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培育图书馆在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中的服务生长点

2012-08-15王向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服务

王向军

(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不断升级换代,增强功能性与易用性,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于是,信息生产、处理、交换、传播的数字化促进了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的形成。

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是由文献信息生产者、出版商、发行商、文摘索引商、数据库服务商、图书情报机构、集成化信息服务商、互联网ICP、数字媒体渠道和最终消费者等一系列单元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文献信息服务链中,所有的组织相互依赖,互相联结,并通过对链内各环节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体计划、协调和控制,有效减少链内的资金浪费、功能重叠以及信息积压,共同实现服务链整体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在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中,市场化的出版发行单位、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以及强大的网络手机电视新媒体,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博客、网络书报刊及广播电视视频、手机报、手机视频、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形成了对完全公益性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的重重包围。于是,图书馆对社会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实际作用正在衰退。

1 图书馆在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中地位的衰退

1.1 技术优势丧失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图书馆作为专门研究探索人类知识的鉴别收藏、分类编目、存储、检索利用的技术机构,经过多年修改完善,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文献采购、分类编目、借阅保存、检索利用、信息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因此,在社会分工中,也就有了独具特色自在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但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与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图书馆在上述领域的技术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以自动抓取、海量存储、智能分类检索、联机编目、实时交互利用等卓越的性能特点,很快取代了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

就普通公众而言,现在人们有问题问百度,看新闻上网站点手机,查资料先网游,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图书馆的信息依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学生群体最为需要的新科技文献信息与其说是来自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平台,不如说是来自国内外数据库生产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公司与书刊中间商的共同努力。就社会管理部门、公司企业、科研机构而言,原来唯图书馆能够提供的经济、管理、科技专题文献信息服务,逐渐转归各类专业文献数据库商和信息挖掘公司门下。总之,原来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能做的工作,现在都有专门的商业公司在做,为了生存,他们甚至做得更好、更标准。

1.2 读者数量萎缩

虽然近年来全国(主要在大中城市)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大型图书馆,扩大阅览面积,改善阅览条件,更新借阅设备,提高资源保有量,有些图书馆由此提高了读者入馆率,比如深圳市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但是,大多数图书馆人感受到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以往熙熙攘攘的公共、大学、科研院所图书馆,开始变成空空荡荡的清静之地,甚至门可罗雀。读者办证率、入馆率、书刊借阅率在大幅度下降。以我校图书馆为例,2007、2008、2009、2010、2011 五年来,年借还书总量逐年下降,分别为 1244864、1042747、1020979、824409、606123册;年报刊阅览人数总量也下降很快, 分别为 249812、223702、222368、182459、99063人次。

1.3 机构管理低效

和大多数旱涝保收,干好干坏难以界定,缺乏公平有力的惩戒与激励手段,只有行业危机而人员无职业危机与生存危机的体制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一样,机构管理效率低,在图书馆行业很难被有效控制,并有越来越滋长蔓延的趋势。机构管理低效在图书馆多表现为:读者基本的服务需求不能被及时响应。比如,读者需求的新文献,有的图书馆即便有提供能力也一拖再拖迟迟不采购不上架;不能提供足量完好的公共服务计算机,打印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文献服务设备;工作人员办公条件在与时俱进,但读者阅览条件却总能因陋就简;馆员满足于等待服务与被动服务,工作态度消极懒散,书刊加工得慢,乱架未能及时整理,数据库服务无即时跟踪,网站更新慢,可用信息少等;人员进入图书馆门槛低,馆员被认为是一个谁都能干的工作,其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容易让从业人员产生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馆若要在新型文献信息链中仍保持重要地位,重拾技术优势已无可能,只有在做好基础服务、树立好的服务形象、扩大服务人群、彰显公益精神等方面谋求服务生长点,扩大社会影响,体现存在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2 培育图书馆在新型文献信息服务链中的服务生长点的对策

2.1 加大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

政府应增加对图书馆建设资金的预算投入,增加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据《发达国家图书馆概览》的资料显示:“英国有5183座图书馆,平均每1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法国约每2.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意大利约每2.6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德国约每66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芬兰约每5000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我国共拥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884座,高校图书馆2300多座,专业图书馆数百座。从数量上讲,即便以全国有6000座图书馆来计算,每22万人才拥有一座,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书馆的数量还是太少。英国2001年颁布的《全面、高效和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评估与标准》中,要求平均每千人每年新增购书量216册。其中成人小说,每年新增88册,成人非小说每年新增57册,儿童书籍每年新增69册,参考书籍每年新增11册。然而,对于我国普通人来说,这种文化享受却像是天方夜谈。因此,我们应该迎头赶上,扩大馆舍面积,购置必备资源及设施设备,优化借阅环境,使图书馆成为人们身边的“文库”,茶余饭后学习休闲的好去处、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特别对于文化生活落后的地区和文化生活落后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建设可免费阅读的图书馆意义更为重大。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消解社会矛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2 扩大高校与专业图书馆开放范围,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面向全体公民开放免费服务,这在我国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已经实现,但是数以千计的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其他单位图书馆还普遍仅面向特定读者提供服务。如学校图书馆一般限定为本校师生、专业图书馆和其他单位图书馆一般限定为本单位职工,尽管他们的办馆经费最终均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但不少馆还是仅为本校师生服务,而将“校外人员”拒之门外。

在文献资源比较紧缺的20世纪80、90年代,特殊类型图书馆为了首先满足学生、教师、专家学者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需求,牺牲普通公众利益,实行限制阅览的政策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这种保守、不平等、狭隘的做法已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这种改变在现阶段可以在“不开放”和“全免费开放”之间采取折衷的方法,比如,出于对文献资产保护的需要,对特定文献限定借阅,“外部读者”需交办证押金,报经物价部门同意后,收取办证工本费与少量服务费。等若干年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全免费开放的办法。

2.3 尽快推行图书馆行业资格准入与定期考核制度,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像医生、教师职业一样,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尽快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度、荣誉感以及基本专业技术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现在图书馆进人无门槛,智障人员也能干,“夫人”、“家属”收容站,服务面貌参差不齐、服务能力不高的局面。

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并定期考核重新认证,将真正有志于从事图书馆工作、有公益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人吸收到图书馆工作中,从事馆务管理、信息咨询服务、设施设备技术维护等工作,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如果能这样,图书馆的社会服务面貌必定会焕然一新。

2.4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引入公选与竞争机制,消除馆员职业惰性与倦怠心理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用好的制度管好人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事。对于图书馆行业来讲,针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职业终身制”、“铁饭碗”、“旱涝保收”、“平均主义”是滋长人类惰性、忽视公平公正的温床。在不改变单位公益型事业单位性质的情况下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只有从“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合同制管理,竞争上岗,定期公开考核、优胜劣汰”产生。

[1]周莉,马韵梅.高校图书馆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链接[J].图书馆学刊,2011(3):88-90.

[2]许群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信息服务链中的双重角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2):82-84.

[3]戴咏梅.文献信息服务褪中的竟争与合作[J].新世纪图书馆,2008(3):19-22.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服务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飞跃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