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2012-08-15赵春霞眭国荣
赵春霞,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一个懂得感恩的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一个懂得感恩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感恩是人类共有的积极人格特质,具有跨历史性和文化普遍性。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的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素质教育[2]。
大学生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要在认知基础上,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3]。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感恩的心境,在其内心的价值冲突中反思感恩的意义与价值,体味感恩带来的幸福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深远
1.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巴特利特等研究表明感恩者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麦卡洛等人研究发现更多帮助、支持、宽恕和同情他人;兰伯特、克拉克等人的研究发现感恩还利于促进伙伴关系。个体在受到别人恩惠后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情感会促使个体产生利他行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教会大学生与家长、师长、同学友好相处,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感恩教育有利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幸福指数
有研究表明,感恩与幸福感两者显著正相关,而且感恩与幸福感存在因果关系,增加感恩可增进个体幸福感[4]。感恩为幸福之首,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欣赏自己、悦纳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生活目标,善于谅解他人,关心他人,并享受其中的点点滴滴,从而体验到幸福的快乐。
4.感恩教育能增进身心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心怀感恩的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锻炼,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更稳定的心率,同时有较低的抑郁和负性情绪[5]。懂得感恩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用美好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生活中就增加了快乐,从而优化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增加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三、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穷尽所有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由于溺爱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少数同学进入大学校园后离开了家人的管教和约束,新的环境下缺乏人生的理想信念,宿舍内三五成群沉迷网络,追求时尚,享受名牌,花钱大手大脚,不体谅父母,原本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情,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付出的单向行为。另外,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普遍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不当,不善待长辈的家长很难要求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家长对待老人的态度、不良的习惯和平时的待人接物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以正面的、积极的态度教育影响孩子。
2.学校教育
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校普遍重视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感恩教育内容狭窄,目前高校多注重灌输原理,未能结合生活实际来阐述当前社会所需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内容,忽视了大学生的责任教育;(2)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易被学生接受,高校偏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生活化和实践化;(3)高校校园里未能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少学生存在功利心理,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不断探索感恩教育的新方法。(4)老师在课堂上多讲授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书本上也是用崇高的思想来要求学生的意识形态,所以大学生对那些遥远又抽象的热爱感到迷茫和困惑。与此同时,我们很少看到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珍爱自然的字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亲情、友情的教育,夯实感恩教育的基础地位。
3.社会教育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心理层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西方文化和宗教文化已进入大学生的视线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和个人角色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要求过高,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其次,一些网站和影视作品存在着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文化部门要监管网络和影视作品的宣传内容,多出文化精品,使青少年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心怀感恩之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积极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施恩不图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引导大学生从幸福感入手,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去理解别人,将感恩内化为一种充满爱意的活动,让生活充满快乐幸福。感恩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含辛茹苦的抚养和教育我们,一直鼓励和默默支持我们,是父母无私的爱包容接纳了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过程;感恩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安定团结的成长环境,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感恩自然界为我们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环境,让我们尽情享受春华秋实;感恩师长,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关怀和培养,他们教授给我们知识,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感恩朋友,我们一起开心、一起难过、一起面对困难共度难关,与朋友心灵互惠、手拉手走向新的起点。
2.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平台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他们为人处世态度都会给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体味生活,一方面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利于养成爱父母、尊重他人劳动、勤劳勤俭的品德。为人父母要以身示范,在平时待人接物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行和习惯,使孩子懂礼貌、识大体、与人和谐相处,自觉树立责任意识、感恩意识。
育人是学校的最高任务,而高校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全体教师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教育影响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师长的关爱。(2)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3)教育过程中要克服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而忽略健全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做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
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发觉大学生感恩典型,宣传楷模的感恩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氛围。
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形成一张感恩教育网,使大学生想他人之所想,及他人之所及,并将感恩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3.努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理论,它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在实践中体验。开展体验式教育,在校大学生要多与父母交流,与妈妈拉拉家常,与爸爸谈谈学校的学习情况,让父母放心,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让他们体会到浓浓的关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儿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让学生体味不同时代感恩意识的表达形式,用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文化来熏陶学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和孤儿,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名言警句展示会、我心中的感恩故事等,利用特定的节日开展感恩交流活动,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给自己的父母亲写一封家书,包括自己最想对父母亲讲的话、对往事的回忆以及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父母亲的生日当天要道上自己的祝福,自己生日当天要给家长打电话或者写一封信,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感恩无时无处不在,感受到回报社会的乐趣,从而感激生活中拥有的一切,自觉参与到感恩实践活动中去,并将感恩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4.感恩教育纳入学校评价体系,注重评估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纳入到“两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理论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个可以考核的指标,纳入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工部门应定期检查大学生日常感恩教育的成果,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确保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深入学生之心,让感恩之情扎根校园。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和事值得去感恩。感恩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人人展现善良的自我,向对方传递爱心,从而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变得格外美好,社会将更加和谐。
[1]胡红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2005,(5).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张天民.感恩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的必修课[J].成人教育,2010,(4).
[4]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