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风建设中制度体系影响调查研究
2012-08-15赵杰红
赵杰红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高校的学风会直接影响科教事业的发展,也会深刻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子,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近年来,高校教师学风从总体上说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现象。虽然学风问题只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是严重败坏了学校的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给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建立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是要搞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改善高校教师学风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各省、市及各级各类高校也制定发布了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国家、地方和高校建立学风建设制度体系,是为了从制度层面对高校教师的学风问题预防、规范、治理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影响教师学风的制度除了为学风建设专门制定的制度规范,还有现行的高校科研考核制度、职称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
当前已有的学风建设制度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实践中是否适用、能否发挥积极影响,现有的科研制度、评价制度等对教师学风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有无改革必要性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本研究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力求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更加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改善高校教师学风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二、关于制度体系对高校教师学风建设影响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8所高校,涵盖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每所学校确定一名调查员,采取留置问卷形式,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甄别后,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回收率100%。
(二)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分析
1.高校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基本情况。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程度是判断高校学术风气是否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反映教师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认识,
(1)当前高校教师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结果显示 59.58%的教师在最近一年内阅读和教学或研究相关的书籍数量超过5本,89.36%的教师最近1年发表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1篇/项以上。
(2)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动机趋向高度一致,集中指向一个目的——“职称晋升”。调查对象中78.72%的教师认为进行科研学术研究的最大动力是“职称晋升”,而真正能发挥学术研究的本质根本作用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选择这两项的人数加起总来只有31.91%。
2.高校教师学风整体状况及在学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教师自身的学术认识、学术态度和教师的所见所感最能反映学术研究中的现实问题。
(1)学校学风自评情况。调查对象中6.38%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学风很好,51.06%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学风较好”,38.3%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学风一般”,共有 4.26%自己所在学校的“学风较差”或“很差”。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教师的学风状况尚可,但还不是理想状态。
(2)当前在高校学术研究中主要学术不端现象排名情况。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高校教师认为身边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依次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重复发表论文学术、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伪造申请者或签名、编造虚假简历。
(3)当前在高校学术研究中比较普遍的学术不端问题。高校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职称得到晋升,在没有对研究作出贡献的情况下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中挂名,这种现象较普遍。48.94%的教师“在没有参与研究的情况下直接在他人的论文和课题成果中署名”。42.55%的教师在他人贡献很小甚至没有任何贡献的情况下在自己的论文中为其署名。10.64%的教师在他人没有任何贡献的情况下在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中将其列为参与人。
3.对于学术不端现象的态度。态度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教师群体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感受、情感和意向。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种集体态度,一面可以是端正的态度对学术的推动;另一面也可能是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漠视和习惯。
(1)教师对身边的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表现出容忍度较高。42.55%的教师在有人提出在自己的论文或课题成果中直接署名的请求时,选择“碍于情面答应”;只有10.64%教师选择委婉拒绝;没有一位教师选择“直接拒绝”;65.96%的教师对教师抄袭剽窃、买卖论文现象表示“可以理解”。
(2)在十大学术不端行为中,高校教师最不能容忍的行为排名情况: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不能容忍的学术不端行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上述两个调查项目的结果反映出,教师对学术不端的态度是矛盾的,在内心是抗拒学术不端行为的,但是现实中又对自己和他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示宽容。
4.制度体系对教师学风的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制度的影响是不是主要因素,教师的看法和感受最有说服力。了解了影响教师学风的主因才能抓住学风建设的重点。另外,制订下发的规范制度对教师是否能够发挥积极影响,首先要看教师对这些制度规范是否有较高的认知度。其次是看这些制度规范能否得到教师的认同。
(1)对于影响教师学术风气好坏最主要的原因,在问卷的两个关联问题中76.6%的教师选择了“职称、评价制度”,46.81%的教师认为是“评价制度不合理”。“社会风气”的影响排在第三位。
(2)相关制度对教师的影响实际效果。68.09%的教师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学风建设方面的培训或专门会议。关于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的文件或规章制度,61.7%的教师表示“了解一些”,31.91%的教师表示“了解较少”,有2.13%教师“不了解”。对于“现有的相关制度文件在教师学风建设中能否发挥作用”,有34.04%的教师选择了“都不能”。
(3)关于改善教师学术风气的有效途径,85.11%的教师选择“改进职称评审和评价制度”,25.53%选择“对教师加强诚信教育”,23.4%选择“建立对学术不端的惩处机制”。
(三)调查结论
1.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很高,对学校的学风状况表示乐观。但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学风问题仍然很严重。为促成和改善高校良好学风而制定的相关制度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但影响效果一般,对不良学风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现实中的教师学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距离期望的影响效果还有很大差距。
2.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现象过于宽容,对自身的学术道德要求不高,自律意识不强。多数教师对靠制度改善学风的期望值不高,对制度的实际影响效果评价不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职称评定、评价制度对学风影响最大,同时也把扭转学风的希望寄托在建立健全职称评定、评价制度上。如果不能解决该方面的问题,就不可能在根源上解决教师的学风问题。
三、对构建高校教师学风建设制度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与监督机制
1.要继续完善、细化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与监督制度。这需要国家、地方和各高校充分重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实际需要修订现有制度,补充增加更具实效性的惩处与监督制度。
2.高校必须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惩戒查处。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学风建设和督导工作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触犯有关学术制度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态度坚决,遵循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绝不能搞单位保护主义,否则学术空气难以净化。
3.国家和上级部门以及社会舆论也要对高校加强监督,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使制度能够在学风建设真正起到约束规范、惩治监督、警示教育作用。
(二)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机制
1.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要对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进行专门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研究方法知识培训教育,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课程的必修内容。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提高教师的道德自律水平、增强自律意识,自觉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术规范,掌握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自觉遵守学术规范,防患于未然 。
2.发挥榜样示范激励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使教师在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修身正己、自我约束,敬畏学术、尊重劳动、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
3.让教师参与制度的制订。高校在制订学术规范制度和评聘考核制度时要充分发扬民主,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就制度草案进行深入讨论,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制度的修订。这样,既能广泛听取教师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使相关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又能对教师进行宣传与教育。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健全学术评价体制
评价是指挥棒,是风向标。高校的科研考核和学术评价管理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学术研究目的、学术研究积极性和学术态度,而且已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有正确导向的科研考核和学术评价体系,形成一套以质量为导向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过度量化,科研绩效在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中比重过大,容易导致教师在学术研究上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和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评的重要内容,倡导质量第一和学术创新,反对粗制滥造,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有利于创新、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评价体系,营造潜心治学的环境,坚决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杜绝学术泡沫化、学术庸俗化。
(四)建立健全规范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行为的法律体系
在市场经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学术成果也会变成商品,学术研究可能沦落为商业行为。论文和专著出版机构要严把学术论文发表关和学术专著出版关,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筑起防火墙、严防劣质品、赝品、复制品面世。
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应对期刊和出版社管理进行立法,并依法对各类期刊主办单位和出版社加强监督和管理,对抛弃学术道德,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把学术成果当做商品买卖的行为进行治理和打击,对违规期刊和出版社坚决进行清理整顿。净化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市场,不给学术不端行为以可趁之机、钻营之缝隙,清除学术不端行为的助燃剂。
[1]龚白生,顾亨怡.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学习水平[J].资料通讯,2007,(11).
[2]韩延明.尊重知识产权 树立学术诚信——重温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杨光.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15.
[4]佚名.学术不端十大行为[N].中国青年报,200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