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教育观的认识和思考

2012-08-15刘法贵王晓强

关键词:教育观高校教师教学内容

刘法贵,王晓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45)

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教育观的认识和思考

刘法贵,王晓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45)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于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对传统教育观“六重六轻”现象分析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教师的现代教育观。

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六重六轻;现代教育观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1-3]。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需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

一、“六轻六重”现象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提到培养高素质人才时,强调“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尊重个人选择,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模式固定“满堂灌”[1][3],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就高等教育而言,大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教育观念模糊、不重视学生个性化要求的现象,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追溯原因,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六重六轻”现象值得思考[4-7]。

(一)重“教”、轻“学”

教育是指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影响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递活动。其中信息传递者称为教育者,信息传递的对象称为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实现一种双向交流,即“教育者—教育对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学校仍然普遍存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向交流,教师的任务只是“教”,教什么,如何教,完全是教师“一言堂”;至于学生是否“学”,如何“学”,则常常被忽视,这势必会导致学生生活围着教室转,上课围着教师转,考试围着书本转,造成学生上课听“书”,下课放下“书”,考前狠看“书”,考试背“书”,考后忘“书”的现象,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机会。

(二)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手段的总称。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学方式方法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是极力“奔走呼吁”自己讲授的课程学时不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传输给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时反复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或者简单认为课程的授课学时越多越好,担心学生学少了。二是口头上虽然反对“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乐此不疲地实施“满堂灌”,整堂课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没有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教学手段单一,由原来的“粉笔+黑板”改为了“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改成了照屏宣科,没有真正发挥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作用。

(三)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呈现开放化、创新化、终身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作为教学信息源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创新与发展,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走出传统的误区,正确理解“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主导并不是主宰,目前大学校园里,虽然提倡宽松教学,开放教学,尊重学生自由和个性发展,但教师在内心深处仍然是“教师主导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例如,实践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比较完善地设计好了实践题目、实践步骤、实践指导意见,学生只需执行教师“主持”设计的实践计划即可,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是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而不是创造者、思考者;理论课程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只是按照学校规定要求单方面制定授课计划,至于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对学生有帮助,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则考虑甚少,这样必然导致部分教师教案内容多年不变的现象。凡此种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而是起到主宰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仅成为写在纸上的宣传口号。

(四)重“智育”、轻“德育”

德育教育的宗旨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激荡。这些新因素、新变化,向高校德育提出了挑战。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学校开设的“两课”类课程,二是日常的理论教学。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对德育教育并不是很重视,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智育教育方面,导致德育教育失衡。究其原因,一是青年教师尽管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丰富,但敬业精神和政治责任感缺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知识教学,对学生品德教育重视不够。二是“两课”类教学存在概念化、教条化、书本化的现象,即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运用,导致这种教学空泛而缺乏感召力,很难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重“教学”、轻“科研”或者重“科研”、轻“教学”

教育不仅是进行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从认识论的观点看,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予教学以智力支持,教学予科研以发展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教育和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大学不能只是一个知识传播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到知识传承与创新。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科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但是,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能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教学型的地方院校,鉴于其办学实力和就业的需要,加之学校整体科研基础较弱,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相对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而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导致大部分教师整日奔波于课堂,致力于教学,而放弃了具有可持续发展原动力的、对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科研。即使有的高校呈现课题研究轰轰烈烈的“繁荣景象”,那也是为了评职称不得已而为之的假象。

(六)重“理论”、轻“实践”

“应试教育”源远流长,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素质,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观。虽然目前各高校都从理论上认识到了实践、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理论、应试仍占了教学中的重要份额,即使有些实践份额有所增加,但对实践的效果和质量检查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学时少,实验教材少,实验教师少,实验教师培训少。教学内容安排上,各高校都强调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实践教学内容则多年不变,实验课仍以传统的验证性内容占主导,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很少。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具优势。

二、现代教育观的理解和认识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以人为根本,以价值塑造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公平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内容,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构建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当代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新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全新的教育观[7]。

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发展,人才培养就成为一纸空谈,失去其存在的活力和生命力。《纲要》明确指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5][8]。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找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契合点,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寓德育于教学活动,做到教书育人

《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应“坚持德育为先”,强调“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历来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引导学生获得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团队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等优良品质。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纲要》中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力就业岗位呈现出层次化和多样化,市场配置的人才运作方式逐步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能力和素质的获得。因此,现代高校教师的任务由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帮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就像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向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师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还要思考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势必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此,《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真正做到教学有法,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还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曾提出,大学要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纲要》也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战线的一线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所在,因此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现代高校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的观念,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五)教师不仅要理解“教师主导”,还要理解“学生主体”

现代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需要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此,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向导、朋友、学习伙伴的作用,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变能力。

(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讲授,还要关注学生课外科学思维的训练和指导

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如何把获取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就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们处理和转化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占据一席之地。因此,高校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科学思维的训练和指导,一是要通过积极开展思维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把思维方法转变为实践方法的能力,如在实验课的安排上,要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把思维最终内化为能力。二是要训练大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提设计目标,而把具体设计方案等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知识,还要涉猎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以扩大自身知识面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师除了应具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愈加明显,为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达到深度和广度的统一,教师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专业领域外的知识,努力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一是要不断学习,快速更新知识。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自己,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时代同步,并及时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兼容并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网络化缩小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互联网信息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高校教师应多渠道获取知识,广泛涉猎,保持自己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性。

总之,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是社会和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真正做到德能正其身,言能明其志,行能达其愿,笔能行其文。

[1]郑健龙.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教育观、人才观及质量观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2]魏银霞,黄冰.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思路[J].高教论坛,2004,(3).

[3]潘慧春.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途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4]游映玖,刘华琛.当前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J].长江论坛,2005,(5).

[5]林德河.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6,(3).

[6]王晓燕,楼成礼.浅谈教师教育观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7]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8]曾振平,沈振锋.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On Education Ide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during the Popularized Education Stage

LIU Fa-gui,WANG Xiao-qia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It has been generally realized that during the stage of the popularized higher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ideology should be updated,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e innovated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be improved.Therefore,th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et up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alents Quality Ideology and People Oriented Education Ideology.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six emphasizes and six despises”,discusses the teachers'modern education ideologies from seven aspects.

popularized education;talents cultivation;six emphasizes and six despises;modern education ideology

G640

A

1008—4444(2012)04—0145—04

2012-04-21

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协同联动促教促学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2012 SJGLX022)

刘法贵(1965—),男,河南内乡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务处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王兰锋)

猜你喜欢

教育观高校教师教学内容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