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放眼世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08-15武占江
武占江
(河北经贸大学 马列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有许多新提法,尤其是亮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旗,高屋建瓴,令人鼓舞,下面就自己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体现着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十八大报告将文化的总体意义进一步凝练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探本之论。这不仅是中国在经济实力大发展之后的激情豪语,更是冷静、理性的经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国力孱弱,备受侵略,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文化的不足,对文化的否定倾向日益突出,到“五四”时期就掀起了全盘反传统的大潮,国人的文化自信力日益低落。这种思想倾向造成了一种普遍弥漫于人民心理的文化自卑感,传统文化甚至在冠以“封建”二字的定语下,被整体否定。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仿佛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在现代化社会生存的问题长期成为海内外华人讨论的严肃话题。实际上,现代化从来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现代的事物是在传统的树干上伸出的新枝条,英国、法国、德国的发展历程无不证明这一点。但是在激烈的反传统意识支配下,国人却长期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在文化自信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各种全盘照搬外国作法(包括苏联作法)的错误,由于过渡否定传统,出现了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的不良现象,使国家的复兴走了许多弯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中国能够在立足自己国情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也能象经济一样实现现代化,于是开始找回文化的自信,有了文化的自觉,这种自觉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地表述出来,十八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当然,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社会有生存权的问题,而充分肯定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必须有传统文化的长期滋养、哺育,我们的现代成果才能巩固,我们的民族才能长期繁荣昌盛。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民族的精神。机器、制度我们能引进,能仿制,但是一个民族的凝聚核心不能引进;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时空存在的国家,没有谁能够为我们提供可资引进的民族凝聚力;在民族、国家之间利益尚存在对立、矛盾的情况下,中国高度凝聚、团结起来只能靠我们自己;这种凝聚力只能来自中国历史,来自中国自身的文化。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有哪一个不是靠自己的传统团结自身呢?所以,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根脉只有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去培育。
二、充分重视现代性的标准。传统文化是先民为了解决当时自身的问题而创造出来的财富,不是为我们准备的现成菜单,要让这些曾经解决过去问题的文化在今天发挥作用,必须有当代的去取标准,以当代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取舍,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标准就是现代性。现代性主要是为人所普遍认可的、当代社会先进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过分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对的,没有现代性的衡量标准盲目照搬传统同样是有害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毒素就会借尸还魂,比如打着中医的旗号贩卖迷信,借助传统文化使特权等级思想、狭隘的宗法意识大行其道,这都是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警惕和避免的。这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发挥正面作用的程度与现代性标准的执行程度是成正比的,现代性的标准越缺乏,传统文化的消极性就越突出,反之亦然。十八大正是在现代性标准方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报告写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对现代性的最好阐释,它是五四时期“科学、民主”旗帜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既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又具有实践方面的可操作性。而且在论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报告反复强调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给现代性以充分的肯定。有了这样冷静、理性的标准,我们就可以避免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虚骄之气,避免一叶障目,盲目自大,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下来而没有断绝的文明系统,除了形成东亚文化圈之外,中华文明曾经三次大规模、深层次地影响并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步,进而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第一次是造纸与印刷术的西传,为西方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次是儒家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启蒙运动中反对宗教迷信的有力杠杆;第三次是主张和谐的中国文化使饱受一战蹂躏的西方人开始反思物质第一、科学万能的错误信条。今天,我们应该冷静、平和地对待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优秀文化,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稳步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