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与积累的社会结构

2012-08-15北京师范大学孟庆峰

电子世界 2012年15期
关键词:劳动力时期农民工

北京师范大学 孟庆峰

农民工是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事物,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半无产阶级化和劳动力商品化的结合。因此,农民工不仅仅是农民进城务工的个人问题,或者说农民工群体问题,亦不仅仅只是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农民工以及农民工问题还具有国家层面上的意义。因此,要理解农民工问题,首先要理解国家和农民工问题之间的关系,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为此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

积累的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简称SSA,亦有人将此概念译为“社会积累结构”)是美国一批激进经济学家就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周期性波动问题,提出的一个分析概念,其代表人物有戈登、爱德华、里奇、鲍尔斯、E.韦斯科普夫、M.科兹、麦克唐纳夫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与停滞相互交替的内在机制作了深入研究。早期关于SSA理论范式强调特定制度结构提供的稳定性,近来其研究重点转为如何促成新的SSA。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早期观点

SSA这个概念是由戴维.M.戈登于1978年提出来的。它源于一个极其简单的命题,即资本积累既不会在真空中进行,也不会在混乱中进行,而是在一个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进行。因此,SSA学派将“影响个体资本家资本积累可能性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为宏观动力分析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一个稳定且有利的外部环境,资本家是不会进行生产投资的。我们将这种外部环境称为积累的社会结构……积累的社会结构由所有影响积累过程的制度组成”。SSA既包含经济制度,也包含政治、法律、思想文化制度;既包括国内制度,也包括国际制度。但是,SSA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制度,而仅指那些与资本积累过程紧密相关的制度。

SSA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长时期的、相对快速且稳定的经济扩张需要一个有效的社会结构,这个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就是SSA。但是,一个SSA只能在一段时期内促进经济扩张,最终要衰落。其后将是一个长时期的停滞和波动时期,一直持续到一个新的SSA出现为止。

(二)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近期的发展

近来SSA的理论范式更多的聚焦于新的SSA是如何出现的。科兹(2004)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完全是内生的,但危机的解决方法却不完全是内生的,资本主义远没有转变成一个所谓可以自我调节的理性文明的实体。

鲍尔斯等认为,SSA不仅塑造了资本家之间、工人之间以及其他阶层和群体间的关系,定义了国家在经济当中的角色,同时它还决定了资本家与外国资本家或其他生产组织的外部联系。美国的战后SSA就是基于这四方面的制度设定:美国霸权统治下的和平、劳资集体协议、资本—公民合约以及对国内资本竞争的遏制政策。

二、中国改革时期积累的社会结构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序幕。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

波兰尼对市场模式的演进过程的研究表明,市场模式所体现的交易或交换原则并没有压制其它原则,如互惠、再分配,而独自扩张的倾向。一个自发调节的市场必须把社会制度性的分离为经济和政治两个领域,也就是说,自发调节的市场是国家构造出的。这种虚构性,在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身上体现的极为明显。正是在这种虚构的帮助下,关于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实际市场才得以组织起来。

(一)改革时期SSA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塑造

按照波兰尼的观点,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有三个主要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改革开放至今,可以划分为两段,前一阶段大约从1978年到1997年,是产品市场的形成,后一阶段从1997至今,是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

(二)中国改革时期SSA特征

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巨大成功。从经济上看,经济增长创造了持续30年年均9.8%的世界奇迹。从国际地位看,GDP总量在世界各国的排位,按汇率折算,从改革之初的第10位上升到第3位,进出口总额由27位上升到第三位;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正在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按照SSA学派的观点,这些成就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发生在一个稳定的、有利于积累的制度环境中。换句话说,中国在改革后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为投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改革时期的SSA。

强调经济增长的国家干预主义。自改革之后,中央政府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把经济发展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激励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府的意图。为此,中央政府改变了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第一,改变了对干部的考核标准,将其同社会政治指标和经济绩效相联系。第二,改革财政体制,通过分税制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财政自给,但与此同时,它还要求地方干部履行税收的责任。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解除束缚的劳资关系。就劳动力市场来说,国企改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了用工体制,在改制过程中,国家拿出巨额资金支付广大职工的转变身份补偿金和社保欠账,数千万工人下岗,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民获得了择业自由,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业,进入工业领域。目前市场经济正朝向完善阶段发展,但此时社会的自我保护性政策还没有到位,如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就体现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工人与新工人:工人的分化。老工人指的是原国有企业工人,新工人指的是农民工。土地集体所有制、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政府再分配制度将农民工束缚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老工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在改制后仍就留在企业或者在其它国有企业找到新工作,处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另一部分则进入了次级劳动力市场。

稳定的国际环境与经济全球化。自二战以来,尽管期间也不时爆发局部战争,但国际大环境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阿里吉在探究美国霸权体系兴衰时,指出了这种和平状态背后的制度基础。二战后需要一种制度体系维持或确保世界和平,美国霸权体系应运而生。

美国霸权统治下的和平,不仅使得美国获得政治上的领导地位,而且在经济上也获益极大,使其获得了极为有利的贸易条件。美式和平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反过来又侵蚀了美国霸权体系的根基。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和平的支撑体系由美国霸权向多极制衡机制转变的趋势逐渐明朗起来。

自改革以来,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已经逐步形成。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仅为200亿美元,而至2000年就上升到2000亿美元。从英特尔到包括美国通用公司在内美国大公司,“面临一个简单的规则:要么在中国投资,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要么输给竞争对手”。

三、改革时期SSA与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

改革时期SSA形塑了国家与经济、资本与劳动、劳动与劳动以及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之间的关系,而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则是这些关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表现,或者说它是改革时期SSA下资本与劳动的双向互动的结果。只有透过这些制度表面,才能较为深入地理解农民工问题。

(一)农民工:缺乏社会保护的劳动力商品化与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

在改革之后,随着统购统销制度的废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在农村形成了完整的农户经济,农户家庭或者“小商品生产者”不仅可以生产农业产品,还可以生产工业产品;不仅可以以“家庭”单位来从事工业生产,还可以通过雇佣关系或者经由集体所有制企业直接从事工业生产。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资本和农民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政府偏向城市的再分配制度成了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所加以利用的资源。因此,在改革时期SSA下,半无产阶级化没有起到社会自我保护的作用,相反,半无产阶级化与劳动力商品化结合产生了一种缺乏社会保护的劳动力商品化: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

可以说,在改革时期SSA下,半无产阶级化实际上变相地补贴了雇主,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低工资且富有弹性的劳动力。改革时期SSA不仅为半无产阶级化的积累方式提供了制度条件,更是将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进程“定格”在半无产阶级化上,使他们不能转变成真正的工人,只能处于农民和工人这两种职业之间的尴尬状态.

(二)农民工的半无产阶级化与周期性失业

改革时期SSA使得半无产阶级化与劳动力商品化的结合成为促进资本积累的推动器。在国家强调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半无产阶级化的资本积累方式又反过来强化了改革时期SSA。

这种外向型的经济结构意味着,国际市场的景气波动,很容易就传导国内市场,进而到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由于农民工处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因此,经济波动对农民工的影响更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把乡镇企业至于困难的境地,这也是中央和各省政府为危机期间强行推动乡镇企业转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乡镇企业改制,使得小城镇丧失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说,在1997年是农民工存在形式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在乡农民工转变为进城农民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冲击到了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据农业部2009年1月统计,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数量在2000万人以上,约占农民工就业总量的15%。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农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了,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城市化结束了,无产阶级化过程完成了。因为,当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时期或经济危机期间,大批农民工就会失业,将被迫返回农村,又变成农民,形成周期性失业。这种“风吹草动”使得农民工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览无余。而目前所发生的民工荒恰是周期性失业的一个表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②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M].第356页.

[1]大卫·M.科兹.刘祥琪摘译.新自由主义与长期资本积累的社会积累结构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4,10.

[2]戴维.M.戈登,托马斯.E.韦斯科夫,塞缪尔·鲍尔斯.力量、积累和危机:战后积累社会结构的兴衰[A].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5辑),1992.

[3]乔万尼·阿里吉.路爱国等译.亚当·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David M.Gordon,Richard Edwards,Michael Reich,Segmented work,divided workers: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in the United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猜你喜欢

劳动力时期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