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妇女焦虑抑郁相关研究
2012-08-15朱书芳杨宇飞
朱书芳 杨宇飞
随着人们对围产期保健的重视,负性情绪作为诱发围产期妇女心身疾病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心理学者的关注。国际上对围产期的定义有四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我国现阶段采用从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计算围产期[1]。本研究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对214名围产期妇女进行焦虑和抑郁水平调查,探讨影响围产期妇女情绪变化的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石家庄市内5所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围产期妇女214名。所有被试者均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精神病史及精神病阳性家族史,未使用抗焦虑药物、神经阻滞剂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个人信息,含有年龄、学历、现孕产时间。(2)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2]。(3)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由Zung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在治疗中的变化,SDS能有效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特别适合综合医院发现抑郁病人[2]。
1.3 分组方法
1.3.1 不同的阶段孕产妇的生理状态、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环境都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所接受的各种压力不同,她们的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本研究将被试者划分为3组:37周内(n=76)、37周~分娩(n=69)、产后1周(n=69)。
1.3.2 智能的成熟,情绪和意志的成熟,个性与社会行为的成熟,这三方面的发展达到基本成熟,就意味着一个人进入了稳定成熟的成人世界,综合我国的青年发育特点,28岁左右为青年期的上限[4],本研究将<28周岁和28周岁及以上的被试者分为2组,分别为116名、98名,对她们的焦虑、抑郁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1.3.3 本研究将被试者分为中学以下(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专科(含中专和大专)、本科以上(含本科和研究生)3组,人数分别为90名、56名、68名,探讨不同学历的被试者在焦虑、抑郁水平上的差异。
1.4 实施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妇产科主管护师向孕产妇发放调查表,介绍填表注意事项,让其阅读每一条目理解真实意思,将自己最近1周的感受在项目上划勾,如不便填写或不能理解内容意思者,可由工作人员向其解释并代为填写,选项结果必须为孕产妇本人的真实感受,当日收回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3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6份,收回有效问卷214份,问卷有效率93.04%。
1.5 统计学分析 对调查资料进行编码,输入Excel表格,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时段,不同学历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的比较采用多样本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时段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表1)
表1 不同时段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分,±s)
表1 不同时段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分,±s)
项目 37周内(n=76)37周~分娩(n=69)产后1周(n=69) F值 P值焦虑 41.01 ±7.63 45.20 ±7.39 41.64 ±8.33 5.9507 0.0.0084 031抑郁 42.95 ±9.33 48.28 ±10.87 45.38 ±10.57 4.8938 0
表1显示,三个时段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经进一步检验分析,37周~分娩阶段的被试者焦虑水平高于37周内和产后1周的被试者(P<0.05),37周内与产后1周的被试者焦虑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37周~分娩阶段的被试者抑郁水平高于37周内的被试者(P<0.05),37周内和产后1周被试者抑郁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7周~分娩和产后1周被试者的抑郁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分,±s)
表2 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分,±s)
注:1)为 t′值
项目 <28周岁(n=116)28周岁及以上(n=98) t值 P值焦虑 43.97 ±8.60 40.91 ±6.83 2.89971)45.77 ±10.21 45.07 ±10.74 0.4879 >0.05<0.05抑郁
表2显示,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焦虑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岁的被试者焦虑水平较高。
2.3 不同学历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表3)
表3 不同学历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分,±s)
表3 不同学历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分,±s)
类别 中学以下(n=90)专科(n=56)本科以上(n=68) F值 P值焦虑 42.86 ±9.00 41.41 ±5.98 43.13 ±7.96 0.8194 0.4.3022 421抑郁 46.11 ±9.05 43.59 ±11.43 46.10 ±11.24 1.2034 0
表3显示,不同学历之间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不同时段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的比较 研究显示,围产期不同时段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均以37周~分娩这一时段为最高,这个结果和陈彦芳等[5]报道在妊娠第30~36周期间情绪变化幅度最大有些差距。笔者多次核实了统计数据,确认了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本研究提示这一阶段的孕妇更应该引起家属、临床医务人员和心理学者的注意。笔者从3个时间段的特点做如下分析:(1)37周内。这一阶段生理上造成的不适比产前和产后要小,离分娩日期尚早,受分娩压力带来的心理影响相对要小,焦虑、抑郁水平也相对较低。(2)37周~分娩时段。随着临产的接近,孕妇对分娩风险、胎儿健康的担心会增强;身体负荷逐渐加重,妊娠并发症也容易出现,这些都易导致情绪不稳。(3)产后1周。经历了痛苦的分娩过程,面对新生命的到来,分娩本身给孕妇带来的压力得到了缓解;身体状况也进入恢复阶段,焦虑情绪会有所下降。
3.2 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 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焦虑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8周岁的被试者焦虑水平较高;在抑郁水平上不同年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有关文献报道相似,王素平等[6]在对孕妇焦虑抑郁100例调查分析中报道,孕妇群体存在着焦虑倾向,与年龄呈负相关;而孕妇的抑郁水平与年龄无关。国外也有报道[7],围产期孕妇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没有关系。而吴文清等[8]报道,孕妇的年龄越大,工作生活的心理压力越大,焦虑、抑郁水平越高。笔者分析:<28周岁组的被试者在智能、情感和意志、个性与社会行为等方面处于一个发展时期,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及经济能力不够稳定,缺乏对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相对于28周岁及以上组遇到压力时心理冲突会更明显。28周岁以后进入了成人时期,具备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伴随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理智平和,对应激问题的耐受也会提高。妇女由于妊娠、分娩带来种种应激反应,造成孕产妇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其次为抑郁[9]。本研究提示临床人员实施围产保健时对年轻的孕妇尤其注意其焦虑倾向,必要时给予心理护理。
3.3 不同学历组的被试者焦虑、抑郁水平比较 本研究显示,围产期不同学历的被试者在焦虑、抑郁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国外文献报道[7],围产期抑郁的发生与母亲的年龄、文化层次没有关系;王素平也报道[6],孕妇的焦虑与职业、文化程度均无关,以上报道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吴文清等[8]报道,孕妇文化程度越高,工作压力越大,焦虑、抑郁水平也越高;王娟等[10]报道,孕妇文化程度越高、听课次数越多,异常情绪的发生越少。笔者对本研究结果分析:人的学历高低并不决定人的情绪感受和表达,只要孕妇有正常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完全有能力接受培训信息。孕妇如果关注保健知识就更易接受培训。本研究没有发现学历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孕妇的焦虑、抑郁并不一定受学历高低的限制,目前得到大家认可的因素是孕妇的人格因素[11],既往精神病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12],孕妇的生理改变和角色改变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及压力[13],以上因素对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更直接,而学历高低对孕妇的情绪是否有影响尚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
[1]乐 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
[2]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194-237.
[3]乐 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94.
[4]冯江平,安莉娟主编.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6.
[5]陈彦芳,胡珍玉主编.抑郁问题与抑郁障碍综合干预程序[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5.
[6]王素平,李 真.孕妇焦虑抑郁情绪100例调查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5):18 -20.
[7]Sutter D,Giaconne M,Glatigny D,et al.Women with anxiety disorders during pregnancy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intense post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 prospective survey of the MATQUD cohort[J].European Psychiatry,2004,19(3):459 -463.
[8]吴文清,忻剑云,刘利华,等.产后抑郁症、焦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3,4(6):423.
[9]范 玲,黄醒华.对孕产妇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4(3):185.
[10]王 娟,张建芬,李 丽.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6):41 -44.
[11]崔艳杰,孙秀发.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4):166 -167.
[12]胡 娟,王玉琼.围产期抑郁的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94 -97.
[13]郭进安.脑卒中患者家庭成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7):87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