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隐喻认知探究

2012-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阿甘正传阿甘隐喻

牛 艳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44)

隐喻是语言和思想的千古之谜。隐喻起先属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学逐渐从“论辩”和“创作”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研究“风格”的学科,也就是研究“辞格”的学科。[1]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提出,隐喻表面上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本质上却是概念的,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手段。《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一直备受推崇,英语学习者更应该仔细体会其语言的丰富内涵,积极联想整个相关事件和所处语境,主动建立起隐喻认知和隐喻思维。

一、“隐喻”概述

隐喻涉及两个概念的对比,一个概念识解另一概念。前者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后者相对不熟悉或相对较难把握。基于人们的经验,在一定思维认识过程中,这两个概念相互碰撞、融合,就形成了某种观点、态度,并为采取一定的行动提供了可能性。隐喻被描述为目标域和源域,目标域是隐喻所描述的经验,源域是人们用来描述经验的方法。

例如:You are wasting my time.

此句就是基于把时间视为金钱的隐喻,人们把目标域“时间”这个概念用源域“金钱”来识解,用具体经验来描述抽象经验。日常生活中,本用来描述金钱方面的词汇都可以用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的简单表达式为:“X是Y”,X为目标域,Y为源域。隐喻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莱可夫和约翰逊把上述隐喻称之为结构隐喻,除结构隐喻外,还有一种所谓的“方位隐喻”,即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等表述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种概念。方位隐喻基于人类身体和文化的经验。[2]

例如:根据Happy is up(幸福等于向上)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就可以说成是“I’m feeling up.”(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其次,“down”在下句中就表示下降,“The unemployment rate came down.”(失业率下降。)。

隐喻与其说是一种修辞方式,不如说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途径,生活中的隐喻随处可见,随着影视等媒体的日新月异,语言中的隐喻更是家喻户晓,比如忽悠、不差钱、万人迷等等。电影中带有隐喻的台词,亦是大众语境下的产物。研究隐喻在具体文本中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渐渐形成隐喻思维,勇于突破创新,开创新局面。

二、电影《阿甘正传》不同凡响

电影《阿甘正传》一直备受影迷推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曾于1995年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美国国会图书馆也于近日公布,由于“文化、历史和艺术上的重要价值”,他们将归档保存25 部影片,《阿甘正传》、《小鹿斑比》、《沉默的羔羊》、《杀手悲歌》等榜上有名。这些入选的作品都是能够代表美国文化的作品,一旦入选将得到妥善而有效的保管。

这部艰苦励志的影片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阿甘如何凭借纯真、善良、守信、执着等美德跑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跑过了同学的追打,跑过了大学的球场,跑过了残酷的越南战争,跑过了中国和美国,跑过了和珍妮的幸福之路……一部电影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发人深思,关键在其艺术价值,其中语言是重要手段。美国的《时代》周刊记者则这样描绘美国公众看这部影片后的情景:男女老幼怀着真诚的感伤涌出电影院。孩子们似乎在想问题,成年人在沉思,成双成对的人则互相紧紧握住对方的手。阿甘人生的戏剧性,贯穿影片的美国历史事件,都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产生了极大的效应。

三、《阿甘正传》中关于“隐喻”的认知性分析

每部艺术作品都为人们提供了大的隐喻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隐喻背景场的暗示,它无时无刻都在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回想,重新回到影视作品所处的历史年代,回到各个角色凡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索、去展示内心深处隐藏的、最深的感触。电影《阿甘正传》的人物话语充满了神秘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却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选择电影中主要的隐喻性文字作简要分析:

1.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哪一块。

此句中,显然人们把抽象的概念“生活”看成是有形的、具体的物质“巧克力”。每一块巧克力都有着不一样的包装、颜色、形状、和口味,由此人们联想起了形形色色、变化万千的社会。这种形象的隐喻一下子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感慨人生的复杂与无常。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一样——反战,吸毒,性解放,嘻皮士,黑人民权斗争,妇女解放运动,水门事件。人类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发生着变化,人们总要经历着不同境况的变迁。由此可见,无处不在的隐喻,往往能够形象地用另一领域的经验来描述某一领域的特点,从而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诸如古汉语中:(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剑虽利,不砺不断;才虽美,不学不高。在这种简单类推和隐喻的指引下,听者不知不觉中就自然接受了说话者的说理。

阿甘母亲在弥留之际告诉阿甘的人生真谛,使他受用一生。遗言虽说简单易懂,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象征意义。生存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们内心里充满了困惑和焦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使得没有人能未卜先知:珍妮的好梦难圆,歌坛巨星“猫王”的病逝,列侬的被杀,肯尼迪的遇刺,尼克松“水门事件”的败露。弱智的阿甘却用最简单的哲学赢得了美丽人生,单纯而又执着的阿甘始终以“顺其自然”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变化。“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 like on a breeze.But I think maybe both.Be both is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阿甘积极地接受了命运无常,并执着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一次次的偶然境遇,都绽开了绚丽的花朵,阿甘成为了一个幸运儿,成为了一个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成功人士。

2.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I a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从那天开始我们经常在一起,珍妮和我形影不离。

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相似概念构建起来的。显然,我们把珍妮和阿甘之间的关系视为豌豆和胡萝卜丁的关系。这里的peas and carrots 蕴含了他们总是形影不离。当然要充分的理解这句话中的隐喻需要对国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文学隐喻往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有的更是各自文化的特有产物,如特洛伊木马、潘多拉盒等。如果没有通过由此及彼、语义关联的联想思维,只是单纯从字面理解,是无法准确把握其含义的。在美国,豌豆和胡萝卜丁总是作为点缀一起出现在一道佳肴中,不可分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peas and carrots又蕴含了珍妮和阿甘的截然不同。豌豆和胡萝卜丁在形状和颜色上的差异清晰可见:一个圆形,一个方形;一个绿色,一个红色。这无疑暗示着迥异的阿甘和珍妮之间的幸福应该是短暂的、充满遗憾的。隐喻发掘了貌似无显著联系的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表达了人们观察事物后的心得和体会。而英语学习者作为隐喻语言的受喻者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世界知识、人生经验,发挥想象力、感悟力和判断力,对隐喻进行认知解构。

3.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

它让我如鱼得水。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必然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like a duck in water 和汉语中的“如鱼得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指做起事情来轻而易举。然而,不熟知英语习语的中国人又怎能把duck soup和 a piece of cake 联系在一起呢?或许,把duck soup 视为美味的鸭血粉丝汤的也大有人在。基于中西方有相似的文化起源或认知基础,部分隐喻的喻体与喻义都十分接近,融合了相一致的文化共性;但是,隐喻既然是文化的反映。喻体相同,喻义迥异也是屡见不鲜。文化使得有关鸭子的隐喻在汉语中和英语中相互重合、相互补充。例如:①“丑小鸭”和“an ugly duckling”都是指原先没有出息而日后出人头地的人。②“鸭蛋”和“duck’s egg”都是指零蛋,零分。又例如:Thanks to the lack of market research,the project was a dead duck right from the start.(由于缺少市场调查,这个项目注定要失败。)此句中的“dead duck”是指没有任何希望的事物。在汉语中则有“死鸭子嘴硬”的歇后语,指明明是自己错了,死也不承认。

诸如此类的成语、歇后语、俚语都存在着典型的隐喻,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扩张力和创造力。习语是对一个民族历史地理、生活习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反映。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习语的映射也就不同。比如:英语中“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表面翻译为“敲钉子敲在钉头上”,实则比喻为“说到点子上,正中要害”。汉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则是一针见血。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忽略了习语的习得;同时也缺乏文化词源的导入和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今,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充分调动积极性,运用已有知识,深入分析、研究习语的文化理据,自主寻求获取文化典故的有效途径。语言不再是单一的词汇、枯燥的语法;而是充满故事、富于活力的载体。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不应停留在对词汇在课文中含义的讲解以及相关的简单词义扩展,而应该重视其隐喻意义的把握,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结束语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是由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导演对原本充满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进行再创造,发掘了新的主题,使其整体风格更趋近于人生哲理的讲述。电影保留了原作的“励志”题材,却缩小了讽刺效果,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单单是语言的幽默、诙谐,故事情节的荒诞、离奇,而是更多的思索隐喻和象征带来的深刻意蕴。影片借用羽毛、巧克力和历史事件等为我们设置了隐喻背景场,一种象形之外的抽象统领着人们精神想象的疆域。在捉摸不定、荒诞不经的人生中,阿甘激励着每一个人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在语形的层面,隐喻是被构造的; 在语义的层面,隐喻是被转化的;在语用的层面,隐喻是被选择的。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每个文本特定的语境构建,不同的风俗习惯,迥异的生活经验使得隐喻变化多端,耐人寻味。作为认知思维的特殊方式,隐喻必定会开创英语教学的新局面,并对其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指导。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赵宁宇.世界电影精品读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计超.从认知角度分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隐喻[J].安徽文学,2011.

[5]钟新.《阿甘正传》等影像资料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保护名录[N].中国文化报,2012-1-4.

猜你喜欢

阿甘正传阿甘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阿甘正传》读后感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活的隐喻》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藏在心底的自责
真人版阿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