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创伤性窒息的护理体会
2012-08-15顾媛
顾 媛
创伤性窒息是由于外力挤压胸部、上腹部,冲击腔静脉,通过血流传到颅内血管,引起头面部及上胸部皮肤弥散性出血的一种综合征。创伤性窒息约占挤压伤10%[1]。单纯的创伤性窒息都可治愈,但伴有严重的合并伤时则预后较差。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36例创伤性窒息患者,经治疗全部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6例,男性29例,女性7例;年龄4~62岁,多数为18~40岁,平均28岁。受伤原因:塌方压伤16例,车祸撞伤15例,其他重物压伤5例。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面部、颈部及上胸部皮肤青紫及紫红色瘀斑,可见散在的针尖大小出血点。意识清晰的患者诉有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及窒息感、头部胀痛、视物模糊,可见球结膜水肿及鲜红色的出血灶,有视力下降及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5例患者有短暂的意识障碍,3例昏迷、呕吐及四肢抽搐。合并肋骨骨折25例,肺挫裂伤13例,血气胸9例,脑挫裂伤6例,脾破裂伴创伤性休克1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ICU,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道,便于补液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时纠正休克。进行呼吸、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同时建立动脉通道,以便随时采取血样做动脉血气分析,并监测有创动态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足够的通气量,及早给氧,氧流量5~7 L/min。伴有低血容量休克者,及时补充血容量。休克纠正后,控制液体入量(每日量1600~1800 ml)和输液速度,以减少炎性渗出,避免加重肺水肿和脑水肿。同时行心理护理。因为受伤突然,加上外观上的显著改变,患者往往感到紧张、害怕,护士要热情、耐心地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知患者只要及时恰当地处理好合并症,外观皮肤、黏膜的显著改变2周内可恢复正常,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医护工作。
2.2 神经系统的观察及护理 伤后昏迷3~5 min的3例,6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浅快)、头痛、头晕、烦躁、恶心,给予吸氧、镇静、及时脱水及保护脑细胞等治疗及护理措施。
2.3 眼部的观察及护理 36例均有眼结膜下瘀血斑,呈鲜红色,眼睑水肿。护理中注意保持眼部卫生,氯霉素滴眼液滴双眼(4次/d),并应用热敷以促进出血的吸收。眼睑水肿3 d后开始消退,结膜下出血1周后开始吸收,较严重的出血也多在2周后逐渐吸收恢复,无后遗症。
2.4 皮肤、黏膜的观察及护理 36例均有上胸部、颈部、颜面部皮肤暗紫色表现。护理中保持床单的干燥、清洁、平整,及时清除皮肤污渍,及时更换污染衣物,保持皮肤清洁。5例1周内出血消失,1例2周内消失。
2.5 胸肺部的观察及护理 X线胸片示2~3根肋骨骨折2例,4根肋骨骨折4例,36例均有创伤性湿肺改变,4例伤后24 h内痰中带血丝。护理中密切观察呼吸形态的变化,给予吸氧直至呼吸平稳。除静脉滴注抗生素外,还给予超声雾化吸入(4次/d),鼓励、协助患者咳嗽排痰,有效控制湿肺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腹部的观察及护理 伤后腹痛3例。护理中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观察有无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的可能。腹痛消失、压痛不明显者,给予流质饮食,嘱少量多餐。3例均于5~24 h后腹痛消失。
3 讨论
创伤性窒息又称Perthes综合征。很多学者认为形成创伤性窒息至少需要4个因素:深吸气、声门紧闭、胸腹部肌肉强力收缩、胸部或胸腹部受暴力挤压。前3个为“灾祸前畏惧反应”。当伤者胸部或上腹部突然遭到严重的挤压时,声门突然紧闭,气管及肺部内的空气不能排出,使胸腔内的压力急骤上升,压迫心脏及大静脉。由于上腔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这一突然高压使右心血液逆流而引起静脉过度充盈和血液淤滞,并发广泛的毛细血管破裂和点状出血,甚至小静脉破裂出血,尤其是局部组织比较疏松的眼睑及球结膜下出血最为明显。脑组织因有颅骨、硬脑膜和脑脊液的保护,很少引起变化,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短暂性意识障碍)主要由窒息引起的脑组织缺氧所致[2]。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及建筑业的发展,创伤日趋增多、严重和复杂,多发骨折合并创伤性窒息的发生率正逐年上升,且具有发生突然、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及致残率高、护理难度大等特点。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掌握观察护理的方法,全面观察,妥善护理,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1] 黎鳌.现代创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23.
[2] 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 .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