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2012-08-15牛磊王岩
牛 磊 王 岩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135)
一、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联性
由于我国“经济转轨”进程的不断推进,因此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我国的金融发展也表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农村金融逊色于城市金融,进而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加大。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存在着农村经济增速减缓,劳动力大量过剩和效率低下,传统的乡镇企业缺乏活力,农村市场广阔但是无法激活,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须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仍停留在国家金融在农村范围内广度上的附属和延伸,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并完善宏观金融体系,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支持乏力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是中坚力量,几乎垄断了大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导致竞争力弱化并且对市场不敏感,其所拥有的金融服务产品主要以存贷款业务、金融代理和结算为主,业务范围狭窄。农业银行受金融市场改革的影响,运营的主要目标已经从传统农业金融信贷逐步转移到回报率较高的非农业金融方面,导致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日益弱化。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支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典型和惟一的政策性银行,但是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堪忧:经营运作的范围小,基本没有和农民以及农业生产之间产生相应的资金借贷关系,并且筹借资本的效率低下,来源比较单一,违背其建立的初衷。此外,邮政储蓄典型的“只存不贷”模式,没有提供很好的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农业扩大再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积累的总量和规模,但是广大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又加上自有资金匮乏,仅仅依靠自身积累收效甚微,迫切需要农业金融支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要承受自然风险和比其他产业更大的市场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综合考虑风险因素,担心贷款无法收回,从而在发放贷款问题上缺乏信心和动力,必然弱化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严重匮乏,金融支持举步维艰,经济的二元化格局难以打破。
(二)农村经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环境建设滞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担保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在没有明确的制度认可的情况下,不能转化为金融部门承认的抵押物”。大部分需要金融援助的农民在申请金融支持时,除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用于抵押的资源。土地原则上只能进行农业生产,擅自改变用途进行处理、变现或者抵押都是违法的;即使可以抵押,相比较城市住宅来说土地价值较低。鉴于此,金融机构不愿将其作为抵押物。这必然导致农村资源无法与金融信用挂钩,农民贷款举步维艰。
此外,征信系统之中并未纳入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这两项恰好都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金融机构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以搜集到相对符合标准的客户信息作为发放贷款的参照条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三)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弊端包括:1. 交易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2. 涵盖的业务种类以及品种偏少,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款和简单结算业务层面;3. 电子化、智能化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运用,有些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健全的结算体系,在进行异地结算业务时往往要依靠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多层次的转汇。结算效率低下,资金运转不灵,农民无法获得优质、快捷和高效的服务,从而使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甚至萎缩。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含量高和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很难延伸到农村,农民很难获得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向多元化、货币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发展,农村金融出现了数量日益庞大的需求主体,单一的金融工具以及落后的技术手段势必阻碍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尚不完善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农村金融的有序健康发展,但仍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从事的活动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制;无法保证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不同层次的融资方式以及组织机构开展合理、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无法深入细致地控制农村金融的风险。农村金融服务具备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特性,要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规模巨大的支农贷款无法取得贴息以及相应的风险补偿,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供给的积极性,导致大批的农村资金外流,很多本来发展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形成“马太效应”,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 加大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应扩大完善,重新定位其服务对象和层面,重点扶植优势企业,并在大力支持乡镇企业优化重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起到主体作用。2. 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支持作用。农发行要把收购资金进行封闭式运作;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凸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融资的功能;加大对生态、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并将商业银行负责的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纳入自己的经营范围。3. 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巩固支农先锋队的中坚作用。以农户为关键服务对象。在资金处理上扣除法定准备金之后,尽数投向农村经济,限制对城市的流入。4. 邮政储蓄存储的资金须“用之于农”。此外,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涉农业务。
(二)严格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信用体制,扩大信用范围
1.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的信用档案记录,优化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环境,降低运行成本。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核查力度;平衡和规范企业、中介和农村金融机构三者间的信用关系;优化选择、强力整合各类信用相关信息,积极防范由担保中介信用缺失招致的风险。2. 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大资源向信用的转化力度。地方政府要立足当前农村融资难的客观实际,采取大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如可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包含宅基地)、林木所有权以及自有住宅所有权作为担保的有效标的物,继而实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资本的进阶式推进。
(三)推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推动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以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基准点,金融机构要立足“三农”,充分认识市场需求的导向性,摈弃当前盲目求快的“量”的扩张观念。监管部门需要考虑降低金融工具的创新市场准入门槛,合理降低农村金融工具创新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努力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金融创新。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产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四)优化农村金融支持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金融支农的专门法律,建议立法规制中央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及监督指导,制定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以及退出机制,保证其合法权益。此外,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还需考虑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因此,国家必须从宏观层面推出农业保险法,对保险额度、费率、条款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法律形式规制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严格避免金融支持的随意性。
[1]殷薇婕,蔡麟. 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看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现象[J].中国商界,2009(8):12 -13.
[2]主丽娜.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J].经营管理者,2011(19):33 -34.
[3]赵欣欣.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 价格月刊,2011(1):27 -28.
[4]阮素梅. 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9):41.
[5]张红宇,徐充.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障碍分析[J].理论探讨,2010(4):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