有大面积的代表华北山地森林特征的白桦林、以樟子松及云杉树种为主的混交林和原生性草甸,是森林草原交错区的典型代表,在同类型保护区中具有代表性。

(5)稀有性。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5种,即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国家二类保护动物4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即樟子松、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

(6)生态脆弱性。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过渡交错地带,环境因子的波动幅度与变化频率明显,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得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物种、群落、景观斑块和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低下,一旦遭到破坏,会导致部分物种消失,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

(7)面积适宜性。保护区总面积20029.8hm2,其中,以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桦、杨、柞、五角枫等树种为主的有林地面积16172.80hm2,草甸、沼泽草甸、天然湖泊等湿地面积3371hm2,足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证这些物种种群的生息和繁衍。

(8)人类干扰。主要是对食用、药用植物资源和菌类资源的无序采集以及旅游活动等,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保护区管理目标是:在抓好保护、科研、经营三大任务前提下,把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环境效益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科研成果丰富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克服人员编制偏少,专业人员配备不齐,结构不合理等困难,坚持严格管理,依法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成效方面,主要保护对象: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天然植被群落,滦河、辽河水源之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均得到有效保护,取得显著的成绩。目前管理方面还存在管理设施不够完备、科技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在这些方面应加大投入,以管理促发展。

2.3 保护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建立以来,存在管理经费不足,缺少科研经费等经济困难。目前,保护区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间接效益上,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产生的替代效益。保护区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在旅游方面,年收入仅100万元左右。日常经费主要依托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支持,远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的需要,保护区职工仅有基本工资,经济压力很大。要发展保护区事业,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否则,自然保护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1 基础设施薄弱

保护区建立后,由于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道路路况较差及交通工具不足,尚无物候观测、水文监测设施,缺少必备的宣教设备、监测设备、科研设施等,这些因素极不利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同时,保护区缺乏规范、系统的培训计划与措施,保护区的“窗口”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对外交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急需增加投入。

3.2 管护难度大

保护区内有一定面积的国有林地资源与周围村民的农田没有隔开,牲畜和村民对保护区的破坏时有发生;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条件严酷,环境因子的波动幅度与变化频率明显,加之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保护任务繁重,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形势异常严峻。

3.3 资金投入不足,经费渠道不畅

保护区未纳入省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现有人员编制与实际工作需求差距较大,远不能适应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保护区经费及资金问题已成为保护区发展的主要瓶颈。

3.4 保护区人员数量急需增加、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现有编制57人与实际工作需求129人差距较大,远不能适应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保护区整体管理需要出发,急需增加管护人员和引进人才,并加强对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调整人才的专业结构。

4 保护区开发管理对策

4.1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及环境容量和社会的承载力,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多种经营、旅游项目规划严格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进行,避免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4.2 突出重点,讲究特色

各种旅游设施的建设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严格控制破坏自然环境的开发建设。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原则。二是充分挖掘景观资源的美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满足不同游人的游览心理要求。

4.3 科学统筹,合理布局

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旅游景点、游览线路和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合作性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多渠道吸引和利用外部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与周边其他的旅游资源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形成旅游发展的合力,以促进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信息系统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依法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5 结束语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通过实施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规划,可以提高保护区所在地及其周边社区的知名度,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内部资料].2007.5.

[2]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内部资料].2003.12.

S759.93

A

1002-3356(2012)05-0061-02

2012-04-26

猜你喜欢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