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发展观及其认识误区辨析
2012-08-15张德安
张德安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河北保定 071003)
当代大学发展观及其认识误区辨析
张德安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河北保定 071003)
大学发展观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本文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社会化”等当代大学发展观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现实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以期明晰大学发展理路,为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大学;发展观;理念;误区
大学发展观或者说大学发展理念是影响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因素,自大学产生伊始,学者和大学管理者们就在思考和实践着各种理念,大学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更新着自身的发展理念。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高校更加注重理念与文化建设,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社会化”等大学发展观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继往开来,新世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必将引领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转变是先导,大学发展观的更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实现科学发展、完善办学职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的需要,更是带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需要。然而,在新的发展观确立之际,某些理念在理论原点与实践操作方面,难免存有偏颇及值得商榷之处,抑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认识误区。本文愿对此提出一些探讨意见,以求对指导大学发展有所裨益。
一、“以人为本”及其认识误区辨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理念也必然是“以人为本”的。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大学发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大学是自由的学习和研究园地,给主体以自由是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学术自由可以促进大学的繁荣,学习自由可以允许和提倡学生不同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发展。大学的“以人为本”可以为个人成长提供自由的空间,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正是和谐社会呼唤的人文情怀,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大学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本着对师生负责的态度,充分尊重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师生的个性和特长,既要以师生个性发展为本,又要以师生全面发展为本,关怀学生和教师的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性发展。
然而,现实中的一些大学在实践“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时,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以人为本”单纯理解为“以教职工为本”、“以教师为本”,将发展的重心完全建立在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上,而忽略了大学以育人为本的基本职能。在发展中轻视和忽略学生的主体诉求和发展意愿,使大学只成为“教职工的大学”,而非“学生的大学”,从而在发展中不能兼顾师生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更不能从根本上立足于学生人格和学识之完善,促进大学教育职能之发挥,教育实力之发展。二是化“以人为本”为“用人为本”,尤其是“以高端人才为本”,只向教职工寻求效益,而不注重培养和关怀,缺失人本的真正内涵。“以人为本”的本意是“先给予,后获得”,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学校在发展中需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首先为教职工提供自身发展的有效空间,使之在此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做出更突出的业绩。特别是在“用人为本”的认识误区内,还明显存在“以高端人才为本”的倾向。事实上,高校办学的“以人为本”本身就隐含强调了职工的平等权利,虽然大学的“人才强校”战略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但更要尊重一切教职工,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而不能只重视极少数高端人才,而抹煞大多数教职工的辛勤劳动。某些高校奉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用人原则,一味投入到高端人才的引进竞争中,导致人才引进与校内培养的关系失衡,这样既使大学在发展中耗去大量引进资本,又抑制了大学后备人才的涌现,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的持续性发展。
二、“和谐发展”及其认识误区辨析
和谐社会自然呼唤和谐的发展理念。大学的和谐发展理念,即要求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践行和谐的教育发展观。这不是单纯某个环节的和谐,也不是无矛盾的发展,而是在立足历史、现状与未来,兼顾横向与纵向、内与外的关系,把握重心与全局的基础上,全方位统筹协调发展。
和谐的教育发展观应该是总体的、长远的、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在全局上必须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积极发展;另一方面把握发展节奏,注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确保持续、健康的发展。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来说,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注意兼顾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既顾眼前,又顾射后,远近结合,统筹兼顾。从学校与外部关系来说,要坚持大学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好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联系,使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良性互动。从学校内部关系来说,要坚持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如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产学研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等,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此外,大学还必须加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奋进的教育环境,为人尽其才创造稳定、宽松、宽容的办学氛围,促进优秀人才、优秀成果的脱颖而出。
当前,一些大学管理者在提到和谐发展理念时,经常在思想中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将大学的和谐发展理解为“和气发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害怕矛盾的产生,不敢触动任何一方的利益,用“一团和气”的表象来维护表面的和谐,使学校的改革发展停滞不前,而这实际上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上不去,最终损害的是大学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并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出现。大学的和谐发展并不是“和气”发展,而是允许矛盾的存在,允许争论的存在,允许不同批评意见的存在,并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张力下使改革获得良性地运转发展,对这种矛盾冲突的容纳应以不影响发展全局为前提,某些时候它更是一种“冲突中的平衡”。二是过多地追求内部环境的和谐而忽略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大学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不能孤立于社会发展之外,它的和谐发展尤其要把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心,突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支撑功能,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努力成为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切实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去。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也包括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和谐的。只有将内部改革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学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和谐发展。
三、“大学创新”及其认识误区辨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参与创新体系建设,这些社会责任要求大学必须树立能够支撑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的创新理念。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大学的创新应该体现在大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从大学的固有使命出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任务的最终落脚点无疑是创新教育和科研创新。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应该统一在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应用上,大学的教学活动应从过去单一的“授——受方式中解脱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自身搞好科研外,还要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进行指导。大学教育必须指向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培养科学人才。这种教学与科学的融合,体现在大学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既是教师,又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就是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从理论层面上看,创新教育理念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创新型师资力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障。总之,“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实质在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的出击点”[2]。
科研创新作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早已渗透于大学的发展理念之中。我国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应用领域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方面军。随着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等建设目标的提出,大学的科学研究更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为社会发展服务,增强原创性和应用性,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应积极投身于国家和谐社会理论探讨和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去,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大学尤其要致力于自主创新,承担起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时代重任,在科研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孕育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为社会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学的类型不同,分工不同,创新形式也不同,不同大学应该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理解和实践创新理念,除了科研攻关,更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将培养下一代的创新精神摆在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核心位置。当前,国内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重心,但在实践操作中过于重形式而不重内涵,尤其是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列入大学创新能力的标准体系,甚至以科研的创新成就替代了创新教育。如在实践中基本上把自身的科研作为大学创新能力的主要衡量尺度,把科研成果作为创新发展能力的主要依据,创新工作成为大学教师的科研要求,尤其是在科研压力和科研考核的硬性规定下,相对于软考核的教学工作被教师们轻视,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疏于培养,创新实践疏于指导,使创新教育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学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面对这种急功近利重有形成果、缺乏无形积淀的创新状况,大学必须纠正狭隘的创新认识论,形成正确的业绩观,将推出创新成果和培育创新人才作为创新的共有标准,有的放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四、大学“社会化”及其认识误区辨析
大学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社会其他组织。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诚如学者纳伊曼所说:“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也应成为周围社会的源泉,因此应该完全向社会开放。”[3]“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全球化趋势也迫使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走向全球化。”[4]大学的“社会化”,就是大学发展要适应时代需求,确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思想,使其体系、功能、职责更加开放、更加扩展、更加完善,并渗透于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中,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育,由于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社会联系的最为密切,为社会服务的也最为直接。因此,必须坚持“社会化”的办学理念:既要主动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又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超越现实,引领进步。在和谐社会、创新社会建设中,大学应充分利用人才、知识、科技、信息等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兴办知识型产业,更好地发挥大学“高新技术辐射源”和“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大学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中心,还应敞开大门,将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其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关怀和满足所有人“作为身体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5],通过参与构建学习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大学要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发展中国家中有巨大的潜力,它为那些早先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提供了机会。”[6]同时,大学还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和导引社会功能,引领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
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社会化”办学理念时,同样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将“社会化”错误理解为教育商品化和市场化,或者担心大学会丧失其固有的纯洁环境,不敢涉足,或者单纯追求社会效益,而迷失了大学的本体价值。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社会化办学会带来相应可观的效益。但大学的“社会化”是在拓展“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本体功能与“社会化”的相互关系,既要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引导社会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又不能完全迷失于经济利益中,盲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影响危害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在大学“社会化”过程中重建设而无批判。一些高校在创建大学科技园、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特别是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相对于大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建设的双重使命,缺失了批判和人文精神的引导。“大学的社会功能是独特的,肩负着既要服务社会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而且可以动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力量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的批判。”[7]大学的“社会化”服务更应凸显其在和谐社会与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批判引导功能,弘扬先进文化和高尚品格,批判不合理、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现象,进行前瞻性的社会分析调查,推动和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
大学发展观是一种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职能的拓展,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大学发展观也在不断丰富完善,表述与理解也相互迥异。如何在新的时期树立科学合理、适应时世的大学发展观,将决定着大学改革发展的未来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这需要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有识之士去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实践。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南)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华,严南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4]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1.
[5](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5.
[7]李雅莉.从文化层面审视大学的和谐发展[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8).
O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U niversity and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ZHANG De-an
(Principal office,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 071003,China)
University development concept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The thesis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concept on“taking mankind as root”、“harmonious development”、“innovation development”、“socialization”,pointing out misunderstanding in reality,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mentality of the University and provide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 and eve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university;development concept;idea;misunderstanding
G640
A
1008-2603(2012)01-0127-04
2011-12-15
张德安,男,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工程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