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工程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8-15黎杰松

关键词:工程师大学教材

黎杰松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浅析大学工程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黎杰松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我国大学工程师教育在教材、师资、培养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研究国外培养工程师的成功经验之后,提出适合我国大学工程师教育的一些对策。

工程教育;主动学习法;通才教育

一、我国大学工程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过慢

目前,许多大学的教材沿用多年,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造成工程师教育教材陈旧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计划缺乏前瞻性,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对教材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材建设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工程师教育的部分实施者——教师不愿意更新教材,因为一旦更新教材,就需要教师花费时间重新学习新教材。

(二)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扎实的实践知识,动手能力较差;二是许多教师的知识更新慢,思想保守。究其原因,许多工科教师毕业留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经过工程师的训练,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后,更多的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跟不上实际的需要。工程师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三)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有些大学工程师教育几乎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考试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再加上教师的要求比较古板,只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地学习。经过这样的模式“训练”出来的“工程师”与外国的工程师相比,就显得黯然失色,既不能适应国际的需求,更不符合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相关要求。

(四)理论和实际脱轨

我国大学工程师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学校所授知识远远落后于企业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于理想化,和实际偏离过大。教师上课把各方面条件设计得非常完善,没有紧紧围绕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的专业知识过于狭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也慢慢模糊。这种大背景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东西,还需要了解许多相关专业的知识,才可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学生毕业后发现,实际工作要求往往会涉及许多学科,自己的知识面太狭窄,很难完成工作。因此,时代迫切要求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并积极应用于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外大学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高度重视课程更新

在美国,课程和教材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美国大学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围绕基础理论组织参考教材。当前,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每年都有新的东西出现。因此,高校特别注重与企业界建立良好的联系和合作,工业发展动态成为调整教材的主要依据[1]。在德国,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师,他们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新知识、新科目、新专业,保证大学工程师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与最新科技的发展同步。

(二)高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大学,一是经常邀请企业的一些优秀工程师到大学进行讲课;二是积极为教师提供实践技能的培训,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管理机制。如为教师提供带薪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和企业同行联合搞科研,认真进行工程学实践研究等[2]。在德国,针对这一问题,它采取的方法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要求教授至少具有5年的工业经历,积极谋求与企业的合作,并可以在企业度“学术假”。二是从企业里聘请资深专家为名誉教授。德国的大学和企业都非常支持大学从企业界中聘请资深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大学的名誉教授,可以给大学工程师教育带来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大力改革教学模式

英国的教学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教师非常重视传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具体办法是“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也就是说,结合某个实际项目,把学生分配到若干个小组内,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让学生合作完成该项目,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培养能力[3]。

(四)注重教育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行“三明治”式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和工厂实习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业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能力的培训是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各种学习环节中强调要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独立或合作的课题研究中得到提高,这是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4]。在德国,每个学生必须用半年的时间去企业里实习,使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实践能力。德国能够成功地推行学生的实习活动,还得益于德国工业界的积极合作态度。德国工业界非常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因为他们把培养后备工程师当作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美国,大学工程师教育十分注重通才教育,在不打乱原有的工程师教育体系下,很好地与其他相近学科实现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满足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获得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国通过政治、商业和科学三者紧密的结合,练习、专题讨论、讲座、课题工作、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等多种教学形式,对于发展跨专业才能也颇有成效[5]。

三、建议与对策

(一)教材与培养计划要与时俱进

搞好工程师培养,需要不断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选择合适的教材。第一,积极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和最新发展动态,教材内容改革应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保持与时代同步。这项工作可以由学校相关部门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更新,还可以参考国内外一流大学行之有效的经验。第二,关注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是用人单位,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为大学工程师教育提供一个方向,根据其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材。第三,重视毕业生的意见反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也是现在大学所忽略的。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从准工程师变成工程师,他们最有发言权,意见最实际,学校应认真考虑。这也提醒大学应重视和毕业生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听取毕业生的意见。

(二)必须大力加强师资的培养

首先,引进优秀人才。对学术造诣深、学校急需的人才,要以特殊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同时,也可以直接聘用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担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实践知识丰富,这是大学工程师教育所急需的。其次,加强培训。根据教师专业、职称、学历和工龄的不同,分别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方式,使之真正成为既能在课堂上结合实际需要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在工程现场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最后,注重岗位培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学校要定期举办岗位培训班,组织教师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加强教学环节的训练。同时教师应该具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意识,时刻关注专业发展方向。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与时俱进的工程师,才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促使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理念要实现从“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第一,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彻底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和解决由“教”向“学”、由“被动”向“主动”、由“重复过去”向“面向未来”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创新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达到基础要求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研究方向,引导他们到图书馆自由阅读相关书籍,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大学应给学生一个自由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只把握方向便可。大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指导性的导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或电视教学,扩大教学空间,改善学习环境。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为了使大学工程师教育和实际情况不出现偏差,打造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学校要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特别强调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搞毕业设计,提高学生从学习过渡到独立工作的“实战”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甚至可以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在现场进行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工程师。

(五)实施通才教育,进行跨学科学习

现代工程师不仅要通晓自身的专业领域,还要不断关注其他相关的领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多看一些其他专业的书,学校也应鼓励学生进行选修和旁听。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多地涉及其他专业,及时给学生提出相关建议。

另外,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这样,当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不断地学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1]翟曌.美国工程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2,(6).

[2]向乃明.21世纪美国工程教育的前景目标及改革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1997,(4).

[3]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4]丁亚军.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顾建民.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师:德国工程教育改革透视[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2).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ese Engineering Education

LI JIE-so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such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the teachers,the mode of training,theory and practice,students'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we can study the experience of some foreign countries’training engineer.On the basis of this,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hat fit ou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re pointed out.

Engineering education;Active Learning System;General Education

G42

A

1008—4444(2012)02—0155—03

2011-12-01

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比较研究》(2011A880019)成果之一

黎杰松(1984—),男,广西贵港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工程师大学教材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留白”是个大学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大学》
教材精读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材精读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