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研究
2012-08-15万毅
万 毅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其本义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随着生态学的迅速发展,生态学早已突破了“科学”的范畴,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综合的生态系统发展观。生态系统发展观超越了纯粹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其运用生态学整体观点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把生态学作为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即生态方法。生态系统发展观促使人们将生态学与系统论、生态学与政治学、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探讨。生态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生态学自身同其他学科不断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单一的自然科学向社会人文科学交叉和渗透的发展过程,因此对生态系统发展观的研究为进一步扩展研究的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理论要求人们在研究事物时要先了解和认知生态系统对于其中心或主体的生态功能是否合理和良好,以此来寻求自身与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平衡。本文就试图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贫困生助学系统工作。
高校的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是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及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总和,包括国家的政策、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的支援与贫困生本人的自强、社会道德信用体系与贫困生的道德诚信、贫困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等内容。构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态发展体系,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构建和谐校园这一永恒主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通过对省内若干高校的贫困生调查后发现,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压力较大
有一些贫困学生无法正确地处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身体和心理的需求旺盛,尤其是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贫困学生有着来自经济弱势家庭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内心十分敏感,自尊与自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既不敢面对现实,又缺乏自强独立的精神。这就造成各种负面性情绪,如自卑、偏激、精神空虚、抑郁、悲观甚至仇视等心理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
2.学习情况不理想
在调查中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五年前也曾对贫困生做过调查,当时他们学习情况是良好以上,绝大多数都能获得奖学金,但近几年来不少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有越来越差的趋势,甚至是多门功课不及格,部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出现滑坡。贫困生总体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心理压力大,没法集中精力学习;二是不少贫困生将较多的时间减少,使他们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生计上;三是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综合素质不及城市学生,进入高校后,许多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一些农村学生难以与城市学生比拼。贫困学生有各种追求无可厚非,但作为学生,学习仍是第一位的。学习成绩好对贫困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也是获得社会资助的先决条件。
3.缺乏社会责任心
部分贫困生确实存在着向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这要那”的思想和行为,却不履行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不践行服务社会和回报社会,缺少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心。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拖欠甚至是呆账死账时有发生,银行和学校为追讨还贷也是磨破嘴皮,跑断了腿,往往找不到这些学生,好像在地球上蒸发了一样,即便是找到了也是到期赖着不还。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不愿或很少从事义务性的社会服务工作,负面新闻时有出现,社会对此也有很大的看法。
二、现行助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对影响贫困学生资助的相关要素进行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在助学工作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助学体系还不够完善,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重物质、轻精神”
现以“奖、贷、补、减、勤”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的助学体系只是一种暂缓贫困生升学发展经济阻塞的手段。很多高校的做法几乎都是只从经济入手,定期下了一场及时雨,发了一些补贴给贫困生,就此简单了事。这样的助学体系只是从物质暂缓了贫困生的贫困,而忽视了从精神文化上正确引导他们,当前的助学体系未能体现“精神救助、物质支持”的实质。
2.“重个别、轻普及”
在助学分配中,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奖学金占了较大比重,贷、补、减、勤只起到辅助作用。奖学金是为优秀学生设立的,毕竟覆盖面窄,得益学生较少。奖学金竞争相当激烈,大部分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等贫困地区,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经济和心理压力等原因,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逐年提高奖学金比例的发放并没能很好地起到援助贫困生的作用。
总之,由于高校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中各因素出现了一定的失衡性,就造成在助学工作中突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发展,如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停滞不前的状态;社会和热心人士资助力度有削弱的趋势;贫困生心理障碍数量明显增多。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现行的助学体系,就必须按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来构建新型的资助高校贫困生的生态发展系统。
三、依照生态系统发展观,构建高校新型的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
构建新型的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首先要立足于传统助学工作,并在传统助学工作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扩大和挖掘传统助学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再者也要对传统助学工作按新的发展观念和理论进行重新认识,修正和创新传统助学工作中做得不太到位或不适合新时代助学要求的情况,使新的助学体系中各助学因素能动态平衡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趋势。
1.贫困生“心理脱贫”、人格健全是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的基石
传统的助学工作往往忽视或不注重这方面的“救助”,即便有所谓的重视,也是“雷声大雨点儿小”。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提醒我们,在帮助贫困大学生生活上脱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首先,贫困生本身要,建立自信。贫困大学生要摆脱自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贫困,正视现实。要认识到家庭的经济困难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贫困不是缺陷,更不是耻辱。贫困是暂时的,只要发扬坚忍、勤奋、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精神,贫困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和改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贫困是一种考验、一笔财富,更是发奋图强走向成功的一种动力。其次,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如果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说教上,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善于观察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个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要挖掘出他们身上最强的一面,及时给予肯定和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切切实实产生对生活、学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重新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再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初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对贫困大学生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工作原则。做到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等待求询与主动约请相结合、引导发展与消除症状相结合,特别要加强与有心理疾病的贫困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与及时干预。如果贫困大学生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就失去了实质的意义,建设新型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就成为一句空话。
2.采取有效办法,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是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的内源力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村地区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全面的素质教育,以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个性缺乏充分发挥,造成学生能力性对低下,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就显得不适合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平时又要参加有偿的社会服务来解决自己的部分生计,在学习方面没有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学习上与其他学生存在落差,成绩不太理想。学校在这方面要认真研究,抓好后进生的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可借鉴国内外经验,成立互助学习中心,让每一位贫困学生在学习上有需要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得到实时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还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校园里奉献互助的文化,改进后进贫困生的学习方法,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增强后进生的交际能力和改善部分后进生的封闭心理。
3.大力拓展社会助学渠道是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的外源力
(1)设立企事业奖学金。当前,我国有些社会团体、企业法人已开始参与支持高校的助学事业。如广东某一高校2004年就有来自香港的50 多家企业集团设立的企业奖学金,这对该校的助困工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不过,企业团体参与助学事业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从高校和社会一体化的角度来宣传与动员更多的企业,并作为校企联合的一种新形式,使广大企业人士感到参与高校奖助学事业本身既是一种目的、一种形象,同时也是加强社会与高校、经济与科技之间交流与协作的途径和手段,其实质是互利的。在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中,除学生本人和国家之外,还包括社会上的所有用人单位,用人越多的单位受益也就越大。因此,那些用人单位参与助学事业也有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调动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可根据其所尽义务的大小,享受与之相应的权利。比如这些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性地对某些学生进行资助,如果本单位是经营性的,可以资助其专业与之相关的学生,并有权要求受其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到该单位工作。又如受资助的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可与企事业单位达成协议、签订服务年限,在其毕业后到该单位服务直至所签订的服务年限为止,等等。
(2)广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教育。在目前投资低迷的情况下,教育是一种收益率较高、风险性较低的投资,投资教育既修养了自己的德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成了国家之栋梁,可谓“为国为己”,那么,投资教育便是一种最明智的投资。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如果我们不懂得好好地珍惜,就只能听任这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白白流逝。由于这些闲散资金不是企业单位的资金,它们就像一盘散沙分布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要集中起这笔分散的资金,就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这种机构的性质与银行相当。但它专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以借贷的形式将资金投向教育部门等。而要吸引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投向教育,国家也可尝试着通过发行教育债券来达到此目的。因为债券本身是一种利息高于银行的储备方式,具有很大的集资市场。除用高利息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外,我们还可以正面像人民群众进行大力宣传投资教育的伟大意义。有关部门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报道投资教育的重要性,介绍投资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使人们真正了解教育投资,从而自觉自愿支持投资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可以说,以国家为主题,有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个人共同承担发展教育事业不仅是我国助学制度的首要课题,也是发展我国助学事业的根本方向。
(3)发行教育彩票。彩票是筹集资金、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教育彩票则是要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来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彩票是完善“多渠道”融资的重要内容。它的发行对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其所募集的资金除大部分用来投资教学、科研方面外,还可以划一部分作为贷款风险基金的补充。事实证明,发行教育彩票在我国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因为经过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成功发行后,我国已具备了发行教育彩票的条件、经验,购买彩票的大多是城镇人群,这就可以把城镇中部分闲散资金通过彩票形式聚集起来,用于投资教育,于国于民于校都有利。况且,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涉及每个家庭和社会成员的事业,相对于其他彩票来说,教育彩票对公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信度。发行教育彩票不但有利于开拓融资渠道,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而且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对公益性事业的关爱之心,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使高校有更加充裕的资金去资助有真正需要的贫困大学。
4.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的强力支柱
近年来,大学生学费上升较快,多数专业收费已达5000 多元,个别专业高达上万元,单靠传统的资助方式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原有的奖学金已满足不了现有贫困生的要求,国家助学贷款适时的推出,正好能比较彻底地解决贫困生学费这一老大难问题。
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学生毕业流动性大等情况,一些金融部门担心信贷风险,觉得贷款金融小、手续繁琐,因此对贷款工作积极性不高;又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国家助学贷款还不能得到全面实施,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尽快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更要意识到助学贷款数额虽小,但意义重大。银行必须明确认识,转变作风,主动服务,热心帮助,尽快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到实处。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诚信做人是应该具备的时代品格。待人诚恳,履约不爽,这是对人诚信;言出必行,一丝不苟,这是对事诚信。当代大学生只有健全人格和提高个人信誉才能够赢得社会的信任,国家助学贷款才能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5.重新开始免收学费是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发展的新方向
从广义上说,通过救助贫困生,提高文化素质,努力创设“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无疑符合政府积极扶贫治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贫困大学生采用直接资助、财政埋单的办法,发挥政府在救助贫困生中的主导作用,无疑有助于促进新型的生态助学体系的构建。高校非义务教育的观念虽已深入到人们的观念中去,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也为人们所接受,但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目标,同时也为了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国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财政支付转移手段设立少数免收学费的大学,以便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更多的上学机会,这种性质的大学其生源基本上都是贫困学生,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总之,高校贫困生助学生态系统作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枢纽,是高校可持续发展重要环节,是构建和谐校园这一永恒主题的基本保证,将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落实而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1][美]查尔斯·扎斯特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师海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11).
[3]吴跃峰.加强高校贫困生自强自立精神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