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全力推进湖北水稻机插秧再上新台阶
2012-08-15湖北省农机局周立明秦少兰
湖北省农机局 周立明 秦少兰
水稻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大宗粮食作物。水稻插秧机械化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增产技术之一,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彻底改变农民种植水稻“三弯腰”,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是农机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紧抓的一项中心工作。
1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紧迫性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水稻生产环节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而且季节紧,靠人工作业,不但效率低,而且效益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上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我省一些地方已出现农田撂荒的现象。用农机作业替代牛耕田、手栽插、人收获等劳作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恰逢其时,也势在必行。水稻机插具有其它栽培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增加单产;二是节约成本;三是防灾减灾。农业部已确定把机械插秧作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要方式和主导方向。作为农业部主推技术之一,2011年全国机插面积突破1亿亩,机插水平达到23%,比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目前,我省水稻耕种收机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但水稻育插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目前仅为22%,仍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要薄弱环节。农业部提出2012年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28%的任务目标,下达我省机插任务为816万亩(1hm2=15亩),比全省农机化工作会上确定的800万亩机插目标多了16万亩。2月15日,省农业厅召开全省早稻集中育秧工作会议。2012年省政府投入2 000万元,重点在27个早稻主产县市开展集中育秧示范片建设,这为早稻机插秧提供了有利条件。3月6~8日,全省分三片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就是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会议、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和我省“三个百万农机大行动”活动,通过全省稻区分三片集中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等方式,统一思想,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再动员、再部署,这次培训班的举办,标志着2012年全省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正式启动。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育插秧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加快推进。
2 总结成效,增强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信心
我省自2006年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以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加大五个力度”,即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步伐。
一是我省机插秧快速发展。近几年我省始终把机插秧工作作为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关键农时、关键技术环节集中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推广应用。水稻机插水平从2006年的4.6%提高到2011年的22%,年均增长3.5个百分点。插秧机从2006年的1 642台增长到2011年的2.45万台,年均增幅达2.78倍。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全省农机化发展的突出亮点。2011年新增插秧机8 000余台,比2010年增长48.5%。全省完成机插面积686万亩,水稻机插水平22%,不少地方整村、整乡推进,全省基本实现了山区县(市)消除机插秧空白乡镇,丘陵平原县(市)消除机插秧空白村。2011年京山县插秧机保有量达2 428台,完成机插面积46万亩,机插水平达53.6%,插秧机数量和机插水平名列全省第一。京山、天门、仙桃等17个粮食主产县市水稻机械插秧面积均超过10万亩。红安、来凤、宣恩等丘陵山区县积极探索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积极推广使用2行插秧机并通过人工操作来增加行间距,以利通风透光,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二是主推技术和机具。各市县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技术与机械,机插秧以推广高性能手扶式插秧机为重点,育秧方式主推软盘育秧技术。推广的插秧机主要是全国知名品牌,省内生产的有东风井关、枣阳正天、黄鹤等品牌。京山、钟祥、天门、沙洋、枣阳等市(县)插秧机保有量均超过1 000台。武汉、黄冈、咸宁等地2011年插秧机新增量超过了2010年的保有量。
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2011年,省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赴鄂东、鄂南、鄂西、鄂北稻区开展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4月确定为全省水稻机插秧推广活动月。各地通过召开展示会、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机手的操作技能,激发了农户开展机插秧的积极性。全省共召开技术培训班868期,现场会604场次,培训人员8.5万余人,印发技术资料4.7万份,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687次。通过宣传培训,水稻机插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识,购买和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逐年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技术辐射和普及范围。
四是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地抓住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培育机械化育插秧的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队等。全省近几年组建的1 300家农机合作社中大多数都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合作社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通过与农户签订育插秧服务协议,提供品种、机耕、育秧、机插、机收、管理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育秧难、成本高、人手缺的矛盾。合作社通过开展机插服务,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经营收入。天门市华丰农机合作社现有农机329台(套),其中高速乘座式插秧机18台,手扶式插秧机25台。该社以机械插秧为主,参与该市早、中、晚稻全程机械化作业,跨区机插范围扩大到沙洋、五三农场,跨省到四川内江县、河南信阳市等地,机插面积达6万多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机插秧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一些农机部门的同志有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够,推进力度不足;二是技术培训没有到位。一些地方农机部门重补贴轻推广;重数量轻培训,片面追求插秧机数量的增长,却忽视了技术培训跟进。许多农民和机手对育秧环节技术掌握不够,致使机具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三是农机农艺融合没有到位。有的农机部门不善于借助农艺专家力量,仍然在孤军作战,遇到农艺上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尽管如此,这些困难和问题仍然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
3 加大力度,努力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进程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并强调要着力解决水稻机插等突出问题。水稻机插秧是制约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瓶颈,是解决水稻生产“三弯腰”的最后一道坎。各地农机部门要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局出发,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重点扶持和全面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量化指标、细化措施、熟化技术、强化培训,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步伐,促进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1 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
2012年全省计划推广标准插秧机10 000台,其中乘座式插秧机540台,全省计划完成机插秧面积816万亩,机插水平超过26%。机插水平:平原地区达到30%,丘陵地区达到26%,山区达到15%以上。
3.2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各级农机部门要把落实机插秧任务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列入重要工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把机插秧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班,细化分解年度工作目标,确保插秧机具、机插面积落实到位。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政府扶持、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典型示范、市场运作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机插秧“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尝试引进插秧机生产销售企业兴办示范点、办培训班,从技术、资金、设备上支持水稻机插秧。倡导农机企业开展“企社共建”,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帮扶农机合作社。建立育秧栽插指导、机具供应调度、机具维修保养、机插应急保障的工作专班,开展技术服务。要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数据、报送进度和做好总结。对机插秧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年终要予以表彰奖励。
3.3 广泛宣传引导,强化技术培训
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宣传发动是前提,技术培训是关键。宣传发动要立足于广,技术培训要立足于早和实。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把机插秧的效果和节本、增产、增收的优点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共识,激发广大农户使用机械插秧的积极性;二是各地要组织乡镇的农业、农机技术干部和推广人员参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骨干队伍,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三是各地要积极举办培训会、现场会、观摩会、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民参观学习水稻育秧和机械插秧全过程;四是重点做好育秧、整地、机插及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培训与指导。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挂钩结对到户,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应用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所有机手参加一次培训班。农民购买插秧机后,各地都要安排技术服务人员辅导或现场指导。同时,农机部门要与插秧机生产、销售企业联合开展培训。
3.4 争取扶持政策,增强推动作用
2012年省局将继续加大购机补贴扶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购机补贴资金优先保障全省新增插秧机的补贴,并保证优先结算,补贴比例保持50%的水平不变;二是省局2012年继续实行插秧机完成情况与购机补贴资金挂勾的奖惩办法;三是各级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的支持,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推广和机插秧作业补贴,调动农民应用机械插秧的积极性。
3.5 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服务水平
机插秧的关键是育秧,这需要农机农艺融合。各地农机部门要注重农机农艺结合,共同做好育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形成推进水稻机插秧的合力。要与农艺人员共同做好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方案的制定、品种的选择、技术培训和指导、对比试验和数据收集等工作,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推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6 坚持项目带动,全面稳步推进
各县(市、区)要将此次分配的购机和机插秧面积任务落实到具体乡镇、村组和农户,明确责任人,切实抓好落实。2012年承担农业部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的云梦县、黄陂区等10个县(市),要做好项目的示范推广,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力争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机插秧示范点、片。要讲求效果,确保示范一点,成功一片,带动一方。各水稻主产市县要坚持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三户”为基础建立万亩连片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继续实施整村、整乡、整县稳步推进。
3.7 实行目标考核,促进机插秧健康发展
省农机局将按照“超额完成”、“完成”、“未完成”3个等级对全省县市机插秧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检查。组织有关专家到各地检查机具购置、育秧面积、栽插面积、机具管理等情况,并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年终进行总结评比。考核指标包括机插水平、机具保有量和新增量、机插作业队(合作社)占乡镇数的比例、培训次数、人数、推广技术模式及推进方案等。对完成机插计划任务的县市给予奖励,对未完成机插计划任务的县市,省局将在下批次或下年度安排购机补贴资金时核减补贴资金额度。市、州按完成机械插秧占水稻种植面积26%的目标进行考核。
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心,积极行动,真抓实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培训,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场、到田,加快突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关键环节,全面完成我省2012年机插秧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推进湖北农业强省建设作出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十八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