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纪录片为载体的河南形象的再塑与提升

2012-08-15闫小芬

关键词:河南人河南纪录片

闫小芬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以纪录片为载体的河南形象的再塑与提升

闫小芬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通过纪录片对河南形象的再塑与提升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拍摄,突出河南作为古代历史文化中心的形象特点;注重现代河南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现代河南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及价值追求;用平民化视角对待拍摄对象及观众,吸引或者感动更多的人。

河南形象;历史文化中心;现代河南人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形象与名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价值观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态。所谓地区形象,是指一个区域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区域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对外树立良好地区形象的目的,就是争取世界各国和省外其他地区的公众和媒体对我省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给其他地区留下美好印象,从而对国际与省外舆论产生正面影响;同时,营造良好的关于我省的舆论环境,能为本地积聚全球资源,有利于参与全球化竞争,为地区的发展进步服务。区域形象管理是当代区域宏观管理的新课题,纪录片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通过纪录片再造和提升河南形象,对河南未来的发展,尤其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造与提升河南形象,一方面,要求制作者在题材上突出河南形象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制作者在风格上注重平民化,因为它的主要传播对象是普通大众。

一、在题材上,突出河南作为古代历史文化中心的形象特点

(一)加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拍摄力度

河南省位居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从夏代到清代长达4 000多年的历史中,3 200年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是在河南发生的,中原一直居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迁或者北上,因此,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一个文化大省,是河南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纪录片应该突出河南形象的这个特点。近年来,一些纪录片也反映了这一特点,但需要加大力度。如《千年少林》(上、下)、《佛国儿女》(上、下)、《聚焦龙门石窟》、《甲骨百年》(上、中、下)等,这些纪录片从不同角度探索和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央电视台与河南电视台2007年联合摄制的十集纪录片《河之南》,以纵横交错、起承转合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角度对中原的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审视,为中原大地书写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1]。它借用电视这一功能强大的传播媒介,进行了一次普及性的历史文化教育,让许多平民百姓也有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大地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拍摄出的这些纪录片仅仅展示了冰山的一角,需要大力挖掘。一些历史悠久的县、村镇文化很少被拍摄到。2011年,河南电视台的纪录片室虽然成功拍摄了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但是,只有8座,太少。一些镇由于历史的原因,著名的建筑已经不存在,但是浓郁而富有个性的历史文化传承下来了,这也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去挖掘、记录,因为这样的文化到处都有,它们也最能表现中原人的智慧和胸怀。

(二)拓宽历史文化题材的选择范围

历史文化题材的选择范围,可以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也可以是日常的生活现象。比如,宗教活动、民俗活动、戏剧文化、饮食文化等,需要去全面探索和发现。在饮食方面,一些地方特色饭菜,如洛阳的浆面条、水席、麦仁汤等,它们看上去虽然简朴,但其中隐含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很有必要记录、拍摄下来。《河之南》规模宏大,主要历史事实较为全面,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多为蜻蜓点水。然而,每一点水的背后,都会隐藏一个或者数个历史故事,如众所周知的太昊陵、老子、许慎等历史遗迹、历史人物。

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塑造现代河南人形象

无论历史上的人物是多么伟大,但都只能代表过去,河南人的形象最终还是需要现代人去树立,因此,应该注重现代河南人形象的塑造。

(一)现代河南人形象的展示应该偏重主流群体,树立良好河南形象

将行业普通人、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和经历拍摄成纪录片,对外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到河南人的生活现状和价值观,使他们对河南人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内可以弘扬正气,遏制丑恶,改造落后面貌,提高河南人的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拍摄资源较为紧缺以及河南形象遭到严重歪曲的情况下,要注重主流群体的需求和追求,注重人物美好品质的展示。

近些年来,一些纪录片展示了较好的河南形象,反映了现代河南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生活现状、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葛明主创的《选村官》记录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举过程。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举打破了几十年来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由上级指派的模式,这一革命化的变革冲击着所有农民的神经。村官怎样选?候选人有怎样的心态与行动?农民选民们会公正得到选举权吗?等等,在片中得以一一展示。葛明、王建华摄制的《耸立非洲的井架》记录了在遥远的非洲,来自中国的石油工人——中原油田钻井队的生活、工作全貌。杨璐、葛明、王建华创作的《老人与鹭鸟的故事》以及其他人创作的《瓷痴朱文立》、《聚焦龙门石窟》、《少林弟子东欧行》、《宝天曼纪事》(上、下)、《最后的剧团》(上、下)、《放映人生》、《村官徐德全》、《网络先锋》等作品,记录、展示了河南形象的方方面面。另外,一些典型人物的纪录片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嵩山丰碑》真实地展示了公安局长任长霞的事迹,《钢铁战士——武文斌》以抗震英雄战士武文斌为题材,《常香玉》(上、下)记述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生活故事,等等。

这些纪录片记录了石油工人、武警战士、公安干警、佛家弟子、村官等的生活,有典型人物也有普通群众,展现了河南主流群体的现实生活及其对生存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积极追求,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树立了河南人的正面形象。但是,由于这些纪录片数量少,涉及的范围也不大,许多现实中的变化还没有记录下来,没有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面世。在省外的一些地方,一些负面的传闻仍然在盛行。因此,需要不断努力,大量拍摄反映现代河南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生活、工作的纪录片,让外界及时、全面地了解河南的变化和发展,河南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增强河南的影响力。

(二)在地区形象展示中,选择与之匹配的公众代表人物

就河南形象的认知效果而言,纪录片的内容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片中人物是否代表着一定群体,是保证有效传播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选择主人公时一定要有代表性,既代表这个行业的群体,同时也应该代表河南的形象。

上海世博会期间宣传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广告片,值得研究。在“姚明篇”、“刘翔篇”、“梦想篇”和“世界篇”这四部城市形象广告片中,“姚明篇”和“刘翔篇”这两部主要由名人代言的广告,无论是否有情节,在认知效果上都不理想。虽然两位名星知名度很高,但是,他们是体育明星,与金融行业的匹配度极低,因此,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认知效果是没有帮助的。从另外两篇“梦想篇”与“世界篇”的内容来看,由于植入了国际金融的元素,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认知效果较好。在“梦想篇”中,多次出现“汇丰银行”的标志,国外受众对这类国际性金融机构更加敏感,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广告所传达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认知。在“世界篇”中,将上海与许多国际城市(如巴黎、东京、纽约、伦敦)作对比,很直观地令中国受众把上海与国际知名金融城市联系起来。要提高中国受众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形象认知,这种直白的表现方式效果更佳[2]。

葛明、王建华创作的《太极人生》中的主人公陈正雷,是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人。陈正雷在继承发展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桃李满天下,但其成长的过程也充满着辛酸和坎坷……此片讲述一代太极大师的生活经历,让人感动不已。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助推陈氏太极拳风靡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并且让人很快地认识了中国的河南,河南的温县。因此,将陈正雷作为河南温县的代表无疑是适合的,反之,找一个不会太极拳的名人或者一般的会太极拳的温县人来代表温县或者太极拳,影响力就会削弱很多。

三、以平民化视角对待拍摄对象及观众

平民化视角,是相对于贵族的俯视态度和下人的仰视态度而言的,要求创作者怀着一颗平民心,去平等对待自己所拍摄的对象和所要传播的内容。无论是对历史的探索,还是记录现实中的人和事,都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只有对拍摄对象保持一种平等而自由的态度,纪录片的创作才能得到被记录者和受众的尊重,吸引或者感动更多的人。

目前,一些纪录片尤其是历史纪录片,过于偏重“大气”,解说词空洞无物,主题、观点先行,说教成份过浓,忽略许多受众所关心的细节,尽管艺术性很强,选材也是大家所关注的,但是让人看不下去。这是我国目前纪录片的一个通病,因此,观众不喜欢。而国外的一些纪录片由于注重受众的感受和喜好,反而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2000年以来,世界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即“黄金十年”,不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进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然而,这十年却是中国纪录片发展沉入低谷的十年,同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每年见长[2]。张同道认为,纪录片不要沉湎于喋喋不休的采访、模糊的黑白影像或者慢吞吞的节奏,要关心一下大家的事情。你关心大家,大家就会关心你。同理,你的基调对,大家就会看你的片子,你的片子才能起作用[3]。

四、结论

以纪录片为载体的河南形象的再塑与提升,需要突出河南省的特点,加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拍摄力度。只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才能突出河南省独有、别的省份没有的优势。在人物的选择上,注重展示现代河南人美好的形象,宣传现今河南人健康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社会价值追求,改变外界对河南的偏见;在传播效果上,要吸引广大观众,必须贴近、了解观众,以平民化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和观众。无论是给中国观众看,还是给外国观众看,在题材的选择和剪裁上,应当选取那些观众感兴趣、希望了解或者希望看到的内容,不论是历史的,还是人文的、自然的,都应当是广大观众关注的,愿意看的。只有如此,才能赢得观众的欢迎,成功地将河南形象宣传出去,为河南的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得凤凰来。

[1]邢勇.《河之南》:中原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2).

[2]叶巍岭,周南希.“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怎样的城市形象广告片?[J].上海经济研究,2011,(9).

[3]郑键.我国纪录片发展沉入低谷浮躁社会心态系主因[EB/OL].[2011-06-08]http://www.jcrb.com/wenhua/whsd/201105/t20110527_548336.html

Henan Image to Rebuild and Upgrade Using the Documentary as the Support

YAN Xiao-fen

(Institute of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Through the documentary rebuilding and upgrading,Henan image needs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Henan province as an anci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ntr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documentary of cultural and history photography;in order to show the modern Henan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mental outlook and values pursuit,we should focus on shaping of characters of modern Henan people;in order to attract or affect more people,we should use the civilian’s visual angle to treat photography subjects and the audience.

Henan Imag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ntre;Modern Henan people

J952

A

1008—4444(2012)02—0124—03

2011-01-02

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形象的再塑与提升——以纪录片为例》(2011B729)成果之一

闫小芬(1964—),女,河南孟州人,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王菊芹)

猜你喜欢

河南人河南纪录片
出彩河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纪录片之页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论旅游视角下河南人形象的重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