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2-08-15徐冉
徐 冉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这其中,一支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备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流高校师资队伍,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其基础和出发点是学生的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支撑,因而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既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要遵循外部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当下,地方高校与地方,特别是与地方支柱行业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高校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联动作用,抓住外部环境的天时、地利、人和,强化服务地方的意识,主动为地方发展输送对口人才,创造一个优势互补的大环境,达到地方与学校共赢的局面。因而,如何建设一支稳定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好校企联合办学,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一、把握时代发展节拍,明确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师资队伍是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大学的整体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校学生成倍增长,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全面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容置疑。
1.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规模化一方面满足了民众获得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一对供需矛盾造成的:作为金字塔形人才结构的基础,占企业总数 99%的中小型企业正常运转需要大量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而对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却很少。可是,现有的高校培养模式,大多重视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高校毕业生因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被淘汰,“刚毕业即失业”成为社会潜在的矛盾和风险。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加强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社会对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需要大量实践技能型的师资人才,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方向。
2.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地方高校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抢得先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清醒的自我判断和自我定位,发挥优势的错位发展至关重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地方高校无论在科研人员力量和资源配备等方面都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因而,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培养目标是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与之相适应的,就需要一支以教育教学为主,科研为辅,顺应新的形势和新增长点的学科为主的师资队伍。这既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地方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发展个体,师资队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就必然要求实现教师个体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双赢。这就决定了在“以人为本”的用人体制下,高校师资管理模式需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其一,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重视人的因素,这就要求以尊重、关心、发展个体为宗旨。根据个人的个性特征和特长,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人尽其才。其二,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人才的管理,其本质在与引导和保障,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提供一切可能的平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的潜能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的自我实现。其三,高校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与运行需要运用战略性眼光。从学校的社会定位出发,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去发现、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整体队伍的最优化。
二、强化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的若干途径
在办学过程中,地方高校在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地方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地方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的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1.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现途径是教学活动,地方高校的定位在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因而教学活动就应当围绕这一定位,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需要一套与传统的科研型人才不同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一支结构更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从年龄结构上看,以学术圈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培养对象,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以利于迅速形成一支作风严谨、业务过硬科研、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老、中、青三代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从而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梯队保障。
从专业分配上看,从学校的社会定位出发,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一方面通过“请进来”引进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相适应的,急需的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实践锻炼、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深造,提高学历、职称的同时主动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关注新兴学科,提高对新兴学科教学的适应能力,拓展教学平台。
从队伍管理上看,倡导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如哈佛大学的名言:“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优秀学府的经验验证,任何一所培养出优秀学子的高水平大学都一定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2.利用地方资源,延伸科研空间
企业既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提升的重要基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建立实训、实践基地,使课堂教学走进生产第一线,充分将企业的先进实践技术同书本理论融合一体,延伸教学平台。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和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一线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教学、科研的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促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深化与地方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需要积极鼓励教师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高校应鼓励并尽可能多的为教师创造机会,丰富其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将教师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在生产实践环节的检验,只有在生产一线得到充分的实验和调整,才能尽快的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使地方高校在教学为本位的基础之上,探索多样化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的针对性,从而优化师资队伍。
3.建立高校与行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过程和环节上,高等院校需要从人才培养全局出发,其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就业素质、谋生素质,更要考虑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的全面素质的养成。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而作为企业,人才的需求则是瞄准自身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威胁、挑战和机遇。可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也为高校、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通过企业制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方案,系统设计人力资源配置、培养标准等与高校进行对接,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培养途径,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双方还可以建立企业技术队伍发展和学校联合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项目,以项目为牵引,双方参与,全面分析制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划和联合人才培养目标。以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为了加强高校和行业高层科研人员的合作和交流,高校和行业之间可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一方面,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强化高校教师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还可将业界专家授课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定期聘请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的课堂上为学生讲授生产实践环节中的知识和经验,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先进技术带进学校。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手段,不仅丰富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内容,而且满足老师、学生接触生产前沿的需求。
4.整合内外资源,为新兴学科专业做保证
为满足经济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市场来调整专业设置,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特别是依托地方发展的地方高校的重要战略。新的学科领域是创新的前沿,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同时社会也急需该方面的人才。在全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背景下,作为解决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如知识基础不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整合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得到了众多高校的支持和欢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还为社会输送了可以胜任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当然,新专业并不一定就“热”,只有社会需求大的专业,才会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反之,新专业同样会遇冷。因此,新兴学科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这也对高校师资的管理和调配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兴学科的组建需要学校运用行政手段整合诸如资金、实验器材等各种资源,为该领域的科研、教学做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配置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形成一定的科研、教学团队。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高等教育理论和把握教学规律,熟悉教学环节,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教学效果,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以及邻近学科前沿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同时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只有能成为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和较高研究能力的教学者才能为新兴学科专业提供师资服务,在新的专业和学科中把握机会、创造价值。此外,新兴学科还需要整合校外资源,积极寻求社会、企业的帮助,为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教学团队投入多方位的支持。
三、结语
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高层次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是地方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地方高校要立足自身定位,培养一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增强服务社会、承接行业的能力,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满足社会需要,把握发展的脉搏,积极研究制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赢得空间。
[1]浩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亟需上下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2]潘立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2).
[3]顾敏奕,王耀廷,夏燕.特色高校师资队伍面临的特色危机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
[4]武忠远.地方高校打造特色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5]杨慧中.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6]李忠玉,吴移谋,朱翠明,张艳.浅析师资队伍和优秀教师团队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9,(9).
[7]管天球.凝练特色:产学研用融合 学业产业就业创业贯通[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8]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