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傲慢”与“偏见”
2012-08-15傅颖
傅 颖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一、新闻修辞与劝服
新闻报道修辞的根本是劝服,新闻报道修辞的目标是唯一的,就是为了追求劝服性的修辞效果。新闻报道是一种劝服性语篇,第一需要受众认同其提供的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进而认同记者和媒体在报道中的观点、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
劝服与修辞一直以来都密切相关,修辞被认为是一种劝服的艺术。
给听众/读者/观众施加某种影响是修辞的关键所在。很多关于修辞的定义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关于修辞的经典定义里(the faculty of discovering all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 in any given situation)(Rhetoric 25-26),修辞给受众可能带来的影响似乎被限定为“劝说”(persuasion)。在古希腊语里,persuasion一词源于动词 “to believe”,如此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定义可以做更广泛的理解,既可以涵盖力图劝说受众接受某种政治观点,进而采取某种政治行动的政论性质的(argumentative)文体,也可以涵盖向受众传递某种知识或传达某种情感的解说性(expository)、描述性(descriptive)或抒情性(expressive)文体。关于修辞的目的,18世纪著名修辞学家 George Campbell(1963)总结的好,那就是“启迪思维,愉悦想象,感动激情,影响决断”(to enlighten the understanding,to please the imagination,to move the passions,or to influence the will)。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各种修辞策略(strategy)必不可少。一个修辞者(演说者,报道者,导演等等)所企盼的便是以最合适的方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并以最得体的方式和风格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期“赢得”受众(Corbett 1990:5)。
二、新闻修辞的三种劝服模式
(一)理性诉诸
“理性诉诸”是新闻报道修辞功能第一个层面的实现,其劝说模式可归结为逻辑诉诸(logos)。理性诉诸的出发点是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有能力、也主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在新闻报道中,理性诉诸主要依靠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经典形式是三段论式思维,而归纳推理则主要体现为有代表性的例子的使用。
(二)情感诉诸
情感诉求作为一种基于情感的劝说形式非常有效。当演讲者唤起听众的情感和同情时,就很容易让听众接受某个观点、命题甚至引发某种最终行动。尽管新闻听众天生就是理性的,但同时他们也是感性的人,而且激情或情感使意志动摇的可能性远比通过推理的方式要容易得多。新闻听众经常受某种情感的触动而被说服接受新闻所告知的信息。基于劝说这一目的,新闻语篇的修辞一定要探寻可以触及情感的方式。
(三)人品诉诸
新闻报道修辞功能的第三个层面的劝说模式就是“人格诉诸”(ethos)。人品诉诸的作用,在劝说性语篇中,是极其巨大的。修辞者的人品又被称为“隐形说客”(hidden persuader)(Cobertt 86)。新闻报道中的人品诉诸一般通过两条途径,其一是通过正在进行的修辞行为(新闻报道,记者采访等)建立起修辞者的正面形象,让受众相信修辞者是一个富于智慧、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其二是在本次修辞行为之前,通过既往的经历(可以使以往的修辞行为,也可以是其他行为)建立起修辞者的正面形象。古罗马的修辞家昆提利安对这一点做了很到位的概括:“For he who would have all men trust his judgment as to what is expedient and honourable,should possess and be regarded as possessing genuine wisdom and excellence of character”(Institutio Oratoria 13).
三、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
伯克以其戏剧观研究语言。戏剧观发现隐藏于象征行为之中的动机,伯克发展了戏剧主义的分析方法,围绕五个要素展开,他将其称作为戏剧五位一体(pentad)。这五个要素是“行为”(act)、“执行者”(agent)、“方法”(agency)、“场景”(scene)和“目的”(Purpose)。它们用于揭示象征行为的结构和功能。伯克解释了他选择这五个术语的理据,“在解释动机时你必须有一些词来命名行为,即发生了什么事,另外一些词能命名场景,即行为发生的背景,还有一些词能指明什么人或什么类型的人实施了这一行为,他运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以及行为的目的”(1969)。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类似于新闻报道中的“谁”(who),“何时”(when),“何处”(Where),“为何”(why)与“怎样”(how)五要素。伯克认为,对某一事件进行完整描述所涉及的五要素都“同体”,因为他们都分享同一修辞行为,换言之,他们是同一修辞行为的几个方面。戏剧性五要素如人的手指:像五个手指各自分离但同时又彼此联系并在手掌中融为一体一样,戏剧性巫妖速彼此独立但又在“事件”中统一于一体;它们彼此相关,因为其中一个元素蕴含着其他元素。
四、对“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一文的戏剧主义解构分析
7月28 日,伦敦奥运会开赛第1天,年仅16岁的中国姑娘叶诗文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女子400米混合泳比赛中,她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金牌。可是比赛结束没过几分钟,当现场的欢呼声还没有平息的时候,质疑声就开始扑面而来。BBC主持人克莱尔在现场目睹叶诗文比赛结束后,转向现场评论嘉宾、前英国游泳名将马克・福斯特说出了上述质疑。紧接着,美国游泳教练约翰・伦纳德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这一不可置信的纪录一定是兴奋剂导致的结果。”紧接着,英国颇具学术权威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的文章,署名尤恩・卡拉韦,文章认为叶诗文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文章作者提倡建立成绩档案,加强对成绩优秀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查。英国《自然》杂志质疑叶诗文的结论缺乏显然是不科学、过于主观,并且“没有事实依据”。从伯克的戏剧主义观来看,每则新闻对每一个事件选择的报道角度必然源于其修辞动机。现在我们对《自然》杂志的这篇报道进行戏剧主义结构,揭示这篇报道是否公正,并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修辞动机。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概括和提炼。从标题“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可以看出,标题已经开始从在奥运会上有卓越表现的选手开始制造联想,有影射叶诗文之嫌。以标题奠定语篇基调之后,该新闻报道通过选材向读者呈现整个事件。根据戏剧五要素分析法操作流程,我们先来寻找报道中所述修辞行为的五个戏剧要素。该修辞行为的戏剧五要素分别是动作者:中国游泳选手叶诗文;动作:“异常”表现,夺得 400米和 2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并且叶诗文400米混合泳成绩较她自己一年前一次重大比赛提高7秒,在比赛最后50米的速度超过男子400米混合泳金牌得主、美国选手瑞恩・罗克特创造的该项目历史第二快成绩。手段: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场景,2012年伦敦奥运会。目的:夺金。
上述新闻语篇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叶诗文表现的“不可思议”性放大,首先尤恩・卡拉韦指出叶诗文400米混合泳成绩较她自己一年前一次重大比赛提高7秒,其次,尤恩・卡拉韦说叶诗文在比赛最后50米的速度超过男子400米混合泳金牌得主、美国选手瑞恩・罗克特创造的该项目历史第二快成绩。从这两个描述的隐含逻辑来看,作者似乎企图告诉读者这样的信息:叶诗文这次夺冠表现“出人意料”“违背常理”,有很大可能是利用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比赛成绩。其报道的目的性质可见一斑。在报道中,作者淡化了叶诗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扭曲了部分事实。其一,针对尤恩・卡拉韦说叶诗文 400米混合泳成绩较她自己一年前一次重大比赛提高7秒的说法,在伦敦奥运会决赛中,叶诗文的成绩比她过去的最好成绩其实是提高5秒而非7秒。从主观能动性方面分析,对于叶诗文这样年龄的杰出运动员来说,随着他们身体长高变壮,如此成绩提高是在期待之中的。比如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伊恩・索普,1988年汉城奥运会金牌得主、英国游泳运动员阿德利安・穆尔豪斯都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是只有中国选手被质疑,可见这位新闻报道者是戴着有色眼镜,提出了有失偏颇的观点。在这里,我们来考察该报道中的“术语屏”和“同一”修辞策略的使用。
在上述报道中,报道者将手段因素建构成叶诗文夺金这个修辞行为的主导因素。换言之,该报道者猜疑中国选手的夺金能力,并报道“叶诗文400米混合泳成绩较她自己一年前一次重大比赛提高7秒”,得出叶诗文表现“异常”的结论。并且采用了来自不合适的数据比较,“典型的为了目的而选取数据”,;此外,“即便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不是科学的态度。这些手段因素占主导地位所导出的结论,也是报道者采用片面的术语屏所导出的。显然,劝说读者接受叶诗文可能服用兴奋剂的结论是报道者的动机所在。
正如伯克所说,“任何一个术语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偏离”该报道者对那些术语的选择界定了戏剧五要素的性质,凸显了手段因素的主导性,将读者的目光吸引到了他所构建的世界之中,同时也导致了对现实的偏离,误导了读者。
新闻英语语篇具有修辞性,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时具有很强的劝说功能。为了达到劝说的目的,新闻语篇经常使用三种劝说模式—逻辑诉求、情感诉求以及伦理诉求。通过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对新闻语篇劝说性的理解,有利于我们理解新闻语篇如何运用修辞策略来传递新闻信息和新闻价值以及如何让读者信服;同时也让我们辩证的看待新闻报道,成为一个“有策略”的语篇阅读者。
[1]Aristotle.Rhetoric.Tran.Rhys Roberts.New York: Modern Library,1954.Print.
[2]Burke,K.A Grammar of Motives.Univ of California Pr,1969.Print.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s on Life,Literature,and Method.Univ of California Pr on Demand,1966.Print.“A Rhetoric of Motives.1950.”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69)Print.
[3]Campbell,G.,and L.F.Bitzer.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Southern Illinois Univ Pr,1988.Print.
[4]Perelman,C.,W.Kluback,and C.C.Arnold.The Realm of Rhetoric.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2.Print.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欧阳明.深度报道与写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