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2012-08-15姜爱敏
姜爱敏
沛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221600
1 前言
水稻是江苏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在以往的水稻生产中,存在着季节性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特别是插秧)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即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诸多厂家和科研院所就在水稻插秧技术方面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尝试,但由于技术原因,加之当时农村劳动力过剩,机械化插秧一直没有得到较大面积推广。进入新世纪,国家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买、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十多年以来,江苏省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引进吸收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开始了新一轮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探索并喜获成功。设计研发出具有较高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开发出低成本、简易化的机插秧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基本形成了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并转化为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标准,指导实际生产工作,现已推广至全国21个省区并获成功,为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择业机会增多、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产行为都在发生变化。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腰酸背痛不堪言”的传统水稻栽植方式,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工插秧成本急剧增加,农民对水稻插秧机械化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把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作为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水稻生产机械化。可以说,国家政策的支持、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突破、农民的需求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水稻插秧机械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 机械化插秧的技术要点
2.1 插秧机的技术特点
2.1.1 秧苗要求
基本苗、插秧深度、株距等指标可以量化调节。行距固定为30cm,株距有14.6cm、13cm、11.7cm三档调整,达到每亩1.4万穴、1.6万穴、1.8万穴的栽插密度,每亩基本苗能达到5~8万株,同时插深也能通过手柄方便地调节,能充分满足农艺要求。
2.1.2 机具要求
具有液压仿行系统,提高水田作业稳定性。它可以随着水田表面及硬底层的起伏,自动调节机器状态,保证一定的接地压力,避免强烈的壅泥排水而影响已插秧苗,保证机器平衡和插深一致。
2.1.3 机具效率
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省工节本增效。手扶插秧机每小时能插2~2.5亩,是人工插秧的20~25倍。
2.2 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
2.2.1 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能适合机插要求。
机插秧所使用的秧苗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秧苗育成后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秧块标准尺寸为:长58cm,宽28cm,厚2cm。其中宽度与厚度最为关键,若宽度大于28cm,秧块会卡滞在秧厢上使送秧受阻,引起漏插,不足28cm同样会导致漏插;秧块厚度过厚或过薄,都会导致植伤加重,影响载插质量。在塑盘育秧过程中,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硬盘或软盘来保证秧块标准尺寸。双膜育秧则在栽插起秧时通过切块尺寸来保证标准尺寸。
2.2.2 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
机插秧苗采用中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要求秧龄15-20天,叶龄4叶左右,叶挺色绿,茎基扁粗,用手抚摸有弹力,苗高17~20cm,秧苗群体高低一致,每平方厘米成苗2~3株,无病株和虫害,秧苗单株白根10条以上,盘根带土厚度2~2.2cm,根系发达,盘结牢固,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形如毯状。
2.3 机插大田的整地要求
2.3.1 田面平整
在3cm水层状态下,高不露墩,低不淹苗,以利秧苗返青活棵,生长整齐。
2.3.2 田面整洁
对秸秆还田且灭茬效果欠佳的田块,务必要在耙地时结合人工踩埋,清除田面残物。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不壅泥。
2.3.3 大田沉浆
泥浆沉淀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机插秧田块的犁底层不宜太深,旋耕深度不宜超过20cm,放水后,用水田耙整平。然后泥浆沉淀一段时间(视土壤情况而定,一般为1-2天),达到泥水分离。
3 机插水稻栽培管理特点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插秧相比,其秧龄短,抗逆性较弱,一般情况下缓苗期相对较长。但机插水稻采用宽行浅栽方式,促进了低节位分蘖,其分蘖具有爆发性,分蘖期较长,使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偏多,降低了成穗率,穗型偏小。根据上述特点,可采取前稳、中控、后促的肥水管理措施。前期要稳定,保证早返青、早分蘖,分蘖期提早控制高峰苗,中后期要严格水层管理,促进大穗形成。
4 机械化插秧的技术优势
4.1 具有省工节本优势
一是省田。由于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其播种密度高,从而提高了秧田利用率,可节省秧田90%。二是省药。机插育秧可避开病虫害高发期,且利于集中防治,因此能有效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同时,机插秧宽行窄距,通风透光条件好,构建了良好的田间小环境,使条纹叶枯病等病害发病率明显降低,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也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增强其竞争力。三是省工。单机插秧作业量是人工的20倍。四是省水节肥。由于机插秧在育秧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和药的使用效果,减少施肥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稞、浅水促孽、间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的水资源。适当调节用肥比例与时机,可显著提高施肥效果,采用旱育秧方式,用水量仅为常规育秧的1/10,苗期用肥量也可以下降2/3。
4.2 高产、稳产的优势
采用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的群体质量易于调控,具有中小苗带土移栽、底节位分蘖、采光通风、田间小气候好、抗倒伏、抗病虫和穗大粒重等高产优势,因此,机插秧水稻与人工栽插水稻相比增产5%以上。
4.3 推动劳动力转移的优势
机插秧代替人工插秧,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效率提高了20倍,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4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的优势
几年的试验示范证明,机插秧技术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技术优势,农村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不利于机插技术推广,只有规模种植、机械连片作业,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机插、统一大田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插秧机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的进程,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4.5 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
插秧机作业不仅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可以像联合收割机一样跨区作业,不仅解决了无机户的插秧难问题,而且提高了插秧机的利用率,增加了单机作业量,增加了机手的收入。
5 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5.1 秧苗育好是关键
好的秧苗对插秧机的栽插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插水稻育秧是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也是保证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与常规育秧相比,由于机插水稻育秧采用的是软盘技术,其播种密度大、床土土层薄、秧块尺寸标准、秧龄短、标准化要求高,对机插秧的成败影响重大。因此,在育秧过程中,除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规范管理外,特别要注意:一是要保证塑盘内营养土的厚度在2~2.5cm范围内。土层过厚,不仅浪费营养土,而且插秧时有可能取不到秧苗,造成漏插;土层过薄,则容易导致秧苗养分不足,蓄水能力差,栽插时取苗位置偏高,秧针损伤秧苗,引起机械植伤。二是要严格保证秧块尺寸为长58cm、宽28cm,其中宽度最为关键,过宽和过窄都会造成漏插。
5.2 农机与农艺要结合
农业生产中农艺及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是密不可分的。农机是农艺的载体,它是为特定的农艺服务的;农艺则必须依靠一定的机械化手段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种农机和农艺高度结合的技术,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是推广此技术的关键,机械化插秧必须与作物的品种、茬口、栽培方式等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只有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建立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机制,在机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广泛吸收农艺人员参加试验示范工作,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选种、育秧、植保以及大田管理等技术指导,做好插秧机选型配套、对比试验及有关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才能形成适合本地区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技术体系,加快插秧机械化进程。因此,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成功推广是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的结果。
5.3 大田整好要沉实
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插秧机栽插质量。机插整地时,旋耕深度应不超过20cm,做到田面平整泥熟水浅、无残茬、无杂草、表土软硬适中,全田高度差不超过3cm,整后要沉实,根据土质不同一般为1~2天,沉淀时间短,则土质黏糊而松软,时间长土质变硬甚至板结,栽插时以田表面不超过2cm水深为宜。
5.4 控制机插深度和密度
浅插是促进早发的重要措施,栽插深度一般应控制在0.5~1cm,在保证所插秧苗不倒不浮的前提下,越浅越好;要严格控制基本苗,移栽密度在1.6~1.8万穴,每穴3~5株,基本苗掌握在5~8万株,具体应根据品种、地力及施肥水平作适当调整。
6 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措施
6.1 搞好宣传发动,营造发展氛围
6.1.1 积极宣传
运用现代宣传舆论工具,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以及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要意义,宣传机械化插秧省工、节本、增效的优势,宣传加快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
6.1.2 树立典型
利用现有的示范基地,组织村干部、农机大户等现场观摩学习,并树立机插种植大户典型,在机插不同时段组织群众前往学习,进一步强化干部群众对机插秧的认识。
6.1.3 现场示范
通过种植现场会、收割现场会和多层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机插秧效益分析,通过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干部群众对推广机插秧的信心,进一步营造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的氛围。
6.2 强化技术服务,促进机插秧技术推广
6.2.1 加强技术培训
机插秧技术的关键是育秧,因此,培育壮秧是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的重点。要抓住育秧这个关键环节,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狠抓机插育秧、插秧机操作及大田管理等技术培训,确保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顺利推广。要深入农户和生产第一线,分期、分批开展技术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上门培训、边操作边培训等多种形式,使机手向能操作、会育秧、懂维修的方向发展,达到机插质量明显提高、机插面积明显增加、机插效益明显增长的目的。
6.2.2 强化技术服务
搞好维修服务、配件供应、咨询指导工作,按照“工作到户、服务到机、指导到田”的要求,协调落实机插各项工作,跟踪指导育插秧全过程,为机手和农户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
6.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机插秧技术的投入,发挥好项目带动作用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市场配置等途径,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投资机插机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 积极培育机插大户,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机插大户是农民中思想观念较先进的群体,应用机插秧技术的积极性高,是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的先锋;他们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经过多年的实践,技术过硬;他们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是农机投资的主要力量。实践证明,机插大户在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科技先行军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积鼓励育机插大户,首先应对机插大户购买插秧机给予补贴,同时给予信贷支持,贷款利息优惠。其次,帮助他们解决作业中的实际难题。三是加强对机插大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经营水平,促进机插大户在提供优质化、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6.5 完善运营机制,促进机插秧技术推广
6.5.1 政策扶持
机械化插秧的优势在规模化种植。因此,各级政府应在保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在政策、资金方面重点扶持种田大户,鼓励农户购买插秧机,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6.5.2 市场运作
扶持引导农机大户、插秧机手及农机服务组织注册成立机插秧服务公司,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机插,既解决了农户插秧难的问题,又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
6.5.3 拓展机插秧空间
大力推广“当地育秧,带机插秧”模式,要加大机插市场调研,及时发布机插作业信息,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机插作业时间,抢抓不同地区、不同茬口的机插时间差,组织插秧机跨区作业,拉长机插作业时间,提高插秧机使用率,实现农民增收、机手致富,吸引更多农民购买插秧机,实现机插秧技术推广的良性发展。
[1]黄广杰.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