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教师专业性向发展
2012-08-15聂晓轩黄宇晨
聂晓轩,孙 丽,黄宇晨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江西 高安 330800)
科学发展观是按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去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它是对形形色色的非科学发展观的彻底否定,充分体现了当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补共生就没有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促进教师专业性向的发展和完善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专业性向是指个体适合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格特征和能力倾向。“性向”英文即aptitude,意思是能力倾向、天资、个性、爱好等,“性向”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通常指个体适合某种职业或某种活动的特殊的潜在的能力。如果个体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性向,他从事该种职业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教师专业性向是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教师成功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换言之,即教师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专业性向往往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性向,就算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技巧,乃至崇高的职业理想,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突破这个瓶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以科学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性向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2]人们往往注重科学的功利、科学的实用,以及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享受,却常常忽视科学精神对于人类灵魂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 15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竞争精神、实践精神、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科学精神的积极因子,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教师良好专业性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
求实精神,要求人们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在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要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批判精神,要求人们坚持真理,勇于质疑传统、质疑书本、质疑权威,敢于向其挑战。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荀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我们也许已经忘了儒家的三位大师二千多年前就有这样进步的理念,其实,东西方的科学精神是一致,同样是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今天,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其校训就是“与柏拉图为友,与苏格拉底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2.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
竞争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探索的世界,是一个奥妙无穷的未知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展开自己独到的研究工作,以早出成果、早日解决科学难题为荣。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竞争精神,努力拼搏奋斗,争取好成绩,但不应伤害和忌妒同学,应提倡你追我赶、平等竞争。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往往必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人们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这就是现代科学提倡协作精神的原因。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协作精神,鼓励小组学习,鼓励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力求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3.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自由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以开放的胸怀了解和包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切成果、一切动态,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要有开放精神,了解和包容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早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强调“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4]。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富有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我们应当把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摆在教师专业性向的首位。
二、以人文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性向的发展
钟启泉教授有一个观点,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而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的过程。”[5]这个观点和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是一致的,总书记强调:“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6]他们都突出了人文精神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应当成为教师专业性向发展的自觉追求。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它打破了上帝至上、君主至上对人类的束缚,珍重芸芸众生的价值,给每一个人平等、自由与尊严。“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7]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关注学生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力求做到“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亲历亲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8],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个人价值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0]重视自我的价值,重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育己”应先于“育人”。教师只有很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才可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仅仅是教师的义务,并且是教师不可剥夺的权利。
3.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其本质是共同发展。和谐发展遵循社会法则的共生原理,其发展途径是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互利互惠。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个人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11]可见,杰出人才往往首先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开阔的视野,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6]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7-08/31/content_733340.html
[7][11]温家宝.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EB/OL].
http://news.163.com/10/0831/13/6FDTVMAK000146BC.html
[8]辛继湘.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A].余文森.解读教与学的意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