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2012-08-15曹冬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4期
关键词:子贡道德心理健康

曹冬生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创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曹冬生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哲学引入日常教育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救赎的心理调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层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这项工作;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国内学者多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概括为: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情绪调控、挫折压力的面对,个性优化与合格人才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学习与网络心理的调适,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常见心理健康障碍及防治与调适等.目前国内1/3高校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主要途径为:开展心理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开展诊断并对教师普及心理知识;组织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便于教师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倾向;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之成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源泉和动力.

虽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符合中国高校现状,适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未形成.近年来,高校内外出现了较为频繁而触目惊心的事件,许多大学生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心理健康出现了失衡,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与考验.这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同时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斡尔30%左右,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对维护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质的区别,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帮手.

2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失衡.种种社会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神经,作为时代有骄子的大学生被社会推庞为知识财富的象征,代表着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上社会范围的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择业机会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其中一部分学生读书时就忧心忡忡,以到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加之校园内攀比风气严重,各种诱惑增加,社会不良风气音响导致学习压力加大.许多学校重智轻德、重成绩轻心理品质,使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自我估量和人际关系方面与社会相脱节,承授挫折能力,遇到困惑和矛盾时会经常陷入焦虑、抑郁情绪中,直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我轻生、伤人、杀人和程度,因而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其飞快社会化是高校教育和重要内容.

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更多地是采取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中心,而咨询者怕被同学发现的自卑心理和心理讲座的不具有个体差异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解决以下内容.

2.1 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的问题”也不仅仅与社会事件有关,同时还是一个哲学、文化、政治、宗教的问题.而且首先是哲学问题,因为一切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根源于自我的迷失和对我们的“存在”本身的遗忘.不敢直面自己,一个人永远无法寻找到心灵自由之路,一个人不知道事情是什么,他就不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只有认识了自己,唤起了“存在”的勇气,在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捕获、奴役.

现实社会的心理危机正传染到大学校园,为什么人们像被一只神秘的手牵着去争面子、争成功、竞相消费,被弄得疲惫不堪,以至于一夜之间冒出那些多“愤青”、“粉丝”和“不可理喻的人”.人们的心理为什么非常容易被操纵,一个拙劣的骗局就可以把人们俘获.人们真的是被欲望和情绪主宰,人的智力正急剧衰退了吗?

2.2 有效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哲学课题,哲学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虽然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却可以帮助人运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教人用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用智慧的方式思考让人受益终生.哲学是深刻的,有大用的.

将死亡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个人了解了死亡,就会让人知道应该怎样活着,懂得怎样才会让我们活得更好,从而了解自身活着的方式,进而理解使生命活得更有价值,让每个人都承认一个事实;当死亡来临会将一切不属于真正你的事物席卷而空.懂得了这些人们也就不会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会用辩证法解决好幸福与名、利、权和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生无法逾越的问题.

2.3 自我救赎、自我教育,“认识你自己”,没有什么比人认识自己更为重要,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一条使其解脱痛苦,踏上存在的真实的道路.也就是换一种思维模式认识世界,并加以训练.从前人们的认识模式、情感模式、价值判断都是社会性的,而且已经习惯,在心理上,人们无法离开一个社会的结构,只能慢慢适应,逐渐习以为常,增强心理优势.采取用理性控制情绪、观察心理活动,在心理摆脱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奴役,使人们看到的是某种东西本身,而不是其所附带的那些被强加的符号,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提供便捷实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救和调适方法.让大学生的心灵得以救赎,其中让他们懂得生活比学问重要,生命比成功更重要,自由比民主更重要.

3 培养合格的公民

我国大学生一直是被社会推宠和溺爱,家长和学校不仅是娇惯放纵,而且对其期望值和要求过高,动辄成名成家,不是“捧”就是“棒”,似乎“大学生”在他们的眼里已成为腾云驾雾的“神仙”似的.大学生自己(特别是是一流大学)也飘飘然.其实大学生最根本的属性是人,是社会人,大学首先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近年来发生的马家爵和药家欣事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罢,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为何以德为先?如果做人不会做,尽干坏事的话,能力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会越大.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冷静地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类进步历史,降低大学生培养期望值,降低大学生成才成功浮澡心理,重心真正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培养合格公民上来,减少或杜绝大学生祸害社会的可能.

大师们早就说过,“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尽快社会化”,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招生率已接近70%,年招生数近700万,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应随之改变,标准过高,要求过严已不能适应今天的高校教育.总结我们国家几十年学先进赶先进的经验教训是:口号很响,标准很高,实践者聊聊无几,近年来“悦悦事件”见死不救频频出现在报端,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诸多丑陋现象都说明我们的标准过高,因此我们主张降低道德重心,回归理性思考,脚踏实地的为人类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培养出的大学生首先是合格的社会公民,而非其它,如果不达到,那么我们社会就太危险了.过去讲“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试想一年我们毕业近700万,30年后将达到2亿多,这是什么概念,3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多.我们毕业的大学生比率占人口近1/8,占成人1/5,如果他们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并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话我们的社会该会是什么样呢.如果他们能成为关心、负责的一代,懂得关心人、关心社会,遵守社会交往的规范和秩序,对社会尽到了自身应尽的义务,尊重环境、法律就能推动社会健康、积极、全面的发展,就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学校教育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工作-学习一体化与终身学习意识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学习已成为一门需要终身经营的艺术,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离校后能终生学习基础的基本能力即不断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成功成才是终身需要奋斗努力才行.

公民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和人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将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引导大学生的身心潜质,促进其各方面协调发展,使其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沟通和交际,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事物和各类矛盾,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和明辨事非,继承人类积淀下来的优秀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公平和正义,向往和平和自由,这样我们人类和社会才有可能维持下去并和谐发展.

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也只能是培养其尽快社会化.那么我们提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就与其相一致了.人们都希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个个都是华罗庚、活雷锋,但成年人成长和发展是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强弱国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人口数量(即使今天也是重要依据之一),鲁国地处山东半岛,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鲁国就有一条规定:如果有本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鲁国人出钱将其赎回之后,可以到国库去报销.这一制度就是要鼓励大家去赎人,没钱借钱也可以去赎,因为本人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子贡是孔子的徒弟,很会做生意,有一次他在齐国做生意赚了钱,遇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把他赎了回来.回来后有人提醒他去报销,结果子贡公开予以拒绝,不要国家给予的赎金.试想其行为是一种好的行为,值得表扬吗?如果从今天我们的习惯角度来想一定应大加表扬,甚至作为典型来树立.可是我们想想,如果对子贡大加表扬其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事与愿违.如果不对子贡如此加以表扬,很可能鲁国人见到同胞都会把他们赎回来,因为他不必担心经济上的负担,这一道德要求许多人都能做到,但自从有了子贡这样一个好榜样,一个道德标杆,许多人反而不敢再去赎人了,即使赎了人们也不敢再去国库报销,因为有子贡在那里做比较,去领赎金被人们指责为道德境界不高.这样,人们就会想:花钱赎人不能报销,报销了还可能被别人指责,那还不如装作没看见好了.这就是孔子批评子贡的由来,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往后不会再有鲁国人肯为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的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和声誉,但是你拒领赎金会破坏国家那条很好的法律.这并不是说子贡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而是说国家制定这一条法律是有道理的,但他的做法会使它得不到实施.鲁国那条法律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本人不会有任何损失;子贡的过错就在于其将原本人人都可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即道德高标,如果推而广之,表面上看社会道德水准提高,人们都会说向大公无私的子贡学习,而事实上社会道德水准则会下降,因为人们头顶上高悬了子贡就样一个道德标杆;谁要再把同胞赎回来还要到国库领赎金的话,会被人们指责为道德不高.这样这种行为就受到了抑制,因为实际上很少有象子贡那样的人,损失了一大笔赎金之后还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即便有这种经济条件,也很少有那样的道德境界,如果道德舆论、一种道德风气是这样的话,那就很可能导致原本人人该做的事现在大家都不做了.

我们在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任何事情或道德和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大多数,不能把个人化的道德抉择当作普遍的道德标准加以推广的提倡,子贡的行为是他个人道德高尚的一种表现,这种个人选择不应该普遍化为一种道德要求强加给大多数人,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其二是道德和道德教育要区分层次,注重实效,关键是从基础做起,从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先做到这一点再向更高的道德追求.如果道德的高要求和基本要求发生冲突,应该摒弃的是道德高标,要以注重实效,把人人都能办到的事情落实好.其次是道德和道德教育不是跟人作对的,而是要尊重道德主体的合理利益的.特殊情况下也可能需要主体放弃一定的合理利益,但这种上放弃不是无条件的,那种无条件要求人们放弃合理利益的道德和道德要求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到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较高的群体应该成为社会标准的践行者,但从人性和人的心理追求来看还不是实事求是,立足基础,追求高尚而已,而不是人为的拔高标准,践行效果很差.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我们认为对普及后的大众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提的标准是合格的社会公民,鼓励其追求高尚并成为社会楷模.

〔1〕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444

A

1673-260X(2012)07-0135-03

猜你喜欢

子贡道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