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2-08-15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研训课程体系学院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关于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大连教育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院适应教育形势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课程体系;建设;思考;实践

为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大连教育学院党委做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与学院各类培训相配套的结构完善、种类齐全、层次多样、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的科学决策,并将其作为坚持品质立院、推进学院内涵发展、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决策和部署,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牛鼻子,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个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加速国内一流教育学院的建设。

一、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

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课程既是培训者的“教程”,也是受训者的“学程”,对每位参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

1.关于课程的界说

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伴而生,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共生共长。

“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始见于唐代。唐朝经学家、大学士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一书中为《诗经·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后来,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著名诗人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在国外,“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hun,它源于拉丁文currere。currere当动词讲是“奔跑”的意思,当名词讲是“跑道”的意思。从这个词的词源来分析,“curricuhun(课程)”应该指的是供给学生奔跑并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跑道,这与教育中“学习内容进程”之义较为接近。在西方教育史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首先提出课程(curricuhun)这一术语,并将之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斯宾塞将课程术语引入教育中,并很快被西方教育者普遍采用。

课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学者总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实践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理解和阐释。迄今为止,关于课程的含义有各种各样的界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斯宾塞为代表的“课程即知识”(就是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或教材)说;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国教育家泰勒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的“课程就是预期学习的结果或目标”说;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课程即儿童在学校之经验”说;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比彻姆、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等的“课程就是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说;还有我国课程专业委员会顾问、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教育学者、教授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授等,把课程视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等等。

透过以上重要界说和阐释,我们可以领悟到,人们对于课程的认识确实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而不断变化发展,它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或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其实,人们对于课程的每一种新的认识,都既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同时,也是更进一步向新的认识跃迁的“中间环节”“新起点”和“加油站”,而绝不意味着对课程认识的终结。所谓课程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特定的学习者的以学习内容为重点,包括学习进程、学习活动及其展开方式的全部安排,以便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使学习者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等。

2.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

人们对于课程的认识是丰富、多元和发展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大家所共同接受或认可的关于课程的界说。那么,对于教师教育的课程,就更难于有一个被大家所共同接受或认可的说法。但是,从学术界对课程内涵的种种界定可以看出,每一种有关课程的界说或诠释都蕴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表明了该课程最关注的是什么,侧重点在哪些方面。这又使我们可以异中求同,从个别中寻取和抽象一般,加以概括、总结、提炼和借鉴。

关于教师教育,从广义来看,它既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也包括教师的职后培训。本文所讲的教师教育专指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后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师主要指中小学教师,也涵盖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前教育教师、成人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等。所以,本文所述的教师教育课程就是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学习(或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而设置(开发或选择)的,以基于教师需求和引领教师需求为出发点,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为重点,以不断改善教师的情意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为目的的以学习(培训)内容为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的教育资源总和。

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师的素质、能力、需求有别,不同地区教师教育的关注点、侧重面不尽相同,所以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因地而异。不过,细细研究和推敲,还是异中有同:第一,都坚持以教师为本,把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第二,都注重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学以致用和以学促变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都强调课程体系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把课程体系建设与时代发展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特别是教育发展需要有机结合。

3.关于大连教育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从大连市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大连教育学院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经验、广泛调查研究、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及兄弟院校课程建设经验作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提出了构建具有学院特色课程体系的理念,并制定了《大连教育学院“十二五”课程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在《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构想和工作安排,强调要突出教师教育,关注实践能力,服务各类培训,建设适应现代教育服务体系需求的课程体系。

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与学院各类培训相配套的,结构完整、种类齐全、层次多样、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是基于需求、分层分类、多元开放、优质高效。同时,还对“规划与设计、开发与实施、管理与评价”三项重点工作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三项保障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有效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又根据《建设规划》要求,制发了《大连教育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大连教育学院课程开发指南》《大连教育学院课程开发标准》《课程开发申请项目书》《课程说明》《大连教育学院网络课程平台工作流程框架说明》等十几个基础性文件,并下发每年具体开发计划。

正是在这些规划性、计划性、指导性、规范性、基础性文件的统摄和引领下,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地推进,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建设成果。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连教育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院适应教育形势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师教育为主业,以专业教育服务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服务系统。在该系统中,教师教育居于主业地位。而我们所讲的教师教育是专指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who”(谁):谁来培训——培训者。培训者既是培训规划(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也是培训内容(课程)的开发者、施训者,还是培训模式(方式)的创建者、选用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要素。应当承认,培训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制约着培训活动的有效实施以及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二是“what”(什么):培训什么——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在整个培训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核心要素。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培训者“要教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受训者“要学的东西”。它不仅直接决定特定培训活动的结果和效果,也会对受训者训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培训者在设计、开发和选用培训内容时,必须坚持以学员为本,以促进他们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为中心,着眼点不在于培训者“能教什么”,能“给学员什么”,而在于“学员需要什么或什么对学员有用”。一定要树立服务对象就是“上帝”的理念,以他们“需不需要”“赞不赞成”“满不满意”为服务标准,重心下移,立足职场,深深扎根于基层,了解和掌握基层学校的实际,了解和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按需施训。其实,学院在“十一五”期间要求研训教师开发“研训专题”和“十二五”期间推动研训教师开发课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此。三是“how”(怎样):怎么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在培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论要素。我们也必须善于创造和选择适合于培训内容和对象的培训方式。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学院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竖起了一面旗帜,绘制了理论模型和实践蓝图。为了使“十二五”发展规划得以全面落实,学院党委做出了坚持品质立院、推进内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布局,其重要抓手就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八个方面建设”:“开放化”的办院理念——方向和旗帜;“科学化”的标准体系——范式和样板;“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资源和载体;“专业化”的工作团队——主体和关键;“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方式和方法;“本土化”的服务基地——“实验田”和“辐射源”;“现代化”的服务平台——手段和支撑;“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机制和保障。这八项建设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化的工作系统和网络。

课程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反映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质量。教师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它的本质是获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课程同样处于核心地位。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载体和中介,是教师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育活动中影响教师发展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因素,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工具,也是教师设计教育教学的依据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素质结构。应当说,学院党委已经充分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来抓,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必须面向实践,立足职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本着基于需求、分层分类、多元开放、优质高效的原则,努力建设和完善与学院各类培训相配套的,结构完整、种类齐全、满足需求、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丰富的资源储备。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社会上家长和学生择校,实质上是择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促进教育公平,重中之重是大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重中之重也是大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教育的科学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能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师大计,素质为本;素质大计,培训为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进修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研训工作来促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形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要素是三个“w”(培训者、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那为什么说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呢?这是因为,课程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不仅直接决定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关系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训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另外,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可以提高研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是教研、科研和培训相结合的过程。教研是起点、基础,在教研中发现和收集基层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科研是中介、手段,通过教育科研把问题梳理成课题,经过理论加工开发出课程;培训是运用、实践,利用所开发的课程,对基层教师进行培训,“物化”为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实践。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它使培训者和受训者的素质和能力共同提高、教学相长。再者,研训教师在运用所开发课程进行培训时,势必要创设、选用一定的培训方式。所以,课程体系建设囊括了培训过程的三个“w”,它对提高教师教研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三、努力搞好学院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或主体力量是广大研训教师和各类专业人员,应当说,搞好课程体系建设既是我们的基本职责,也是我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我们理所当然要以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基层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积极投身于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大显身手。

1.研读文件:领会精神,掌握政策

由于课程在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方向性和政策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我们必须研究上位的政策,吃透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

要认真研究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方面的有关指导方针与政策。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和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等,都是指导我们课程体系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纲领性文献,我们必须和这些上位的文件精神“保持一致”,不能“跑偏”。因为我们的教师教育毕竟是国家教育和教师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要素必须服从系统的功能,这是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

要认真研究本地区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发展规划及教师教育规划。比如《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连市2010-2013年教育行动计划》《大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十二五规划》等等,这是指导我们课程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教育规划、计划,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必须贯彻这些规划和计划的基本要求。因为我们的教师教育毕竟是为地方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是“根”和“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服务价值和意义。

要认真研究学院出台和下发的相关文件。比如《大连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大连教育学院“十二五”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大连教育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大连教育学院课程开发指南》《大连教育学院课程开发标准》等,这是引领和规范我们搞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文件,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只能在这些框架文件统摄下实施和推进。因为我们的教师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建设毕竟是学院的主业和重点工作,必须按照学院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创造性地真抓实干,开拓性地做好做强。

2.调查研究:基于需求,引领需求

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的最大区别在于,职后培训所面对的对象是已经接受过系统的大学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并且具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所以,我们的课程建设决不能效仿职前培养的作法,而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基于需求,引领需求;以实践为重点——立足职场,学精管用。我们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把课程体系建设牢牢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

(1)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形成学院课程鲜明特色,发挥课程有效功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参训的内在动力,是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依据。所谓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计划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培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学校组织及教师的目标、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考量,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确定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而成为教师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

(2)培训需求分析的三个环节

教师培训需求的核心是通过对学校组织及教师的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差距的分析来确定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也就是进行绩效差距分析。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对现代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即现代教师所具备的理想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标准或模型是什么;二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所缺少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进行分析;三是对教师理想的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与现有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这三个环节应独立地有序地进行,以保证分析的有效性。

(3)培训需求分析的三个层面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微观层面分析。主要是对教师进行个体分析,确定其接受哪种层次、哪种类型的培训及其培训内容。二是中观层面分析。主要是对学校组织的目标、资源、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三是宏观层面分析。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行培训需求预测分析,着眼于未来教师发展需求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培训课程设计方案。

总之,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基于社会宏观需要、本地区教育需要、学校发展需要,还要基于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培训对象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对培训对象提出的新要求,特别要基于培训对象的需求调查和分析,同时也要关注学科发展,积极吸纳前沿研究新成果。

3.实施路径:“研训一体”,“顶天立地”

“十一五”期间,学院秉承“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理念,大胆改革创新,按照“研训一体”的体制,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两个职能合二者而一,充分发挥“顶天立地”的优势,有效地对广大教师实施培训。实践已经证明,这种体制是科学合理的,实现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优势互补,克服了各自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欢迎。特别是我们所创设的“研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课程培训化、培训实践化”的路径更是行之有效的。

“研训问题化”,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作为研训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作为贯穿整个研训工作的一条红线,作为研训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因此,它要求研训教师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深入广大教师之中,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掌握广大教师的需求,汇集培训对象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疑点和盲点问题,做到“胸中有数”。

“问题课题化”,是把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的大量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梳理出带有一定普遍性或共性的问题,再通过教育科研立项的程序,将其中具有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为一项项教育科研课题,纳入教育科研的范围进行研究和管理,保证课题的顺利研发。

“课题课程化”,是按照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对来自于“问题化”并已经立项的课题进行开题研究。研究者既可以是研训教师个人,也可以是研训教师团队,对于重大课题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及基层学校一线教师与研训教师组成复合型的团队集中攻关。当课题结题时,呈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培训课程。

“课程培训化”,是运用在实践基础上经过“研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而生成的理论成果——课程,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对其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有效培训。培训可以采取集中面授、网上培训、校本研修、个别指导、研讨交流、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旨在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实践化”,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培训,既帮助教师解决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授之以鱼”,又帮助教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内化”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行为,“物化”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成果之中。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如果不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并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行为,都不会真正实现它的指导功能和价值。

这条路径就是我们搞好课程建设的最佳选择,充分体现和彰显了学院的特色——“研训一体”“顶天立地”。它以教研为基础,立足职场,扎根基层,牢固“立地”,关注需求,把一线教师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一线教师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一线教师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做其所需;它以科研为手段,对在教研中收集到的基层教师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和理论加工、概括,尽可能“顶天”,形成“顶天立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课程;它以培训为引领,用开发出来的“顶天立地”的课程,对基层教师实施有效的培训,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发展,引领他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立地”。这恰恰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认识总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一个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科学规范:遵循要求,精益求精

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有很强的政策性、实践性要求,也有很高的科学性、理论性规范,如课程名称简洁、准确,课程目标明确、具体,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模块等)科学、合理,课程内容“顶天立地”,等等。

(1)做好课程开发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任何研究成果都不可能不借鉴前人和他人的有价值的思想资料。我们总是要站在前人和他人的肩膀上。善于学习和借鉴不仅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所以,在课程开发前一段要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包括理论的、实践的、文本的、网络的,等等,然后,适当地加以归类整理,以备其用。当然,选用时切忌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盲目堆砌,而应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合理“内化”和科学“转化”,引用和借鉴时要注明出处,不要侵犯知识产权。

(2)做好课程开发申请

进行课程开发申请是必备的环节。提交课程申请,最重要的是写清楚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也就是把课程开发的依据说到位,包括理论的、政策的、实践的、培训对象需求的方方面面。二是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也就是把能否完成开发任务说清楚,包括开发者的资质(素质、能力、专业等)、资料的积累、已经研究的程度和取得的成果等。三是课程的框架。也就是把课程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说明白,包括课程名称、组成部分、大小标题等,起码要写到三级提纲。

(3)做好课程文本开发

当课程申请被批准后就要开始课程开发,着眼点是写好课程文本。这里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保持课程文本与申请并获批准的课程大纲的一致性。原则上要按照大纲预设的框架和内容撰写课程文本,不允许背离或大幅度偏离,可以进行“微调”。二是课程逻辑结构和各组成部分布局要科学、合理。通篇条理要清晰,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谨。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要尽可能高和新,“立地”要尽可能实和牢,而且要找准“天”与“地”的“结合点”,保证“天地”最佳结合,切忌理论与实际“脱节”。四是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表述要通俗流畅,句子结构要符合逻辑,不使用生僻、晦涩难懂、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句,避免错字、别字和白字。

[责任编辑:阅力]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ZHAO Feng-ping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establishing well-functioned modern educational service system and is the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infrastructure for promo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progres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too.

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thought;practice

book=2012,ebook=34

G423

A

1008-388X(2012)02-0005-06

2012-02-27

赵凤平(1954-),男,辽宁昌图人,教授,中共大连教育学院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

猜你喜欢

研训课程体系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